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搗衣

《南鄉子·搗衣》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鴛鴦瓦遭秋霜無情打擊,主人公想遙寄寒衣卻暗自神傷,下片寫主人公“怯空房’’的“淒涼”景況,以至“斷腸”的愁苦之情。全詞層層遞進,呈現出一種“灰色”的格調,感人至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鄉子·搗衣
  • 創作年代:清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鄉子·搗衣
鴛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轉自傷。見說征夫容易瘦,端相。夢裡回時仔細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獨夜,淒涼。月到西南更斷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又名《好離鄉》、《蕉葉怨》。原為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
搗衣:古人洗衣時以木杵在砧上捶衣,使之乾淨,故稱。明楊慎《丹鉛總錄·搗衣》:“古人搗衣,兩女子對立執一杵,如春米然。嘗見六朝人畫搗衣圖,其制如此。”
②鴛瓦:即鴛鴦瓦。
③支枕怯空房:謂空房獨處,將枕頭豎起、倚靠,不免生怯。
④清砧(zhēn):即捶衣石,杜甫《溟》:“半扇開燭影,欲掩見清砧。”

白話譯文

屋外的瓦當上已結了一層薄薄的清霜,屋內孤燈下,我對著準備為他寄去的寒衣暗自心傷。都說戍邊在外的人受盡苦寒,相貌容易消瘦,真想再好好地看他一眼啊,細細打量。如果今夜夢中可以相遇,一定一定要緊緊握住執手相望。
孤單單衾寒,孤單單的空房,不如趁著月光再來到河邊浣洗一遍他的衣裳。深秋寒意重,孤單獨夜長,月下搗衣,聲聲清砧,敲打著思念與淒涼。驀然回首,發現月已掛上西南方向,想著天下多少有情人早已相擁而眠,不由得更加讓我欲斷肝腸!

創作背景

該詞雖亦用傳統題目,但卻有其特定的情境與良苦之用心。那就是要藉此以表達對摯友吳兆騫的思念和感情,吳兆騫與作者文壇齊名。私交甚厚,不料卻因江南鄉試作弊案牽連,為仇人誣陷,被遣戍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縣)。手足知己,遭此大難,詩人自是牽掛於懷,憂緒百端。但是當時是個動輒得咎的年代,江南形勢十分險惡,所以只得借這“搗衣”舊題,從吳氏之妻萬采真的角度,來寄託自己的感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詞以怨婦的口吻,描寫主人公的“自傷”、“怯空房”、“淒涼”,以至“斷腸”的怨恨之情。全詞層層寫來,情致幽婉淒絕。古時搗衣,多在秋夜進行,試想一下,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四下悄無聲息,只能聽見蕭瑟的砧杵聲一下一下地響起,這是何等淒涼的意境。因此,在古典詩詞中,搗衣往往用來表現征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而在這首詞中,納蘭正是借搗衣這一動作,抒發了征夫怨婦的相思情懷。
詞的上片,集中描繪思婦搗衣之苦情。整個上片,全以“秋聲”來渲染烘托思婦心中之哀苦。“鴛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轉自傷”,詞一開篇,作者就交代了時令,天氣逐漸變涼,鴛鴦瓦上已經落滿了秋霜,此時的思婦想要為遠方的征人寄去寒衣,卻又突然開始暗自傷懷。一個“轉”字,說明婦人先前的心情並非“自傷”,但是一想到這砧板上的衣服是為遠行在外的征人而搗,自然睹物思人,心中已是思念不已。“見說征夫容易瘦,端相,夢裡回時仔細量”,在這裡,納蘭想像著思婦懷念征夫時所流露出的纖細感情:都說出門在外的人容易消瘦,不知道是否是真的,下次在夢裡相見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端詳端詳你。在納蘭所寫的詞作中,他不僅用種種的具體事物來表達抽象的戀情,更多的時候是通過這種虛幻的夢境來表達揮之不去的思念。你聽,有受驚鴻雁的淒涼哀鳴,有滿階落葉沙沙的飄響,有夜半二更的更鼓聲響,有蕭瑟生寒的西風呼嘯。這一切在靜夜傳響,聲聲真切,真是縱有“西風吹不斷”。如此環境氛圍,思婦倍加悽苦孤單、倍加淒切傷心,更有甚者,在這悽苦的秋聲中,還要加上自己不停的搗衣聲。一聲聲飽含著自己的悽苦辛酸,一聲聲寄寓著對丈夫的思念和關切,正所謂“中有深閨萬里情”。
下片形象地描繪兩地相思的情境。因為思婦獨守空房,既倍感寂寞,也不免會心生膽怯,無奈之下,思婦只好通過在月光下擦拭搗衣之石來消磨時光。而此時“已是深秋兼獨夜”,深秋獨夜裡,寒月、寒砧,伴隨著一顆孤獨寂寞的心,詞到此處,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一個讓人憐惜、同情的思婦形象躍然紙上。尾句“月到西南更斷腸”,進一步描寫思婦內心中的相思愁苦。夜已經深了,又要與寂寞孤獨相伴,連月亮都要落下了,怎能不叫我傷心斷腸。納蘭的這首思婦詞寫出了滿紙的悽苦,可謂是一首“斷腸“之作。“片石”兩句承上,先寫搗衣之後,夜深、石冷、霜凝之狀,可見思婦是長久地沉浸在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如痴如果。“今夜”以下,是轉寫征夫歸夢,今夜遠戍邊關之人定會在鄉思的歸夢中,分明看到妻子頻呵著纖纖雙手帶月前迎國。當然,也可解作夢見丈夫歸來,自己呵手出迎。兩地相思一樣情,這種夢幻中的相會是夫婦雙方的期盼,是他們遙相思念的心靈感應。
全詞平實如話,但卻深情情韻。細細讀來,如聞酸楚淒涼的搗衣之聲。如見夢中相會的具體情景,也可體味出作者對遠遣之友的深切同情。令人讀罷不禁嘆息欺欷,一掬同情之淚。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 “秋風一起,戍邊軍士們的妻子就要忙著為遠方的親人準備寒衣了。水邊砧上,清杵聲聲,那月下搗衣的動人情景,也飽含著思婦們的深情,牽動了騷人們的詩思。納蘭這一首《南鄉子》也是以此為題材創作的,且意境淒清,心理描寫非常細膩,在眾多的同題作品中,有其獨到之處。”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