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紅色遺址

南豐紅色遺址

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發動的第一次“圍剿”失敗後,緊接著又於1931年2月調集18個師又3個旅,約20萬人的兵力,以其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兼陸海空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積極部署對我中央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蔣介石鑒於第一次“圍剿”失敗的慘痛教訓,放棄“分進合擊、長驅直入”的作戰方針,轉而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企圖紅一方面軍圍殲於根據地內。3月下旬,敵分別在雩都(今於都)、贛州、興國、萬安、泰和、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城、黎川、南豐、康都、建寧等地集結完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豐紅色遺址
  • 位置:太和鎮康都村
  • 榮譽: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遺址
  • 背景: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
1、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遺址:

2、毛澤東同志舊居:
位於太和鎮康都村,距縣城30公里,北靠黎川,南通廣昌,東偎武夷,翻過山隘即是福建省建寧縣。
康都村是紅軍反“圍剿”時南豐縣的鞏固蘇區之一。第一次反“圍剿”後,紅軍到康都打土豪,進行革命宣傳活動。第二次反“圍剿”紅軍攻占建寧時,進駐康都村。1931年6月初,紅軍取得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和總政治部從福建建寧縣移駐南豐康都圩下街“寧家大屋”。6月21日至22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在這裡召開了第一次擴大會議和總前委第九次會議,討論時局和行動方針,即著名的“康都會議”。
總前委書記毛澤東,委員朱德、彭德懷、林彪、譚震林、周以粟,中共蘇區中央局代表王稼祥,軍隊和地方負責人袁國平、譚政、蔡會文、宋任窮、古柏、郭化玉等16人參加了會議。“康都會議”總結了第二次反“圍剿”的經驗,決定加強政治宣傳工作,加強紅軍和地方武裝建設,徵集資材,節省開支,以保證軍需,會議還研究了第三次反“圍剿”的戰區問題。“康都會議”對開闢建(寧)黎(川)太(和)根據地,紅軍隊伍建設和爭取第三次反“圍剿”勝利都具有重大意義,為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在政治上、組織上、軍事上、經濟上奠定了勝利基礎,在我國軍事史和革命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
在康都村,至今保留著紅軍遺留下的許多革命遺址遺蹟,主要有: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舊址、毛澤東舊居、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紅一方面軍總部電台舊址、紅軍醫院、紅軍銀行、紅軍標語、康都鄉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戰壕、防空洞、紅軍江西軍區第四分區指揮部舊址等。南豐縣劃撥專款進行康都會議舊址建設,充分挖掘紅色旅遊資源。維修了“康都會議舊址陳列室”,整理和裝裱了會議文稿資料和標語,新建了紅色旅遊新村。目前,“康都會議”舊址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遊客2萬餘人次。
3、南豐縣烈士陵園:為該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以南豐早期革命家趙醒儂烈士命名,在原縣烈士陵園原址興建醒儂公園。

南豐紅色遺址背景詳介: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
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發動的第一次“圍剿”失敗後,緊接著又於1931年2月調集18個師又3個旅,約20萬人的兵力,以其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兼陸海空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積極部署對我中央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蔣介石鑒於第一次“圍剿”失敗的慘痛教訓,放棄“分進合擊、長驅直入”的作戰方針,轉而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企圖紅一方面軍圍殲於根據地內。3月下旬,敵分別在雩都(今於都)、贛州、興國、萬安、泰和、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城、黎川、南豐、康都、建寧等地集結完畢。
紅一方面軍取得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人數略有減少,約為3萬人。面對敵人新的“圍剿”, 在毛澤東、朱德等指揮下,我紅一方面軍仍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從根據地北緣的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以南地區,轉移到廣昌、寧都、石城、瑞金等地,進行整訓。在此期間,蘇區中央局召開了會議,經過反覆討論,蘇區中央局排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干擾,仍然堅持了毛澤東的“誘敵深入”的正確主張。
4月1日,何應欽命令其“圍剿”軍按照預定的進攻路線,以寧都為目標,向我中央根據地發動大舉進攻。按照“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紅一方面軍主力於4月20日前,先後秘密轉移到退卻終點龍岡、上固、東固地區,積極進行反攻的準備,並確定由西向東橫掃,先打弱敵,各個擊破敵人,集中優勢力,首先打擊弱敵王金鈺的第5路軍,爾後再打孫連仲的第26路軍和朱紹良的第6路軍。
5月16日,紅一方面軍按照預定部署在富田和東固地區,迅速將敵第5路軍的第28師和第47師一個旅包圍,經一晝夜激戰,全殲敵第28師和第47一個旅的大部。紅一方面軍初戰大勝後,敵第19路軍連忙由城崗、興國向贛州撤退。紅一方面軍在解除了後顧之憂後,乘勝向東橫掃。5月19日,紅一方面軍又在白沙地區殲滅了準備向北逃跑的敵第5路軍之第43師大部和第47師一個旅。5月22日,紅一方面軍向敵第26路軍孫連仲部發起進攻,在中村殲敵一個旅。遭受我軍打擊後,敵第26路軍餘部紛紛向樂安、宜黃撤退。敵第6路軍朱紹良由於怕遭我軍打擊,除留下第5師守廣昌外,餘部分別向南豐撤退。紅一方面軍主力遂日夜兼程,向東追擊。5月27日,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攻克廣昌,殲敵第5師一部。5月31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又出敵不意突襲建寧城,殲滅守敵三個多團。至此,紅一方面軍在十五天裡橫掃七百里,連續打了五個大勝仗,共殲敵3萬餘人,繳槍兩萬支,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紅軍乘勢發起進攻,開闢了贛東、閩西北廣大地區,鞏固和擴大了中央根據地。

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6月,蔣介石自任總司令,調集23個師又3個旅,約30萬的兵力(其主力為蔣之嫡系5個師,約10萬人),準備分別從南昌、吉安、南豐等地向我中央根據地發動更大規模的第三次“圍剿”。鑒於前兩面次“圍剿”失敗的教訓,蔣介石此次決定採取“長驅直入”的作戰方針,企圖先擊破紅一方面軍主力,摧毀我中央根據地,然後再實施深入“清剿”。
紅一方面軍在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乘勝發展進攻,6月初攻克黎川,進逼南豐、南城等地,主力分散在閩西的建寧、長汀、沙縣等地做民眾工作,遠離中央根據地中心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仍是3萬餘人,還沒有得到有力的休息和補充。面對敵人即將展開的大規模“圍剿”,毛澤東、朱德決定仍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以一部兵力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遲滯敵人前進,主力則從閩西地區出發,繞道千里,回師贛南興國地區集中,積極進行“圍剿”準備。
7月1日,敵軍開始分路向中央根據地大舉進攻,但在我一部紅軍和地方武裝的阻擊、襲擾下,敵人不知我軍主力去向,處於盲目進攻狀態。紅一方面軍主力在敵“圍剿”開始後,由閩西建寧地區出發,沿閩贛交界的武夷山脈,經安遠、寧化、長汀、瑞金,千里急行軍,於22日各部先後到達於都西北地區。在周密研究和分析當面敵情及戰場態勢之後,紅一方面軍決定採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作戰方針,首先從敵人翼側打起,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橫掃。31日,當紅一方面軍按計畫由興國向富田開進之際,被敵發覺,遂改變原定作戰計畫,決定實施中間突破,向東面的蓮塘、良村、黃陂方向突擊。敵人發現我軍在黃陂地區後,集中主力與我決戰。紅一方面軍以一部兵力向東北方向佯動,調動敵人,主力向西急進,使敵疲於奔命。在我軍的不斷打擊下,敵被我拖得疲憊不堪,已無力再戰,蔣介石被迫於9月初下令“圍剿”軍總退卻。從8月7日至9月15日,我軍先後在蓮塘、良村、黃陂、高興圩、老營盤、方石嶺等地,六戰五捷,擊潰敵人7個師,殲敵17個團,斃傷俘敵3萬餘人,繳槍2萬餘支,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 經過這次反“圍剿”作戰,紅軍的全部作戰原則基本形成。
中央根據地三次反“圍剿”勝利後,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發展到21個縣境,人口250萬,面積5萬平方公里,成為中央蘇區的全盛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