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營留村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清源鎮南營留村,清徐縣南營留村,位於清徐縣城南,交通方便、村風良好、民心純樸、地勢平坦、環境優美。現有人口數5942人,現有戶數1841戶,年人均收入5328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營留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
  • 人口:5942人
基本信息,文藝活動,簡介,淵源,

基本信息

南營留村,我們常將其省略稱之為南營村,這是一個中等偏大的村子,行政面積4.7平方公里,全村現在有約10000人口,本村居民6000人,外來打工者4000人,從村中心到縣中心步行約需要15分鐘,就出行來說,十分方便。
村總耕地面積約2930畝,其中水田830畝(現已經出租作為廠礦用地),旱地1500畝,果園占地600畝,土壤類型屬粘土,村中的農民都以種菜為生,即菜農。在經過改革開入等一系列變革之後,南營村已經不屬於一個典型農村了
村總體狀況良好,居民用水為深井自來水,全村都已通電,通有線電視。村裡有自己的國小,有藏書3000餘冊的圖書館,等
村里居民大多數生活還行,而純依靠種地的傳統農戶卻非常少了。按收入來劃分居民的職業為:種地農戶、半工半農(打工者,多為體力活)、個體經營的商戶(富裕程度也有所不同)、家中有大型運輸車(如:斯太爾等),開工廠辦企業者。(按收入從低到高)。而這些人的生活又都有著其“特別”的一面,而相互之間可以說截然不同
該村主要產品有預製板等各種預製構件、汽車運輸業、煤焦蔬菜等產品。

文藝活動

簡介

抬閣”(古稱走閣)這項民間文藝活動,是清徐南營村特有的一種社火活動形式,相傳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淵源

抬閣的歷史淵源,據傳是從傳統的民間祭祀活動逐 步演變為民間文藝活動形式。相傳在殘唐五代時期,地處黃土高原和黃河流域的梗陽大地,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達,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中原大地連年戰火紛飛, 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百姓欲求和平,便默默祈禱蒼天保佑,望戰爭儘早結束,過上和平而安定的生活。戰亂平息後,民眾為慶賀戰火的熄滅,將大方桌兩邊綁上抬桿, 桌上設定神位和整牛、整羊等祭品、香案,由4人抬著方 桌熱熱鬧鬧地沿街慶賀了3天3夜。這便是“抬閣”的雛 形。從這以後,梗陽大地每遇旱災、水災、蟲災等各種 天災時,南營留村的民眾便要求神許願。許願應驗後, 要用整牛、整羊、整豬和雞、鴨等動物祭品來祭奠神靈, 表示民眾的心愿。祭祀的形式是抬著方桌,方桌上設定 神的牌位或神像和祭品、香火,沿街慶賀。
相傳很早以前,梗陽大地半年未見點滴雨水,旱情十分嚴重,地里的禾苗奄奄一息,民眾心急如火,人心惶惶,在這危難時刻,南營留村的人們,提議抬龍王爺 祈雨,人們齊聲回響,自發組織抬具,到白石河處的白龍廟,抬著龍王爺,頭戴柳條編的帽子,沿街遊行禱告 祈雨,祈求龍王爺顯靈喜降大雨,以解旱情,並許願降 雨後,隆重謝神三日。民眾的虔誠祈禱,感動了天地神 靈和龍王爺,時過數日,果然喜降大雨。百姓為感謝龍 王爺恩賜喜雨,便殺豬宰羊,製備抬閣,組織謝神活動。當時的抬閣比古老的方桌走閣有了很大的改進,抬閣是 專制的四邊形方桌面,特製的方桌上面設定的不是過去 的牌位和豬羊祭品,而是逼真塑像和童男童女,這種形 式較以前的方桌走閣美觀而大氣多了。從此,民間藝人 將這種祭神活動的形式,搬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和民間 文藝隊伍中來沿街進行社火表演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