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關廂

南關廂

南關廂歷史街區,位於海寧市硤石鎮區東南部,北起大瑤橋,南至塘橋、會源庵,東臨洛塘河,西靠人民路。南北長350餘米,東西寬50餘米,占地總面積約1.7公頃。為目前硤石鎮區仍保持江南明清時期街道風貌為特徵,保存較為完整的,所剩為數不多的歷史街區之一。在街區中穿行,依稀還能追尋出昔日江南民居的舊貌,前店後坊、臨河而居、商住合一展現出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臨街簡單的店鋪,內屋考究的居住區,體現了“富不外露”的社會心理文化形態。踏著青石板鋪設的街區,能從這裡勾起那稚童的回憶,它是一個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2006年南關廂街區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關廂
  • 地理位置:浙江省海寧市硤石街道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7公頃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公布時間:2006.6.2)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江南燈彩藝術街
    海寧皮影戲傳承中心
    吳其昌吳世昌故居
    會源庵
    周宗彝紀念館
結構,整體格局,局部格局,景觀,文物,藝術,店鋪,歷史,建制沿革,街區建始,興衰變遷,整修改造,

結構

整體格局

二坊二街,弄廊相連。
南關廂入口南關廂入口
二坊:錦繡坊、永秀坊;
二街:南關廂街、會源街;
弄廊:塘橋弄、燈弄、米市廊。

局部格局

永秀坊:以“靜”為主,主要功能為原住民居住和旅舍等。同時,將引導居住人群參與民間藝術製作;引導留宿旅客融入居民社區生活。
錦繡坊:以“動”為主。由硤石記憶廣場、中國燈彩之窗、老街名人園館等功能區塊組成。這一區域主要是以“燈文化”為主題,同時挖掘展示南關廂街區的名人文化,打造“江南燈彩藝術街”的品牌。
南關廂老街:西至塘橋弄,北至大瑤橋。功能以文化創意和藝術品經營的店鋪為主,如燈彩類的傳統和創意產品、其他民間工藝美術類傳統和創意產品、文化創意產品、插花藝術、特色書店等。注重傳統與時尚的融合
會源街:以特色餐飲、風味美食、特產店鋪為主的美食街。
塘橋弄:少量為社區服務性質的商業店鋪。固定的店鋪功能為硤石特色小吃。沿路及廟前廣場,可在節假日引入各種風味小吃,舉辦美食節。
燈弄:西至會源街、百業工坊廣場,東與南關廂街相交。功能以百業工坊廣場為核心,設定留住硤石記憶的各種手工技藝鋪及工坊。如扎燈鋪、皮貼畫坊、畫像店及修鞋、修傘、配鑰匙等等。
米市廊:西至會源橋東,北至大瑤橋,轉而向西至萬綠浜底。功能以特色茶樓、咖啡館、奶茶店、甜品店等休閒店為主。各休閒店力求與品牌、特色結合。

景觀

文物

南關廂街區由歷史上的保秀坊和錦繡坊兩坊組成,現整個街區較好地保留著商住合一、前店後河、小橋流水的歷史風貌和傳統格局。老街南北走向,街道全部由青石板鋪築。兩側的臨街民居、店鋪等,基本上還保留著明清時期江南市鎮典型的街道格局和風貌特徵。街區東側的店鋪後臨洛塘河,河與街道平行走向,是米市的主要水運渠道。街區沿洛塘河而建,房屋以東西朝向為主以二層為主,建造年代大多清代至民國。其中臨河一面的建築較為簡單,以兩進院落為主,街道內側房屋較為考究,以多進院落為主,最深院落多達六進,一般第一進為店面,比較簡單,後面幾進較為考究,雕刻精美。體現“富不外顯”的社會文化形態。
會源庵(關帝廟)會源庵(關帝廟)
南關廂街區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關廂1處,文物保護點關帝廟大殿、大瑤橋2處;具有傳統建築特色的有以南關廂 5號、南關廂39號等為主的二十餘座院落式建築。南關廂街區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如著名紅學家吳世昌等,傳統文化有茶文化、酒文化、米市文化、關帝文化、硤石燈彩等。

藝術

硤石燈彩
江南燈彩藝術街江南燈彩藝術街
硤石燈彩始於唐而盛於宋,已有1200多年歷史,以“針剌”工藝獨樹一幟,並將詩詞、戲文、民間故事、書畫、古建築藝術等融成一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品種豐富,有建築類、動物類、掛燈類、挑燈類等,近年創新有茶壺燈、花瓶燈等,歷來被稱為“江南奇葩”,在全國中小型燈彩中獨樹一幟,具有代表性。歷年來國內國際廣泛交流,頻頻獲獎。2002年8月,海寧市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硤石燈彩),2006年6月,硤石燈彩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海寧被認定為浙江省民族傳統節日保護示範地(元宵節:硤石燈會)。2011年,《海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打造“江南第一燈市”的目標。
現有硤石燈彩責任有限公司、海寧琳軒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硤石燈彩製作部、王文權燈彩工作室、平藝水晶燈彩研究所、藍天廣告慶典燈彩工作室、星藝圖文工作室燈彩設計室、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硤石燈彩工作室等燈彩產業和傳承基地。
海寧皮影戲
海寧皮影戲歷史悠久,始於南宋。古時在民間婚喪喜事、養蠶前等演出,深受民眾喜愛。劇目豐富,現已蒐集到243個,好多劇目是其它劇種沒有的,如《聚寶盆》、《後玉婿蜒》等,有很強的地方特色。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作為中國皮影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有海寧皮影藝術團有限公司,可常年開展演出活動。

店鋪

首批對外開放的30多家店鋪,有符合現代人口味的咖啡館、酒吧,也有製作“老底子”味道的百年老店,還有不少和藝術相關的店鋪,讓這條老街充滿了懷舊和文藝的氣息。
如重現的百年老店“錦霞館”,已是顧客盈門。老硤石對“錦霞館”有著濃厚的懷念情結,前身是蔣泰興菜館,創建於清光緒六年。新開的“錦霞館”前身是水利局“圓苑飯店”,老闆的祖母是原錦霞館的廚師,新店主打麵食,吃得出曾經的那個味道。
“傑瑞堂彩繪玻”賣的是一種圖案豐富亮麗的裝飾玻璃。店主趙獻以獨特的手工彩繪,將中華文化精髓搬到玻璃和水晶上,還與海寧江南燈彩藝術街合作,以海寧潮、硤石燈彩、海寧古蹟和金庸小說人物等題材為背景,製作了一系列海寧特色的彩繪玻璃。
還有可以學藝術技能的“steven’s art studio”油畫室。這家店創辦人是海寧人,他在上海的油畫室曾收明星為徒,如今店門口的作品《流浪狗》就出自孫儷之手。選址海寧開第四家分店,店主被南關廂的文化氣質所吸引,更想把事業帶回故鄉。
“水雲間”是南關廂中一家主打藝術微景觀的店鋪,店內產品以魚缸為載體,用自然的原木、山石、水生植物以及其他植物,通過藝術手法,裝點出一個個“微觀”的大自然。
皮貼畫店鋪皮貼畫店鋪

歷史

建制沿革

據《海寧硤石鎮志》所載,該地在清末民初分永秀(南關廂至大瑤橋)、錦秀(塘橋至南關廂)兩個坊。至民國二十五年繪製的清丈戶地圖,已將這兩個坊合併,統稱錦秀坊。1949年10月,廢除保甲,硤石建立了橫埭街等20個街政委員會,而錦繡坊也改為南關廂街居委會,由鎮直屬領導。1971年初,全鎮成立4個街道革命委員會,轄23個街道革命領導小組,南關廂屬第四街道革命委員會領導。1978年街道革命委員會撤銷,先後成立6個街道辦事處,又隸屬於西南河街道辦事處,2003年後又歸屬於硤石街道辦事處。
南關廂美景南關廂美景

街區建始

南關廂街區之名,因內有明末抗清義士周宗彝所建之關廂而得之。宗彝(1600--1645)字五重,號青蘿,里人俗呼周七,崇禎已卯(公元1639)舉人。年輕時有膽略,重氣節。曾在硤石鎮各水陸要道設定關廂10座(南關廂為僅剩之古蹟)、水柵四十二處,早開晚關,以防盜賊。清兵入關時,他傾產募集義軍數千保衛家鄉,後清兵攻陷硤石與弟啟琦,殉難於戰鬥中。全家數十口不願受辱,俱赴家園中的青蘿池死(其故居原在東南湖橫港橋)。惜其青蘿池遺蹟,在十餘年前被毀(其上已築小區涼亭一座)。明代學者朱一是為撰《硤石鎮關廂水柵記》,文中說道:“邑依海而城,北四十里山曰食其、紫微。中二山則水,水上鎮曰硤石。硤石道四通,盜出沒。又鹽販千艘,帆夜揚如不鍵之戶,鎮人佻器又樂斗藪奸。……周子五重作而嘆曰,吾硤必固吾圉,塞亂之源。為之周視明算阜金,鳩匠料材,關其陸四,柴其卷三十有六,介而暴者勿使馳。柵其水之口六,枻而暴者勿使渡。且夫緝晝邏夕,鳴鈴擊榔,漁舟公廩,旁稽四人,禁行諸住。於是日中為市,道遺不拾,眼不戶扃,民厥鎮者康哉,飽食澆李而胥庭矣。……”
周宗彝周宗彝

興衰變遷

出關廂而西,在交通尚未發達的年代,為鎮之西南片的主要交通道要。尤其西來之水,奔流直下,到這裡分流,東達海鹽平湖,北去王店嘉興,直奔蘇常,成為水上高速公路的分叉口。人來客往,千艘爭輝,隨之促使該街區的形成。明代關廂的設立,治安問題得到相對的解決,民得予安居,商得予經營,促使街區迅速發展。尤其清鹹豐年間太平天國戰事在海寧發生後,長安米市深受兵災之害,廬舍蕩然,市面蕭條。硤石為吳江青浦蕪湖巢湖米船必經之地,外來米船如晚至硤,即在硤石停泊過夜,次晨再赴長安米市。隨著長安米市的衰落,硤石米市應運而生。而其主要經銷點,又設在南關廂往北的米市街,南關廂街區經銷本縣四鄉的糧食,俗稱“鄉貨行米店”。據相關資料反映,在北伐前,南關廂鄉貨米行業最盛時,每天有航船百餘條,米源來自附近伊橋、張店、馬橋、湖塘、丁橋、蘆灣、豐土、博土等地。每條航船約裝黃豆、小麥20石許,各鄉貨行日收購量可近200餘石,可見當時該區段米業經銷的興旺。外加油坊、米廠等開設,該街區車來人往生意興隆,為適應顧客的各種需求,茶店、飲食店、雜貨店等等各種商鋪的相繼開設,成為本鎮又一商業重地。據復旦大學地理研究所鄒怡先生經過數年的調查採訪,所作的《民國市鎮的區位條件與空間結構·以浙江海寧硤石鎮為例》一文中記載,在民國後期,雖歷經戰亂,米市街米市已經衰退,而南關廂歷史街區還有各種商鋪二十餘家。
南關廂美景南關廂美景
除關廂外,大瑤橋、環秀橋、會源庵等歷史古蹟,也傳遞著歷史的文化信息,是歷史與現代的橋樑,是街區變遷的見證。大瑤橋始建年月不詳,據《海寧州志稿》載,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後將台階改成水泥平坡形橋面,以利車輛。環秀橋,亦名西環橋,建於明建文四年(1402),俗稱“塘橋”,是三環洞拱橋,(1967年西移150米,改為混凝土雙曲拱橋)。而古橋旁的幾株朴樹,依然鬱鬱蔥蔥,注視著時代的變遷。正對環秀橋的會源庵,俗稱關帝廟,始建時代不詳,據志書所載:“一名南茶亭,在西環橋,崇奉關帝。未詳始於何時,明崇正(禎)間重修,康熙十四年再修……”後由江南商人借棲於庵,因而捐資擴建,並祝髮於此。雖經歲月滄桑,其主體建築保存完好。
消防用具消防用具
在歷史街區里還較完整地保存著20多座始建自於清代至民初的院落式老宅。在這些庭院老宅中,走出了史學家吳其昌、紅學家吳世昌、眼科專家吳厚章、電影藝術教育家沈嵩生,他們在各個領域裡,作出傑出的貢獻。童年的生活,給他們留下了抺不去鄉思,在學者的著述里總是流露著對童年的追尋,對故鄉的依戀情結。“……我們住在大瑤橋,他們住在中寧巷,兩家的老廳,一樣的舊,一樣的黑,一樣的古老,一樣的‘馬頭牆’、‘四開柱’、‘礪殼窗’,一樣的經過‘長毛’而沒有毀。‘地坪磚’照例是破碎了,聽說是因為‘長毛’屯軍時候的劈柴。廳前的‘天井’,規矩是扁長的,兩邊不是兩株桂花,就是紫荊;要不然,山茶也興[疑‘行’字]。……”這是吳其昌先生在《志摩在故鄉》一文中,對家鄉庭院老宅的真實描寫,從文中也表露出對童年生話的深切懷念。由於他們故居的存在,更增添歷史街區濃郁文化內涵。
海寧皮影演藝中心海寧皮影演藝中心

整修改造

隨著歷史的發展,交通的變遷,商業重心轉移,南關廂歷史街區開始衰落。再加之老房常年失修,街區內住戶亂搭亂建現象普遍,導致街巷不暢,安全隱患嚴重。為了保護和延續南關廂這一歷史文脈,在有識之士及政協多次呼籲下,2005年3月14日,經海計(2005)65號檔案批覆,南關廂歷史街區整修改造項目正式立項。並交由硤石房管所組織實施。2008年城投集團成立,項目轉由其公司下屬舊改公司進行組織實施。該公司在初步設計文本的基礎上,對南關廂整修工程委託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作進一步完善。在此期間由該公司會同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方案的修正,進行了三次專門討論研宄,廣泛徵求意見,是年7月提出修正方案。新方案本著“歷史風貌展示,休閒文化利用”的原則,在整修過程中以突出重點,整體保護,有效利用,合理開發為理念,正確處理好城市總體規劃與保護性整修,街道整修與重點歷史遺蹟保留的關係。該修正設計方案,得到市發改局對該方案的批覆,同意實施。並經過一年的動員搬遷工作後,南關廂保護性修建工程街2009年6月4日正式進場施工。
古今共存古今共存
整修後的南關廂歷史街區將形成街區和沿河路廊兩條流線,主要節點有關帝廟、紗業公所舊址、吳世昌故居與紅學館、南關廂、人民路入口廣場、廊棚水景、深宅大院、大瑤橋古樟、塘橋遺址、南茶亭舊跡等。南關廂歷史街區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四方來客。也為今後硤石鎮對歷史街區的整修,有了一個典範性的開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