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吹打樂

南路吹打樂

石門南路吹打樂是在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荊河戲發展中,與湖南石門縣土家族民間藝人結合當地的民間音樂,特別是嗩吶吹奏音樂逐步形成的。它經歷了從戲曲曲牌體聲腔器樂化到“皮、黃腔”板腔體音樂器樂化的過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路吹打樂
  • 戲種:荊河戲
  • 流行區域:湖南石門縣土家族
  • 主要樂器:嗩吶
簡介,演變過程,演奏內容,主要曲目,鑼鼓曲牌,樂器結構,樂隊建制,演出形式,主要特色,傳承過程,流布區域,遺產保護,

簡介

荊河戲南路吹打樂是湖南省石門縣境及其周邊地區普遍活躍的一種以民族吹管樂器嗩吶為主和民族打擊樂器相結合演奏成套曲牌,以增強各種慶典活動熱鬧氣氛的民間音樂種類。 南路吹打樂的曲目,可謂豐富多彩。曲目來源是在6支基本曲目內插入其它曲牌形成至少400多支曲牌。這種方法,我們叫做“曲牌聯套”或曰“曲牌連綴”。民間傳說的“好老”藝人(戲曲行話即“最好”之意,亦是石門方言)演奏南路吹打樂,可以做到“三天三夜不吹舊東西”。“石門荊河戲南路吹打樂”為石門縣土家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演變過程

黃腔的二黃腔在某些劇目中為拱托戲劇效果,丟掉“京胡”而改用“嗩吶”伴奏,如“薛剛哭城”等劇目。
民間藝人逐漸把這種“嗩吶”伴奏形式獨立開來,用於“婚、喪、喜、慶”活動。
石門縣瓜子峪鄉民間藝人黃績三經過整理創新。充分吸收前人的經驗。使其從形式到內容,步入規範化。形成一套完整的“石門荊河戲南路吹打樂”體系。
在黃績三先生傳播荊河戲音樂的同時,也將“南路吹打樂”向其弟子們傳授。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黃績三參加常德地區荊河戲遺產挖掘繼承工作,將珍藏40 年的手抄工尺譜獻出,其弟子翻譯成曲牌、堂曲、神戲三冊,分贈湖南、湖北各荊河戲劇團。1963年挖掘的荊河戲音樂資料,《荊河戲音樂資料第一集.打擊樂》(湖南省常德地區戲劇工作室編印)總十期,第83—104頁。《湖南劇種志》第四部,《荊河戲志》中319頁,荊河戲資料由逍遙庭主編,上海嘉定區少年中心副教授易鳳林,石門荊河戲劇團申象泉、張福雄、覃崢嶸等任編委,2004年9月出版的《荊河戲音樂集萃》368頁均較系統的介紹了“石門荊河戲南路吹打樂”的部分內容。

演奏內容

主要曲目

南路吹打樂的基本曲目有六支,它們是:《南路導板》——《原板頭子》——《原板上下句》——《南路賣調·鎖口》——《南路二流》——《南路三流》——尾聲一套,穿插其它荊河戲各類曲牌及一些民間曲牌近400支。
南路吹打樂的主要穿插曲目有:
①《南路導板》之後的穿插曲牌有:《擂鼓三炮》中間有嗩吶模仿“鳴號”“馬叫聲”等等。
②《原板頭子》之後一般不穿插其它曲目,直接接《南路原板上下句》。
③《原板上下句》之後的主要穿插曲目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上下句演奏完之後穿插其它曲目;另一種是上下句分開穿插其它曲目,這兩種情況的區別完全以“打鼓匠”及鼓師興趣決定,《南路原板上下句》之後的主要穿插曲目有:《太平歌》、《得勝鼓》、《旅安慶》、《一蓬鬆》。
④《南路賣調·鎖口》主要是起南路原板的收束作用和轉接《南路二流》的提示作用。
⑤《南路二流》的主要穿插曲目有:《八板》、《威令》、《十番》等。
⑥《南路三流》之後一般很少穿插其它曲目,因為《南路三流》其版式激躍,是把南路樂推向高潮的部分,常見情況下《三流》過後,演奏即告一段落。
另外,南路吹打樂還有其它穿插曲目,它們是:
①堂吹曲牌類有:各調《大開門》、各調《傍妝檯》、各調《朝天子》《白鶴耀》等;
②詞牌曲牌類有:武將發兵出征類:《二凡》《三腔》《四門進》等;文官出征類:《大雅》《小雅》《水裡魚》等;
③修書、觀書、別離、奏本類:《貓兒墜》《浪淘沙》《醉紅休》等;
④飲酒、吟詩、彈琴、觀畫、觀山游景類:《香九娘》《相思引》《山花子》等;

鑼鼓曲牌

南路吹打樂的鑼鼓曲牌,因其情緒需要,按6支基本曲牌類別,分為:《導板鑼鼓》、《原板鑼鼓》《二流鑼鼓》、《三流鑼鼓》、《其它穿插鑼鼓》等五大類。另外穿插其它文、武鑼鼓經,如《堆羅漢》、《望家鄉》、《風老大》等。
南路吹打樂所有的吹奏曲牌都有專門的配套鑼鼓經。在所有曲牌的連線過程中,還有約430支不等的荊河戲鑼鼓經,100支不等的京劇鑼鼓經和其它民間鑼鼓經。
南路吹打樂鑼鼓經在使用過程中除增強、節奏的對比與襯托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起到各曲牌的串聯作用。南路吹打樂鑼鼓經有“單鈸路子”和“雙鈸路子”之分,所謂“單、雙鈸”之分,實際上是根據鼓師的指揮區分的,其主要標誌主要是在頭鈸和二鈸的配合演奏中節奏變化使然,其它如鑼、小鑼等樂器的演奏譜基本上沒有變化。這種變化有很大的隨意性,主要視藝人們的喜好和掌握的技巧程度而定。一般情況下都使用“雙鈸路子”,但“單、雙”混用也常見。

樂器結構

南路吹打樂樂器結構主要有吹奏樂器與打擊樂器兩大類:
吹奏樂器主要是“土嗩吶”。土嗩吶其使用的吹嘴口面較大,蘆草哨子多半自製(現在亦有用從北方引進的蘆草哨,練習所用的塑膠管仿製蘆草做出哨子),自製蘆草的原因主要是江南蘆草粗大柔軟,做出的哨子聲音柔和,適合表現南方風格,與北方哨子的那種生硬、尖銳、耗氣量大形成明顯的對比。另外,有少數南路吹打樂隊加進“竹笛、土簧管”等樂器。
南路吹打樂的打擊樂器主要有:
①革類樂器:大鼓、堂鼓、鼕鼕鼓、板鼓;
②金類樂器:土鑼、堂鑼、虎鑼、小鑼、雲鑼組、馬鑼組、土鈸、京鈸、水鑔;
③木類樂器:開口(俗稱“梆”)壓板、大鼓槌、堂鼓簽子、板鼓簽子等。

樂隊建制

①南路吹打樂樂隊的建制可小可大,最小的不少於4人,(即1支嗩吶、3名打擊樂手,分別是鼓師1名、操各類革類及木類樂器,鑼師一名,操大小鑼,鈸師一名,操頭、二鈸)。一般情況下,南路吹打樂隊不少於7名,即吹管2名、打擊樂器5人。特殊情況南路吹打樂隊可以由數十人或數百人不等,比如:中國·湖南石門首屆“柑桔節”、石門皂市柑桔大市場開業剪彩及湖南皂市水利樞紐工程開工慶典活動,南路吹打樂隊就達150到300人。
②南路吹打樂樂隊人員構成分為兩個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前基本上是成年男士與學徒組成,新中國成立以後出現了男女混合樂隊,學生樂隊,和20世紀90年代後期發展的女子樂隊。

演出形式

演出形式
①走動演出:主要是為適應遊行、迎親、送喜以及殯葬等活動;
②坐堂演出:主要是為適應家庭集會、村鎮集會等場所;
③舞台演出:主要是為適應專場文藝演出,凡有舞台的場所。
聯奏方式
南路吹打樂的典牌聯奏可大可小,但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①完全演奏主體曲目一套及南路導板——原版頭子——原版上下句——原版賣調、鎖口——南路二流——南路三流——尾聲;
②在演奏主體曲目的時候,按照主體曲目的前後順序依次穿插其他曲牌。這種方式又分兩種情況:
一是主體整曲奏完後(即上下句為一整曲),轉接其他曲目; 二是每奏完一句,就轉接其它曲目,這種曲目的連線稱為“存頭換尾”結構,因為有了這種結構,使曲目連套,可長可短,完全根據演出場所、環境以及欣賞者的需求自由調整,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個小時,甚至更長。
③ 曲譜連套,可長可短,根據場合,條件和欣賞者的需求自由調整。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小時。可塑性很強。

主要特色

南路吹打樂的腔調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徵、商”調式結構,具有“皮黃腔”劇種“二黃腔”的腔調特徵。“二黃腔”在荊河戲等劇種中稱為南路,因此,南路吹打樂的調式特徵即沿於此。
南路吹打樂的板式特徵,南路吹打樂的6支基腔板式也主要沿襲皮黃腔“板式變化體”或稱“板腔體”的曲體結構,即以一個腔為基腔,通過板式變化來改變腔體的結構。如:基本腔調就是《原板上下句》,其它板式均在“原板上下句”基礎上,不改變調式構成的前題下,大量的改變板式,如:導板、二流、三流等。這一特徵正是皮黃腔劇種的板式特色,像京劇、漢劇、湘劇彈腔等劇種的“西皮、二黃”腔兩大體系,均屬於這種結構。
南路吹打樂作為以石門為中心民間音樂形式有其藝術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獨成體系:戲劇聲腔器樂化是戲曲音樂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但南路吹打樂是以板式變化體的“南路”為基腔的6支曲牌,它的結構與荊河戲以板腔體的“南北路”穿插其他曲牌的結構極其相似,所以其藝術獨特性與親和性在中國甚至全球均屬少有的。
②技法成熟:吹腔在板式變化的節奏襯托下,運用民族徵、商調式交替,並運用“移宮”、“犯調”的藝術手法,增強了鮮活,避免了呆板。
③特點鮮明:它來源於“南路”腔調與板式,而又不同於南路聲腔,它們的區別在於:南路唱腔複雜多變,而戲曲風格突出的嗩吶吹腔簡潔明了,器樂特點鮮明。
④連線緊密:成套的鑼鼓經作為連線曲牌的紐帶,使其他曲牌與“板腔體”的6支基本曲牌穿插自如、連線縝密、渾然天成、獨成體系。
⑤吹腔優美動聽,膾炙人口,鑼鼓經節奏明快。具有奏者愉快,聽者舒心等極高的美學價。
⑥根基牢固:它形成於戲曲聲腔到器樂的發展演變中,具有藝術創造與民眾生活水乳交融的牢固發展根基。

傳承過程

南路吹打樂是在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荊河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它也經歷了從戲曲“‘曲牌體’聲腔器樂化”到“‘皮、黃腔’板腔體聲腔器樂化”的過渡。它早期的形態是作為戲曲的一種附屬音樂形式而存在。而真正的成熟期,則是近幾十年的事情。這中間,石門縣瓜子峪鄉民間藝人黃績三經過整理創新和推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充分吸收前人的經驗,使其從形式到內容,步入了規範化。
其曲目的主要來源是荊河戲音樂,它主要包括以下兩點:一是在荊河戲音樂中有許多南路唱腔,如“薛剛哭城”等劇目中就有丟掉“京胡”伴奏而改用“嗩吶”伴奏的形式,這種形式可以說是南路吹打樂的孕育期;二是民間藝人把這種嗩吶伴奏的形式獨立開來,配以打擊樂,用於“婚、喪、喜、慶”活動,使其在實踐中逐漸擺脫戲曲伴奏的依附性,我們把它稱之為成型期。經過黃績三及其弟子的研究與推廣,逐漸成為一個系統而成熟的獨立樂種。

流布區域

南路吹打樂的傳承與荊河戲的流布地區不無關係,其傳播地域是以石門為中心向周邊地區輻射,最早流布地區東到岳州,南到桃源,西南到貴州的萬山場,西到酉陽,西北到利川以東、建興、鶴峰,東北至宜昌荊門以北。由於多方原因,目前流布地域已逐漸縮小,除石門南部地區各鄉鎮比較活躍以外,僅有鄰近的臨澧、澧縣、津市、安鄉還有少量的南路吹打樂隊,其他地方均不見其蹤跡。

遺產保護

南路吹打樂這一優秀的民間樂種,在石門縣南邊(包括縣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完全是外來文化形式與本土文化觀念碰撞交融後的再生。它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63年常德地區進行了荊河戲音樂的挖掘工作,在這一時期,根據黃績三老人贈予的珍藏40年的手抄工尺布,並由各荊河戲劇團進行系統的南路吹打樂的蒐集整理和錄音工作,編定在常德地區《荊河戲音樂資料集成第十集·打擊樂集》中。2005-2006年石門縣人民政府委託石門縣荊河戲劇團對《南路吹打樂》的流布區域、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傳承體系、瀕危狀況等進行了充分的調查,對南路吹打樂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及其特徵進行了系統論證,確立了南路吹打樂的有關保護措施與發展計畫,由資深演奏家經過半個月的集中訓練,錄製成了《石門荊河戲南路吹打樂》專輯,並申報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加大保護力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