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明清民居

南社明清民居,這一座座青磚建造的大屋,一條條古舊的深巷,長滿青苔的古井上還有被無數次提水的繩子所磨出的凹痕,“百歲坊”,它是為紀念百歲的四位老壽星而建,它飛檐斗拱,古樸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社明清民居
  • 特徵:飛檐斗拱,古樸壯觀
  • 修建目的:紀念百歲的四位老壽星
  • 材料:青磚
民居簡介,歷史沿革,文物保護,建築布局,

民居簡介

旁邊還有百歲翁祠,是一位百歲老人遺命用自己所居這屋改建的。  這裡著名的一片高大的建築群叫資政邸,是光緒年進士,官至禮部主事的謝元俊的府邸。它座落在小丘之腰,石級,欄桿還保持著當年的高貴氣派,兩廊的花楣精美絕倫,廳中的垂花門鏤刻著花卉群鳥,上面的孔雀尾、鳳凰頭都凸出木外,栩栩如生。 
我們東莞的鄉村里,保存著許多明清建築,其中最完整的地方是在茶山的南社。
在走過一段現代化建築之後,突然好象歷史倒退了二三百年,進入了一片明清古村落。這一座座青磚建造的大屋,一條條古舊的深巷,長滿青苔的古井上還有被無數次提水的繩子所磨出的凹痕,這一切都仿佛在對我們講著些遠古的故事。
現在矗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古坊叫"百歲坊",它是為紀念百歲的四位老壽星而建,大家看它飛檐斗拱,古樸壯觀,近年來東莞重修祠堂多用水泥,而當地重修這作牌坊時卻運用磚木,雕花榫鉚,謹依原樣,所以極好地保存了當年的風貌。旁邊還有百歲翁祠,是一位百歲老人遺命用自己所居這屋改建的。南社這個地方多百歲壽星,也許這兒是一塊福源寶地吧。
這裡著名的一片高大的建築群叫資政邸,是光緒年進士,官至禮部主事的謝元俊的府邸。它座落在小丘之腰,石級,欄桿還保持著當年的高貴氣派,
兩廊的花楣精美絕倫,廳中的垂花門鏤刻著花卉群鳥,上面的孔雀尾、鳳凰頭都凸出木外,栩栩如生。
還有一座也是一位進士的家廟,不過這位是武進士,隨左宗棠收復甘肅,屢立戰功,官至鎮南總兵。門額上刻著“光緒辛丑”,這就是這座建築修建的年代了,而它的風格也是斗拱雕梁,完全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建築特色。
大家可能要問:“文革時這裡沒糟過破壞嗎?”,這就不得不說一說當時南社書記的遠見灼識了,當時他擋住前來拆屋的紅衛兵,說:“這些古屋、祠堂都是紀念先人的地方,先人披荊斬棘,創造了良田沃土,這樣戰天鬥地,不畏萬難去爭取勝利的創業精神不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光大的嗎?”一習話說得那些年青人啞口無言,這些古屋才逃過了一場大劫難。

歷史沿革

這是一處在地圖上遍尋不著的地方。隸屬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建於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村內古建築眾多,四周綠樹成蔭、地理獨特,一派桃花源風光,村莊呈合掌對居,明清期間初顯繁榮,人材輩出,為茶山一大村莊。

文物保護

到改革開放後,東莞農村富裕了,到處拆舊屋建新樓,南社人又一次顯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他們也建新樓,但他們是遷址而建,完整地保存了這一片可貴的古建築群。我們今天參觀南社明清民居,在享受歷史、藝術的同時,還享受著南社人的餘蔭。
昔日寂靜的東莞茶山鎮南社村突然沸騰起來,國家文物局專家組30多人對著這裡上百間明清古建築群落興趣盎然。好奇的村民興許還不知道,幾年前用來圈牛、堆柴的祠堂竟然成了“國家級”寶貝。經專家組的考察論證,這些融家廟、水坊、古井為一體的古建築群落不僅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還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區水鄉居民生活狀況的鮮有的依據,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
南社村早兩年就有三間建築精緻的祠堂被列為東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均是著名的明清建築,即“家廟”祠、“百歲坊”祠、“謝氏大宗祠”。令人想不到的是,南社村仍有不少有特色的宗祠、成群的明清古建築民宅“偷偷地”隱藏在村中而沒被注意,這一次,隨著國家文物局考察組的到來,終於露出了“真”容。據悉,這次又發現保留完整的宗祠25間,書房多間,明清特色民宅100多間,堪稱古建築群落“現世”。東莞市文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古民居在東莞農村城市化進程中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實屬不易。
專家稱,南社村的古建築群與“客家圍”、“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區水鄉特色,每一民居都單家獨戶稱“家廟”,“家廟”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著一條小水道。最具特色的是“家廟”的建築,多為四柱三間三樓磚石牌坊式建築,樓為歇山頂,檐下如斗拱,門額上配有雕刻精美的木雕。記者在現場看到,上百間民居錯落交織,在密集的樹叢中閃現著古典的韻味。“家廟”門樓上無論是動物還是花鳥的木雕、石雕全都栩栩如生,對著這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精品,在場的專家無不讚嘆。
令人遺憾的是,南社村個別“家廟”、祠堂被後代“重金裝修”後改變了其古色古香韻味,成了頗為現代的“祠堂”,例如過去祠堂里的麻石或紅石板地被換成了花崗岩、大理石。有些祠堂還堆放著雜草。據悉,部分祠堂兩年前還被村民用來圈牛。隨著這次古建築群落的現世,東莞市採取嚴格保護措施,並準備把它開發成“珠三角水鄉古建築群落旅遊區”,目前有關部門正在著手總體規劃,南社村委會也表示每年投資50到100萬元建設好這片富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群。
近年廣東工業化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東莞,相傳因境內盛產莞草而得名。在現代經濟發展的背後,具悠久的歷史背景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從150多年前林則徐虎門銷煙,到抗日戰爭時期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東莞幾乎貫穿了整部中國近代史。而位於南粵歷史名城東莞境內的南社村,由於村內南粵古建築眾多,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村落面貌及民俗特徵,是這座文化名城上的一顆璀璨寶珠。

建築布局

南社明清古村現存祠堂達25間,民居達200多間。據《南社謝氏族譜》記載,南宋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謝希良之子謝尚仁因戰亂南遷,幾經周折定居南社,歷明、清近七百多年發展,謝氏家族興盛,建成67903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落以寨牆為界。村內以中間長形水池為中心,兩邊利用自然山勢錯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禦設施齊全。由民居、祠堂、書院、店鋪、家廟、古榕、樓閣、寨牆、古井、里巷、牌門等構成具有濃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農業聚落文化景觀,尤能可貴的是未以破壞的明末清初的建築比較多,保留大量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築構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以寨牆、謝氏大宗祠、百歲翁祠、百歲坊、謝遇奇家廟、資政第等價值較大。  民居布局以三間兩廊為主,祠堂除宗祠以三進布局外,各家祠、家廟則是二進四合院落形式,建築風格廣府建築文化為主,同時也受潮汕、安徽、湖南及西方建築文化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