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二陵

南漢二陵

南漢二陵包括南漢烈宗劉隱的德陵和南漢高祖劉岩康陵。引五代時十國之一。曾稱大越國。劉隱、劉岩兄弟所建。都廣州番禺(今廣東廣州),稱興王府;盛時疆域有六十州,約為今廣東、廣西兩省及雲南的一部分。歷五主,共六十七年。南漢二陵是指南漢烈宗劉隱的陵墓南漢德陵。位於小谷圍島,俗稱“劉王家”。陵墓規模較大,有可能是嶺南第二個地方王朝的陵寢。據有關專家推斷,此墓為南漢國奠基者劉隱死後,其弟劉岩稱帝,追尊為襄帝,墓號為德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安龍舌陵園
  • 類型:陵園
  • 年代:南漢
  • 又稱:大越國
簡介,發現,地理,德陵,康陵,軼事,保護,意義,

簡介

唐末,嶺南士人云集,有的是為了避戰亂,有的是被流放嶺南的名臣後裔,還有因戰亂阻隔不得北返的任滿地方官。劉隱收用這三類士人為輔佐。他遣其弟劉岩 (889~942)率兵平定嶺南東西兩道諸割據勢力,控制了嶺南;西與楚爭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兩管(今廣西西部、南部及廣東部分地區)。乾化元年 (911)劉隱卒。劉岩繼立,先後改名為陟、龔、□。後梁貞明三年(917) 劉岩稱帝於番禺,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劉岩有乾亨、白龍、大有三個年號。大有十五年 (942)劉岩卒,年五十四。其子劉玢(原名洪度,920~943)嗣位,年號光天。次年,玢弟劉晟(原名洪熙,920~958)殺玢自立,有應乾、乾和兩個年號。乾和六年(948)劉晟乘楚國內亂,派兵攻楚,至九年,得楚十餘州。十六年 (958),劉晟卒,年三十九。其子劉□(原名繼興,942~ 980)嗣位,年號大寶
南漢二陵
劉岩在位時依靠士人治政,盡任士人為諸州刺史,還通過科舉,每年錄用進士、明經十餘人為官,避免了武職官據地稱雄之患。但劉岩及其繼任者均為荒淫殘暴之君,廣聚珠寶珍玩,大興土木。劉岩造昭陽殿時,以金為頂,以銀鋪地,還耗費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裝飾。為了課斂重賦並鎮壓人民的反抗,南漢統治者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光天元年(942)七月,劉岩死後不久,博羅(今屬廣東)人張遇賢在循州(今廣東龍川西南)揭竿而起,自稱“中天八國王”,年號永樂。起義軍多次打敗南漢官軍,並自嶺南向北挺進到南唐的虔州(今江西贛州),以白雲洞為根據地,擁眾十餘萬人。次年,因敵我力量懸殊及叛徒出賣,被南唐軍所鎮壓。

發現

2003年2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和廣州市委、市政府決定興建廣州地區高校新校區(廣州大學城),選址廣州市蕃禺區新造鎮小谷圍島。3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島上文物進行全面調查。2003年6月—2004年10月,對施工範圍發現文物的地點進行考古勘探和搶救發掘。分別在小谷圍島西部的北亭村的青崗和大香山發現2座南漢時期的磚室大墓,經發掘考證,為南漢的德陵和康陵
德陵&amp德陵&amp
南漢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於嶺南的一個獨立王朝,前後經歷了55年的時間,其疆域最大時包括今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及湖南、貴州、雲南的一部分,是嶺南地區繼南越國之後的第二個地方政權。此次發現的南漢德陵和康陵,是南漢考古的重要收穫。經發掘,德陵雖未發現陵園建制,且墓室被盜,但墓道中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廣州第一次發現如此眾多的五代瓷器,屬官窯製品無疑。其胎質堅硬,釉色青中閃灰,晶瑩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為研究五代十國陶瓷器提供了實物資料。
南漢康陵是南漢第一代君王劉岩陵墓。位於小谷圍,據墓中衰冊文稱,此為南漢高祖劉岩的陵墓。據清康熙二十五年《番禺縣誌》和屈大均《廣東新語》等記載,康陵在明崇禎九年遭大規模盜擾。墓中完整器極少。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南漢二陵(康陵),那個陵墓居然是南漢開國君王劉岩的陵墓。劉岩選址小谷圍香山南坡,命工人日夜趕工,花數月而成陵。此陵地面建有陵園和陵台,陵台由圓台、方座、散水等分層構成,南側有神龕、祭台和坡道。地下築玄宮。陵園四周有長長的垣牆,垣牆四角築有角闕。遠遠的南邊垣牆外,獻殿一排而過,和陵台遙相呼應———整個陵園,蔚為壯觀。陵成之時,確是帝崩之日,大有十五年(公元942年)4月,劉岩駕鶴西去,從此長眠黃土之中。不禁感慨,作詩一首:遙想帝陵多風華,翡翠明珠佐君眠,如今草長風亂拂,當年風光亦等閒。康陵哀冊文碑的發現,不僅明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年代,還更正了《蕃禺縣誌》等文獻史志對德陵和康陵的錯誤記述,解決了歷史懸案。康陵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這一時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園,圍垣四隅雙角闕和陵前設廊式建築的建制也與歷代陵寢制度有所不同。將為研究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的發展,提供新的材料。

地理

德陵

德陵是南漢奠基者烈宗劉隱的陵墓,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新造鎮北亭村青崗北坡,大香山南坡,南距大香山康陵800米。2003年進行了清理,該墓坐南朝北,為帶墓道長方形多重券頂磚室墓,墓坑長26.47米,寬5.82米,現存占地面積約154平方米。出土青瓷罐和釉陶罐共272件。 
德陵出土文物德陵出土文物

康陵

康陵是南漢高祖劉岩的陵墓,該陵位於北亭村大香山南坡,北與青崗德陵相距800米。陵墓依大香山南坡的地勢呈南北分布。地面建有長方形陵園,陵園四周繞以陵垣,四隅有角闕。陵台位於陵園的中部偏北,處大香山南坡的二級台地,為磚包土的方座圓丘結構。地宮在陵台正下方,為帶墓道的長方形多重券頂磚室墓。墓內前室當門橫立石哀冊文一通,保存完好,明確記載了墓主的身份和年代。
康陵地處大香山南麓,分地上建築和地下玄宮兩部分。地宮位於山坡南端的一級台階,為帶墓道的豎穴磚室墓。墓穴上方為磚土結構的圓壇建築;山坡的第二級台階,在圓壇的東北和西北面築有方形台基。三者呈倒“品”字形分布,相距約50米。壇體為方座圓丘,由圓台、方台、散水等分層構成。
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
專家指出,康陵積土為陵,卻又與眾不同:在墳丘上建成磚壁圓丘,在中國陵寢制度上是第一次發現。康陵是五代陵中非常完整的一座,地面建築規模非常宏大,現還在不斷擴大發掘範圍。
圓壇下是地宮,墓道在圓壇坡道下面。墓室內全長11米、寬3.15米、高3.3米。墓室前室當門橫立著一通石哀冊。石哀冊保存完好,其形如碑。首題“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38行,滿行35字,共1062字。石哀冊上明確記載:高祖(劉岩)於大有十五年(942)四月崩,於光天元年九月“遷神於康陵”。這是證明墓主身份的最好證據。

軼事

康陵2004年被發現並清理髮掘時,器物少之又少。原來,在此之前的數百年多間,它已經數次被盜,直至今天,幾個偌大的盜洞依然清晰可見。當年,劉岩苦心為自己修建的這座墓陵十分隱秘,它是怎么樣被發現的呢《廣東新語》等史籍這樣記載著:明崇禎九年(1636年)秋某個夜晚,一聲炸從天而降,轟鳴聲中,一處地方被擊出大穴。一農夫剛好經過,十分驚奇,便走了進去,只見當門處立著一塊大碑:“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再走進去,只見金蠶珠貝鋪地,珠簾低垂。堂宇正中是兩個戴著帝王禮帽的金鑄坐像,兩邊站著12個白銀鑄的學士,還有12個金人。側邊有便房,當窗放著一面鏡子,直徑1米,閃閃發光,還有一隻硯,硯池中有一條金魚,居然還在遊動……農夫把一塊銅鏡拿回去,結果震動全村,大家紛紛前來奪寶。官府聞風也去搶奪,一座由奇珍異寶鋪砌的帝陵,瞬間被搶掠殆盡!生前殘暴無道的劉岩,身後700多年仍然無法安息,據說他的牙齒和頭髮也被搶走。所幸的是,那塊“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碑石,不入盜墓賊的眼,千年以後依然保存完好,也揭開了墓主的真正身份。

保護

廣州兩處當鋪遺址和南漢二陵申報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通過專家論證,只待國家文物局發文公布。
兩處當鋪遺址分別是位於白雲區均禾墟鎮的平和大押(即當鋪)和位於從化市太平鎮的泰成大押。據市文化局文物處有關負責人介紹,以往地上建築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般是層層逐級上報,而此次,文物專家們認為這兩處當鋪遺址的文物價值夠得上國家級,就將平和大押和泰成大押捆綁申報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悉,同批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有獲得2004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大學城小谷圍島的南漢二陵。
南漢二陵
在小谷圍已發掘出的一百多處古遺址中,除了南漢康陵、德陵、明石人石馬墓(明曾豫齋墓)和清初炮台群四處重要考古遺蹟原址保護以外,其餘發掘場地已全部交還建設部門施工。考古人員通過對小谷圍島內採取“拉網式”文物調查,在穗石、南亭、北亭等6個行政村,共發掘漢代以來的古墓葬、古遺址超過130座(處)。其中位於北亭村的南漢德陵與康陵南亭村的明代石人石馬墓和穗石村的清初炮台群遺址等四處遺址由於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規劃部門和大學城建設指揮部辦公室的努力下,這四處遺址得以保留下來。康陵出土的地瓜鳳梨、香蕉、馬蹄、茨菇、桃、柿等模型明器蔬果祭品,是中國考古史上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蔬果陶瓷製品,為中國陶瓷史添上了新的史學實物。而康陵的哀冊文有的內容,還可與南漢史與廣州現存的南漢遺蹟相印證。如文中提到“凝情釋老”,“留情藥品,精究醫書”,“繕營菀囿”等,在今光孝寺記憶體有南漢的東西兩鐵塔,教育路有南漢劉龔開鑿的仙湖與藥洲遺址(南漢時道士煉丹藥處)以及園林遺址中的藥洲九曜石。此外,德陵墓道器物箱內清理出的一批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廣州出土最多的五代瓷器;築法原始的清初炮台,是廣州已知現存的年代最早的炮台遺址;而葬於明萬曆十八年的“賜進士奉政大夫福建按察司”曾豫齋墓,則是廣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砌明代墓葬。
南漢二陵
四遺址建成遺址公園:各級文物考古專家經過多方論證後建議:康陵、德陵、明石人石馬墓和清初炮台群這四處遺址,代表了幾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顯示出小谷圍島深遠的歷史背景,是大學城裡重要的人文景觀。專家建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核定公布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納入大學城總體規劃,建設成為其他校園所沒有的、獨具一格的“園中之園”,即校園中的遺址公園。

意義

經發掘,德陵雖未發現陵園建制,且墓室被盜,但墓道中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廣州第一次發現如此眾多的五代瓷器,屬官窯製品無疑。其胎質堅硬,釉色青中閃灰,晶瑩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為研究五代十國陶瓷器提供了實物資料。康陵哀冊文碑的發現,不僅明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年代,還更正了《蕃禺縣誌》等文獻史志對德陵和康陵的錯誤記述,解決了歷史懸案。康陵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這一時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園,圍垣四隅雙角闕和陵前設廊式建築的建制也與歷代陵寢制度有所不同。將為研究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的發展,提供新的材料。
南漢二陵是五代十國考古的重大發現,對於研究南漢國的歷史和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