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鎮(耒陽市下轄鎮)

南陽鎮(耒陽市下轄鎮)

南陽鎮位於耒陽市城東南部,東與夏塘接壤,南臨大義鄉,西接泗門洲鎮,北連龍塘鎮、竹市鎮。耒水、淝江穿境而過,面積105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313個自然組,總人口50681人,其中非農人口約1萬人,有耕地面積2.05萬畝,其中水田約18000畝,旱土25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陽鎮
  • 外文名稱:Nanyang Town
  • 別名:南陽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 下轄地區天門村、三鹿村、南陽村等
  • 政府駐地:南陽街
  • 電話區號:0734
  • 郵政區碼:421800
  • 地理位置:耒陽市東南部
  • 面積:105平方公里
  • 人口:5.06萬(2018年)
  • 方言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
  • 著名景點:神仙嶺
  • 車牌代碼:湘D
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教育事業,基礎建設,民風習俗,賀歲拜年,清明踏青,端午吃粽,

行政區劃

南陽鎮轄23個行政村。分別為:南陽村 金星村 高塘湖村 排山村 鹽沙村 仁里村 石嶺村 新勝村 三鹿村 石橋村 田心村 壕塘村 木橋村天門村界石村 繁榮村 星子村 朱子村 高嶺村 堰鄉村 金榮村 淝江村 樟木村 2個居委會,313個自然組。

自然資源

煤炭產業是南陽鎮的支柱產業, 煤質聞名省內外,遠銷廣東、湖北、江西等地,是年上交稅費2000餘萬元。除煤炭外,紅果還有毛竹等其它天然資源。

經濟發展

有耕地面積1486.87公頃,其中水田1266.67公頃,旱地220.8公頃,山林1040.6公頃。05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05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完成農業生產總值2200萬元,增長10.3%,完成工業總產值1.3億元,增長6.7%,完成國稅任務500萬元,地稅任務290萬元,國稅超收120萬元,煤炭相關稅費2730萬元,財稅入庫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表彰,並被評為先進單位。全鎮農民人平均收入2021元,全鎮完成了全年計畫生育人口指標和工作目標,人口出生率為1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被衡陽市、耒陽市兩級評為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
2011年耒陽市的財政總收入22.63億元,南陽鎮完成2.28億稅收,其中國稅1.68億元,地稅0.6億元。2012年耒陽市財政總收入20.3億元,南陽鎮完成稅收1.6億元,其中國稅1.3億元,地稅0.3億元。2013年耒陽市財政總收入20.22億,南陽鎮完成0.49億元,其中國稅完成0.33億元,地稅完成0.16億元。2014年我鎮國地稅合計總任務為11260.95萬元,南陽鎮完成7803萬元,其中國稅任務完成7386萬元,地稅任務完成417萬元。截止2015年4月份,南陽鎮共完成1857萬元,其中國稅1309萬元,地稅548萬元,

教育事業

為了解決該鎮貧困學子“就學難”的問題,為了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和考入重點高中、本科的南陽籍學子,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宣傳和號召下,境內企業家精英們和有識之士踴躍捐資,共籌集資金36.66萬元,成立了南陽鎮第一屆教育獎勵扶助基金會,在今年9月1日的首發儀式上共發放資金36.62萬元,共獎勵扶助學生542人,獎勵南陽中學、鹽沙中學等四所學校。此舉得到了廣大民眾高度讚揚。鎮黨委、政府還籌集資金近60萬元興建了新高嶺國小、金星國小兩所學校,為兩村及其鄰村適齡兒童的就讀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基礎建設

為了促進南陽經濟的發展,加強與外界的聯繫,鎮內今年修建了三條主要交通運輸要道,它們是:元南公路(元豐沖—南陽)、元大公路(元豐沖—大義)、淝前公路(淝江—前進工區),三條公路總長度為26公里,全長6公里的元南公路建設項目已爭取進入國家立項改造計畫,我鎮已籌集配套資金100萬元,12.5公里的元大公路在爭取市財政投資300萬元後,我鎮已自籌資金500餘萬元,已經於8月底動工,明年年初將有望全面通車,全長7.5公里的淝前公路現即將竣工,水泥路面已經基本硬化,這條公路鎮裡共投資300多萬元。三條公路的興建將為帶動南陽經濟發展、發揮充足的自然資源起到重要的作用。

民風習俗

賀歲拜年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稱“大年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新婦盛服向尊長獻鞋履,名“辭歲”,尊長給錢與新婦及孩童,名“壓歲錢”。當晚並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動。初一晨起,開門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長幼循拜,然後會親朋、賀新歲,統稱“拜年”。近代已逐漸簡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會客,出門走“喜神方”,初二起親友互訪,至元宵乃罷。

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唐代以後與寒食節合而為一。祭祖掃墓、洗頭插花、踏青賞春,各地皆然。而烏鎮更有許多與養蠶相關的習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團、裹粽子、設祭“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弓矢,以祈蠶,煮螺螄,以針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鄉蠶農齊赴普靜寺燒香祈蠶,名“香市”,屆時商販雲集,遊人如蟻,曠地上售貨攤、演藝場鱗次櫛比,河港中踏白船、打拳船競技鬥勇,前後持續半月有餘,成為水鄉蠶農的狂歡節。

端午吃粽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天中節”,家家裹粽子,親友互相饋贈,相傳此俗源於對屈原的紀念,古人都以“重五”為“毒氣橫溢,鬼魅活躍”的“惡日”。於是掛鐘馗圖、貼天師符,門前懸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黃魚、飲雄黃酒,乃至啖蛇蟲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飾,婦女剖繒為囊貯雄黃佩之以示強健。正午用蒼樹、白芷、鱉甲、芸香“打蚊煙”,牆邊屋角噴雄黃酒、撒生石灰水以驅蟲豸,凡此種種都帶有禳解的性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