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緙絲

南通緙絲

南通緙絲屬緙絲中最古老的“本緙絲”流派,一直鮮為他人知曉。在南宋馬端臨所撰史書《文獻通考》就載有南通地區向宋廷進貢緙絲,後散落於民間。直至近代女工傳習所創辦之初,張謇又托沈壽丈夫余覺先生,從京城清內務府內請來緙絲技工數人,於南通貧民工場(今南通市大碼頭處)教習緙絲技藝,其緙絲作品也有對外展售,並贈與當時各界名流,魯迅便是其中一人,時人稱其為“通緙”。

2009年“南通緙絲織造技藝”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通緙絲
  • 特點:面料挺括
南通緙絲特點,早期南通緙絲,南通緙絲現狀,南通緙絲歷程,

南通緙絲特點

南通緙絲最大的特點是面料挺括,表面顯現“瓦楞地”溝紋。本緙絲表面雖粗獷,但又處處蘊藏了細膩精緻,耐人尋味的工藝藝術氣息。蘇州的明緙絲是緙絲的中晚期產品,它源於元朝末年對緙絲的變革,真正形成於明朝,並在明朝完善了它的獨特風格,所以稱“明緙絲”。明緙絲的特點輕柔,表面平紋狀、無明顯的瓦楞地溝紋。本緙絲與明緙絲除了直觀的差異,在技藝方面也有很大的區別,但通經斷緯是它們共有的主導技法。緙絲行業中流行的緙絲種類有本緙絲、明緙絲。日本稱為本綴、明綴。
南通緙絲作品南通緙絲作品

早期南通緙絲

到近代,南通實業家張謇先生對南通緙絲事業的發展盡心竭力.在1914 年期間有三封信充分地佐證了這一點。 1914 年6 月12 日張謇先生在復余覺函中講“緙絲人仍請慎重物色。” 同年7 月在復張詧函中再次講述“北京緙絲者皆男工,現已無業可做,皆拉東洋車。大約招致甚易。擬托人介紹來談,詢其可否到他處傳藝。” 在7月後又在致嚴次約函中講“在會場聞兄言,京中緙絲工人,以無業而拉東洋車甚多,頗為其技惜。鄙意此等人招往他處傳藝,當易羅致。請屬友訪選一、二人,至水利局一晤。若有女工而技良者尤善。南通女工傳習所有織科,須用教習,故男又不若女也。瑣勞容感,即頌侍安。”在1914 年短短兩個月中張謇先生連續三封信談及緙絲事宜,充分地表明他對緙絲藝人當時的困境頗為惋惜,同時有心為恢復南通緙絲的傳統工藝而不遺餘力. 1918 年,南通女工傳習所在《通海所報》上登載一份廣告:“本所陳列室現借間壁藥王廟,業已將所中繡品及柳編品陳列並附列貧民工場之緙絲品,足供參觀,亦可出售。所惜學生少而訂貨多,致出口尚未大備耳。”之後張謇先生在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中已有南通緙絲。如 1919 年11 月23 日致趙鳳昌一函中“知令子叔雍瀕行嘉禮有日矣。南通貧民工場緙絲、藤竹工科,於美術殊能研究,成品亦頗精雅。茲特令合制掛屏、帳銜二種,用佐新房之飾。設所制猶有不盡善,幸更指示,俾即致臻,至是亦工場之幸也。”
在1918 年給江蘇督軍李純的禮單中也有“通繡、通緙”等賀禮。

南通緙絲現狀

建國後,由女工傳習所的骨幹們又組建了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又由王玉祥在研究所內成立緙絲研究小組,復原試製出引箔緙絲等技法。又從鄰國日本西陣學來中國唐宋緙絲流派,為南通地區緙絲及中國“本緙絲”技法重新續織英華。這一流派的緙絲現在主要集中在江蘇南通宣和緙絲研製所為代表的文化空間中。 代表人物:王玉祥。傳承人為王玉祥之子王曉星。

南通緙絲歷程

1914年 南通女紅傳習所聘請清內務府緙織工教習緙絲;
1918年 南通女紅傳習所第一次展銷南通緙絲作品;
1950年 南通女紅傳習所停辦;
1954年 原南通女紅傳習學員重組;
1957年 成立南通總工藝社;
1959年 成立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
1969年 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停辦;
1972年 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復辦;
1979年 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籌建緙絲腰帶試製工作小組;
1980年 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正式成立緙絲工藝研究專向課題組;
1984年 完成國家級專項研究課題“引箔緙絲技術的復原試製及套用”;
1985年 國內自主研製的第一條引箔緙絲織品試製成功;
1986年 日本京都戶田株室會贈送了江戶晚期木製單動式雙綜雙躡緙絲機;
1992年 戶田株室會與研製所交流本緙絲的製作實驗成功;
1993年 緙絲研製課題組併入南通吉業經貿有限公司(三和經貿有限公司前身);
1996年 在江蘇南通正式成立三和緙絲研製所;
1998年 為日本民主黨黨魁辦公室室緙織日本民主黨黨旗;
2001年 雕鏤緙絲、絲絨緙絲研製成功;
2003年 與日本西陣綴織大師つづれおり見面作學術交流;
2004年 與日本京都西陣織研究所成為友好合作機構;
2005年 贈緙絲作品《漢瓦當》給南通博物苑,慶祝中國博物館事業100年;
2007年 本所正式更名為:宣和緙絲研製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