南雁古道

南雁古道

南雁古道,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雁盪山東西洞景區的西山,始辟於唐代,重修於民國,至今仍是遊人前往著名景點西洞(仙姑洞)的交通要道。

古道呈南北走向,順著蜿蜒曲折的山勢而建,平坦的山路用不規則的塊石鋪砌而成,陡峭的山坡則用石板砌成,“為級七百有奇”。古道寬約1.5至1.7米,長約1.5公里。南雁古道如今基本上保存舊時原貌,對研究古代南雁盪山旅遊開發、民間交通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歷史佐證。

南雁古道地處南雁盪山風景區的核心區,沿途風光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有愛山亭、錦屏峰、觀山亭、雲關、仙姑洞、怡心院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雁古道
  • 位置:南雁盪山東西洞景區的西山
  • 長度:1.5公里
  • 始辟:唐代
人文歷史,景觀古蹟,

人文歷史

南雁東西洞景區開發於晚唐時期,此時北雁盪山尚未被人發現,當時的“雁盪山”是專指南雁盪山的。唐懿宗乾符二年(875),溫州的邵太守率隨從前來南雁遊覽,當時的山陰人吳畦曾一同來游,並留下了《陪邵太守游雁山記》。文中說“去治西南二百里,有雁盪山,隱於榛莽”,可見當時的雁盪山是專指南雁盪山的。從文章中還可得知,當時就已經有路從山腳通往西洞了。文中說,邵太守一行從今天的碧溪渡過渡,“遂登而陸,夾道兩峰相望,山之門南北有石華表……於是度石樑,攀緣而上,鳥道隱見於石間。……力倦復下,從者曰:‘茲有洞。’視之,廓然一岩宇也。”
南雁古道
不過,晚唐溫州邵太守前來南雁西洞走的這條專為遊覽而開闢的“鳥道”,到了後來特別是經曆元末戰亂之後,已逐漸荒蕪湮沒,少有人行了。之後因為南雁山谷中有了村莊,村民沿著山麓和溪澗修建了以供出入的道路,前來遊覽的遊客也就沿著這條入村的大路而行。曾編纂明代弘治《溫州府志》的平陽榆垟人蔡芳於正德十三年(1518)前來遊覽時,沒有走原先邵太守走過的那條古道,走的也是這條入村道路。到了清康熙年間,永嘉人林必錦前來有南雁時,也是走的這條路,“盤旋曲折,由石棧而登,至仙姑洞。”(林必錦《游南雁盪記》)不過,這條由山腳直接登山的道路是很陡峭的,清光緒間平陽縣令湯肇熙在其《游南雁山記》中,形象地描繪了他從山腳登上仙姑洞的勞累:“從澗西步而上,徑曲仄,輒數步一息,氣喘汗流,撲左右翼。將及巔,有道士出謁,實知即土人稱仙姑洞是也……”
邵太守當年走過的純為遊覽的“鳥道”, 在湮沒數百年後,一直到民國15年(1926),才重新被有識之士開發出來。民國著名學者周喟在他的《西洞後山新造石路碑記》一文中,便對南雁盪山西洞後山新造石路的前後經過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在民國初年,隨著仙姑洞的香火日益繁盛,前來南雁旅遊的人也日益增多,仙姑洞道人林清真師徒有感於遊客沿著入村道路進山頗為艱難,於是便倡議造路。他們的倡議得到了水頭士紳陳錦山的鼎力支持。
陳錦山,即陳奕樹(1889~1951),字景山,一字錦山,以字行,平陽順溪人,後遷居水頭街。平生急公好義,熱心公益,是民國時平陽著名的慈善事業家。陳錦山出身寒微,原先是個木匠,後通過經商積累了雄厚資產。他發家之後,樂於公益事業,曾倡捐集資開闢水頭新街,修築大灘碼頭,修建馬路,開鑿公井,組織消防隊,備受民眾稱讚。因此當林清真道長和他的徒弟志性、志春決心在西洞後山新建游步道時,陳錦山不僅慷慨解囊出資倡導,而且自身便是能工巧匠,親自參與此事。
林清真道人弟子黃志春(1889~1968),並非周喟所認為的是江南鄉人,而是平陽蕭江高黎村人,少年時曾念過私塾,擅書法。清宣統二年(1910)22歲時到仙姑洞出家,拜清真道人為師,後升任住持。黃志春一生對南雁盪山的建設所作出的成績是十分卓著的,他除了“不憚曠年之勞,經畫奔走以底於成”西洞後山石路外,還先後造拓雲亭、鑿玉液池,築觀山亭,建怡心院,並在仙姑洞周邊廣植竹木桂樹,綠化造林。
黃志春身材魁梧,會武術,習氣功,膂力過人。據他的徒弟呂利民生前回憶,東西洞之間的竹林,大都是黃志春種植起來的。抗戰期間,有幾個歹徒經常來這裡破壞山林,掘筍砍竹,他們不僅不聽道人們勸阻,反而破口大罵,或動手打人。一天清晨,當歹徒們再次前來砍伐竹子的時候,黃志春道長親自下山,當面予以勸告,但歹徒們仍不聽,黃志春即伸手奪過砍下來的毛竹,折為兩截丟在歹徒面前,這夥人嚇得再也不敢前來破壞了。
如今,當年陳錦山、黃志春等人建造的石路還在繼續發揮著作用,而黃志春參與建造的黃牆黛瓦、潔淨幽雅的怡心院,在叢林掩映之中,每日都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前來遊覽,這裡和黃志春當年手植的桂花林一樣,已經成為南雁盪山一處著名的景點。

景觀古蹟

林清真道長師徒所修行的仙姑洞,又名西洞,位於南雁盪山東西洞景區西山半山腰,北臨雲關,西靠石斧岩,與三台道院隔碧溪相望。
南雁古道
仙姑洞在唐時稱石室,當時即已有羽士在此修煉。據洞內清同治七年(1868)所立的《南雁盪碑誌》載:北宋年間南雁山麓有個叫鬧村的村莊,有戶官員朱璧的女兒名朱嬋媛,出家遁居於西洞修煉時,常為鄉人治病,贏得了大家的尊敬與景仰。後不知所蹤,後人想其功德圓滿成仙得道了,便自發在西洞內立仙姑塑像,世代奉祀,西洞也因此被稱為“仙姑洞”了。到了清代後期,仙姑洞的道人創立全真道“仙姑派”,即以朱仙姑為祖師,並建百代行第,以繼承仙統。如今,南雁仙姑洞已成為東甌著名道教聖地,香火終年不息。
從南宋時期開始,歷代名人墨客來游南雁盪時,留下的詠朱仙姑詩作為數不少。如今的仙姑洞洞內建築是一座七間三層的磚木結構樓宇,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和民國27年(1938)曾予以重修,前些年又予以重修。整座樓宇飛檐高聳、飛梁畫棟、氣勢巍峨。
仙姑洞的前殿稱大羅寶殿,供奉的是道教天尊;後殿稱仙姑祠,前半間有椽屋頂,後半間即以洞壁遮天。殿中供奉的是朱氏仙姑坐像,端莊嫻靜。殿內還有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所題對聯:“仙姑環佩去,千年香火馨赤壁;雅客舟車來,萬里靈山淨紅塵。”
仙姑洞依岩構築與洞形結成一體,布局協調相稱,石洞高闊光明。洞內還有連洞,如“十八進士洞”“透天洞”等都藏在仙姑洞內。透天洞又稱月牖,傳說舊時每逢月夜,月光都會呈圓柱形射入洞中,景觀非常奇特。仙姑洞右邊還有一座金碧輝煌的藏經樓,裡面是珍藏的事道教經書。周邊景點有雲關、玉屏峰、珍珠泉、九曲竹林、石斧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