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廟

南海西廟

以前廣州有兩座南海神廟,一在黃埔,一在西關,稱為東廟、西廟,都是奉祀“南海廣利洪聖大王”的。後來,西廟廢圮無存,只剩下了東廟(今廣州黃埔區廟頭村南海神廟).南海西廟又稱“洪聖西廟”,今已不存,故址在今文昌路廣州酒家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海西廟
  • 地理位置:廣州黃埔區廟頭村
  • 修建時間:宋紹興(1131~1162
  • 奉祀:南海廣利洪聖大
簡介,歷史,修建時間,東、西二廟共存,荒廢,

簡介

以前廣州有兩座南海神廟,一在黃埔,一在西關,稱為東廟、西廟,都是奉祀“南海廣利洪聖大王”的。後來,西廟廢圮無存,只剩下了東廟(今廣州黃埔區廟頭村南海神廟).宋代詩人楊萬里有一首詩:“大海更在小海東,西廟不如東廟雄。南來若不到東廟,西京未睹建章宮。”還有一首“二月十三日謁西廟早起”。由此推測,西廟在宋代已經存在了。西廟的規模雖然不及東廟,但一年一度的南海神誕時,這裡的歡騰熱鬧,一點也不比東廟遜色。前人留下的竹枝詞:“萬派魚龍舞絳霄,喧闃簫管雜雲韶,愛他洪聖千秋會,賽過波羅第八橋。”
南海西廟又稱“洪聖西廟”,今已不存,故址在今文昌路廣州酒家一帶.乾隆《南海縣誌》記:"洪聖西廟,即南海神(原文如此),在太平門處第十甫,嘉靖十三年(1534)建.國朝康熙六年(1667)察院董篤行奉諭祭.康熙二十一年(1682),侍郎楊正中奉諭祭,有碑記."由朝廷派專人南下致祭,可知西廟是當時西關地區的重要祠廟.

歷史

修建時間

阮元《廣東通志》"建置略"卷145轉引《南海志》雲:"南海西廟,建於宋紹興(1131~1162),其銅鼓不知得於何時.方信孺《南海百詠》之銅鼓,東、西廟皆有之,則在嘉定(1208~1224)以前矣.銅鼓有二種,一為駱越鼓,一為伏波鼓,此鼓較東廟略小,而較伏波鼓大,殆亦駱越鼓歟?"轉引之外,又說:"銅鼓在番禺波羅南海神廟者二,在南海西城外第十甫南海西廟者一,在香山南門外諸葛武侯廟者一,小欖麥氏家藏者一."可見直到阮元修志之道光二年(1822),南海西廟及其所藏銅鼓仍無恙.
吳蘭修《南海百詠書後》,方信孺《南海百詠》成書於南宋開禧二年(1206)以前.其"南海廟"篇序雲:"又有西廟在城西五里.""銅鼓"篇序雲,"南海東、西廟皆有之.""波羅蜜果"篇序雲:"南海東、西廟各有一棵."又前引南宋詩人楊萬里之《題南海東廟》謂:"大海更在小海東,西廟不如東廟雄."還有七律《二月十三日謁兩廟早起》一首,可見南宋時西廟確已存在.
不過,說西廟"建於宋紹興"仍不確.南宋乾道三年(1167)廖容《重修南海廟記》說:"古廟即扶胥之口,又一在州城之西南隅,故有東西二廟之稱.天寶(742~755)、元和(806~820)間,增(下不可辨)藝祖臨御,首遣中使,重加崇葺.嘉中(1056~1063)余靖嘗修之.元中(1086~1093),蔣之奇(下不可辨)於政和(1111~1117),李陵葺西廟於紹興(1131~1162),鹹記於石."
又蔣之奇《廣州州學記》雲:"元 元年(1086),番禺缺守,有詔以命臣之奇來治州事."
而黃佐《廣州志》卷36"藝文"收有李陵《修西廟記》和蔣之奇《修東西二廟記》之目,可證實廖容所記.因此,西廟之建,肯定在北宋元 之前,從廖容行文分析,甚至可能早至唐代.阮元所引《南海志》謂建於紹興,顯然是把李陵的重修誤為始建了.

東、西二廟共存

東、西二廟長期共存的局面,到宋元嬗代之際一度發生變化.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陳思善《代祀南海神記》稱:"廣州南海神祠,前代遣使致祭,歲無違闕,中更變革,不遑及者十餘年.……至元二十八年(1291),詔封廣利靈孚王,越明年,聖旨遣怯薛歹必熼赤塔不迷失,集賢院蒙古必 赤孫澄捧香致祭."④以後每年都遣使致祭.陳大震《重修波羅廟記》稱,至元"二十八年(1291),世祖皇帝加以靈孚之號,天使奉命,馳驛萬里至廣州城,……將致寵光於正祠,聞祠已廢,用於城西別祠行禮焉."直至大德七年(1303)東廟修復,元初恢復朝廷祭奠的頭11年(1292~1302),儀式顯然都只能在西廟舉行.至於清初康熙年間兩次朝廷致祭也在西廟,究竟都是因東廟毀於戰火還是"海禁"等其他原因,則有待考證了.
海神廟必建於海邊的碼頭附近(當時西關所臨珠江江面寬闊,稱"小海"),出海商船的商賈和船員在出航前要在神廟祈求保佑,安全歸來則要到神廟酬神謝恩.故規模大、香火盛的南海神廟所在之地,亦必為商業繁盛之區,商船輻輳之港.東廟所在,為扶胥鎮,西廟所在,則為白田鎮.
據北宋王存等編修的《元豐九域志·廣南路》,白田鎮與扶胥鎮同屬番禺七鎮之列.《新五代史》記:"(劉)鋹以海舶十餘,悉載珍寶、嬪御,將入海,宦官樂范竊其舟以逃歸.(宋)師次白田,鐔素衣白馬以降."又阮元《廣東通志》稱:"(儂)智高引眾去廣州,廣東兵馬鈐轄張忠、知英州蘇緘邀擊於白田."又皇 五年(1053)蔡君謨《中書門下牒廣州南海洪聖廣利王牒》謂:"乃者儂獠狂悖,暴集三水,中流颶起,舟留三日.逮至城闉,廣已守備."可見儂智高以舟師進攻廣州,其退亦當乘船.由此兩事,可知白田鎮為廣州城西之港口,水陸交通的樞紐.
至於白田鎮之位置,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引《南遊記》稱:"今府西十七里有花田,……一名白田."明嘉靖《廣東通志》卷19"古蹟"記:"花田在城西十里三角市."三角市這一地名,清末民初地圖仍可見到,在今珠璣路中段.以上所記花田、白田、三角市之位置,雖不能完全吻合,但無疑都在廣州西關.且三角市鄰近南海西廟,故可判斷,南海西廟所在之港口,即為白田鎮,亦即今日西關商業區之雛形.
南海西廟之東北鄰,即為梁代達摩禪師在中國登入的"西來初地".羅文俊《綠蘿書屋遺集》稱:"普通七年(526),達摩泛海至粵城西南登岸,後人名其地曰'西來'."可見這裡是廣州早期海運碼頭.西廟之東南,有缸瓦欄(今用其諧音,名光雅里),說明這裡古代是頗大的陶瓷批發市場,而陶瓷是唐宋時期中國的大宗出口商品.再往南,是古代的十四甫碼頭.碼頭東側,則為明代接待海外使節、商人的懷遠驛,其所在地原名蜆子步,顯然也是碼頭.當然,這些市場、碼頭的形成,有的或許較西廟之建為晚,但商業聚落的發展,大都有所因襲,有歷史軌跡可尋.可以肯定,早在北宋以前,以南海西廟所在地為中心,已形成了一個為對外貿易服務的商業區,即白田鎮;其大量出口的陶瓷。

荒廢

隨著廣州西關經濟的發展,扶胥鎮的衰落,西廟與東廟相比,一度有後來居上之勢.元初、清初朝廷在西廟行祭禮,已可略見端倪.明清時期西關"八橋之盛",西廟南鄰,今光雅里和曹基直街之間的德興橋即為第八橋.每年舊曆二月十三日南海廟會時最盛,有"賽過波羅第八橋"的詩句.
但由於珠江岸線加速南移,西廟至清末已離水域過遠,遂失其意義而日漸荒廢,未能保存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