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縣大佛寺

南部縣大佛寺

南部大佛寺位於縣東20公里的禹跡山腰(今碑院鎮大佛寺村)離碑院鎮5公里。此山嵯峨險峻,林木蔥蘢,嵐霧繚繞,風景絕佳,為南部的“禹跡晴嵐”勝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部縣大佛寺
  • 外文名:南部縣大佛寺
  • 位於:縣東20公里的禹跡山腰
  • 保護單位:1994年列為省級文物
簡介,歷史,

簡介

禹跡山大佛,已於1994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馮映禹等六位老年居士組成籌建組,四化募化,建修廟宇,歷時數年,建成大佛殿、觀音殿、三聖殿、六十甲子神殿等殿閣。並在三聖殿前塑造了一尊南海觀音露天巨像,高12米,為全市觀音像之最;又在禹跡石窟中塑十殿閻羅之像,整個寺廟共占地20餘畝。2002年4月,政府批准為開放寺廟,聘釋廣濟(俗名何興發,南部大橋鎮人)為住持。原大佛寺古剎,由文化部門管理;僧人住在新建三聖殿內做佛事。

歷史

唐宋年間,山頂建有禹跡寺,寺側有巨人足跡,長丈許,世傳為大禹治水經過此山,留下的足跡,故名禹跡山。下腰依岩鑿有一尊大佛,通高18米,大佛兩側崖岩,天生左龍右虎二奇石,外建有五層樓閣覆蓋,以避風雨。據明代曹學佺所著的《蜀中名勝記》記載:“南部縣東南與蓬州相接,三十里為禹跡山。志云:禹治水所經也,山頂平衍,有小石泉,鑿石為像,層樓覆之。”當時,閬中大像山和南部禹跡山的兩尊石刻大佛,馳名全川。閬中錦屏山大佛是尊坐佛,僅高三丈(9.88米);而南部的碑院大佛是尊立佛,高五丈有餘。宋高宗紹興年間(約1135年),南部進士何汝賢游此山,作有《禹跡山院記》中云:“吾鄉江山名天下,載在閣經者,若錦屏大像,而禹跡居其首焉。殿宇樓閣迭柏宏麗,中置釋迦大殿,環以五百應真。”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重修大佛寺,正門鐫一聯云:“來自天竺國,丈六金身,化著九丈佛像,巍巍乎,山石為體,清泉為宅,龍虎為鄰,久居此十丈明樓之內;重修嘉靖年,方圓台閣,共結四方人緣,朗朗然,廟貌永新,香火永盛,日星永照,長立於萬方瞻仰之中。”大佛寺左有八仙洞,古有禹跡山石窟,窟中有40多間石室,高低錯落,游者如旅迷宮。明末廟毀,清朝乾隆年間重修,光緒八年(1882年)再次重修,歷代碑刻尚存寺內。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