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新區

南沙新區

南沙新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依託珠三角地區。1990年6月,南沙確定為重點對外開放區域和經濟開發區。1993年5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南沙經濟開發區,2005年,南沙變身為獨立行政區,2012年9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2012年10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辦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務院新近批覆的《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南沙新區成為全國第六個國家級新區

2017年4月7日,國家發改委制定印發了《2017年國家級新區體制機制創新工作要點》。其中,廣州南沙新區的工作要點為深化粵港澳深度合作探索,推動建設粵港澳專業服務集聚區、港澳科技成果產業化平台和人才合作示範區,引領區域開放合作模式創新與發展動能轉換。1、創新與港澳在資訊科技專業服務金融及金融後台服務、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等領域合作方式,推進服務業執業資格互認,吸引專業人才落戶。2、完善“智慧通關”體系,推動建設全領域、全流程“線上海關”,構建國際國內資源雙向流動的投資促進服務平台。探索建立法院主導、社會參與、多方並舉、法制保障的國際化、專業化、社會化多元糾紛解決平台,最佳化法治環境。

廣東與香港將在南沙自貿區建立“粵港深度合作區”,產業發展將緊緊圍繞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國際教育培訓、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商貿服務、休閒旅遊及健康服務、航運物流服務、資訊科技等八大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沙新區
  • 外文名稱:Nansha New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國家級新區(正廳級)
  • 所屬地區:廣東省廣州市
  • 下轄地區:橫瀝鎮、萬頃沙鎮、大崗鎮、東涌鎮等
  • 政府駐地: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鳳凰大道1號
  • 電話區號:020
  • 郵政區碼:511455
  • 地理位置:位於廣州市,依託珠三角地區
  • 面積:803平方公里
  • 人口:240萬人
  • 方言粵語-廣府片-廣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珠三角灣區
  • 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
  • 火車站:高鐵慶盛站
  • 車牌代碼:粵A
開發戰略,行政級別,規劃情況,規劃概述,規劃範圍,交通方面,創新之處,專家建議,新區亮點,戰略功能,對外開放,全面合作,科學發展,宜居家園,開發過程,戰略政策,戰略舉措,政策需求,新區定位,粵港澳融合區,國家級新區,南沙擴容,概況介紹,接收工作,擴容影響,國家級新區,開發建設,營商環境,建設問題,聚集人氣,容納人口,三足鼎立,環境保護,開發問題,任務優先,重點工作,

開發戰略

2011年8月20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政府在北京聯合舉行“廣州南沙新區定位與發展戰略研究”課題成果發布及研討會,提出廣州南沙新區的總體戰略是,用40年左右時間,將廣州南沙建設成國際智慧海濱城市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新區、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新樞紐,在經濟、社會、環境、國際化等方面達到香港及其他國際先進城市水平。屆時,南沙新區人口穩定在240萬人左右(2010年人口普查登記對象30萬人左右,編者注),經濟總量達到18000億元人民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5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85%至90%。 這次發布標誌著南沙新區的開發建設在理論研究層面獲得了重大突破。
根據國務院批准的《規劃》,南沙新區發展總的戰略定位是:立足廣州、依託珠三角、連線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建設成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和新型城市化典範、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新高地、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綜合服務樞紐、社會管理服務創新試驗區,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國務院批准《規劃》的規劃期是2012至2025年,在整個建設期中《規劃》也規定開發建設分為兩個階段進行,而且明確了這兩個階段具體的發展目標。第一階段是從2011年到2015年,第二個階段是2016年到2025年。
南沙建成國際智慧濱海新城廣州南沙新區規劃面積800多平方公里,是國家“十二五規劃”(2011年至2015年)中提及的三個粵港澳合作平台之一,其餘兩個分別是珠海橫琴和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島總體發展規劃》於2009年發布,深圳前海綜合規劃出爐。
南沙開發走“從容跨越”的道路,分三步:
起步建設階段(2011—2015年)。到2015年,使經區劃調整後的南沙新區,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國際化等方面居廣州市前列。
基本建成階段(2016—2030年)。到2030年,南沙新區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國際化等方面應基本達到2010年香港及其他國際先進城市水平。
最終建成階段(2030—2050年)。到2050年,南沙新區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國際化等方面應達到香港及其他國際先進城市水平。
戰略定位上看,宜將南沙新區定位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新區,一方面,從戰略訴求來看,南沙要放在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和浙江舟山群島新區、蘭州新區的國家級新區同等發展層面,在戰略作用、目標定位和爭取的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向這些先進地區看齊,並積極借鑑其發展經驗。另一方面,從目標任務來看,南沙要肩負使命,在地區發展和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若有國家級新區的戰略定位,南沙將發揮4個方面的作用:中國南方對外開放的重要海上門戶;粵港澳全面合作的綜合試驗區;廣州科學發展的龍頭示範區;珠三角灣區的宜居家園。
而從願景來看,在未來40年左右,乃至更為長遠的發展戰略中,南沙要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國際智慧濱海新城、嶺南水鄉生態名都”。
從功能定位來看,南沙新區要打造成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新樞紐。
而主導產業方面,南沙將主打高端服務業、科技智慧產業、臨港先進制造業、海洋產業、旅遊休閒健康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群。

行政級別

南沙新區建設主體仍為廣州市 可享省級管理許可權
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依託其所屬直轄市,行政級別一般都調整至副省級;而舟山群島新區、蘭州新區和南沙新區其依託的主體城市為地級或副省級,若新區的行政級別同於甚至高於所屬主體城市,意味著脫離相關城市的管轄。國家級新區,因有國務院批覆體現國家級戰略和新區發展需要,所在省按要求須下放省級管理許可權,其實質均擁有副省級管理自主權,而與新區所處區域行政級別無關。如廣州南沙新區,國家定位立足廣州、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既不可脫離廣州,又因港澳社會制度不同,甚至需要省級以上的權力來管理和協調,所以南沙新區是唯一獲得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國家級新區。

規劃情況

規劃概述

2011年9月15日至16日廣州市召開的南沙新區開發建設現場會訊息,由廣州市規劃局、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南沙區政府聯合成立的工作組首次透露了《南沙新區總體概念規劃》。依據該規劃,南沙新城初定規劃範圍為沙灣水道以南,總面積803平方公里,空間布局將以中、北、西、南四大城市組團鋪開。審查會認為,南沙依託廣州進行開發建設,遠期可與廣州現有市中心形成雙中心,該規劃若通過,南沙或將“擴容”。南沙現有面積為527.6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339.5平方公里。
其中,北部組團約13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50平方公里,由汽車製造基地、高新技術園區三大子功能區組成,廣汽集團旗下的廣汽豐田就設在南沙區,年產能達36萬輛;西部組團約19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30平方公里,由裝備製造業區、嶺南小鎮文化旅遊區、生態農業觀光區三大子功能區組成;南部組團約26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70平方公里,由南沙國際保稅港區、海洋高新技術區、嶺南水鄉示範區三大子功能區組成;中部組團約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為90平方公里,由中心灣區、灣區交通樞紐商務區、城市綜合服務區、鑽石水鄉示範區和合作配套區五大子功能區組成。
南沙新區南沙新區

規劃範圍

為沙灣水道以南
南沙現有面積為527.6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339.5平方公里。
雖然規劃面積擴容,但南沙新區“其建設面積將控制在300平方公里,以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未來南沙的人口規劃將控制在240萬人左右,也不會“蔓延式”發展,而是四大城市組團式、緊湊式的空間布局。
“南沙開發將從容建設,按照適度規模、預留空間的要求,合理確定開發時序和重點開發地區,想好一片,啟動一片。我們寧可慢一點,也要做得好一點。
打造嶺南水鄉之都
南沙新區開發首先抓好示範區建設,大力推進城市生活配套設施和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結合南沙水網密集、有山有水的特點,著力做好“水”文章,打造嶺南水鄉之都,建設“東方威尼斯”,“將來還可以開通水上巴士”。
南沙建設要著重突出嶺南風格、水鄉特色,如果照搬香港、澳門或者珠江新城的風格,那就失去了意義。南沙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四道相通”的做法,即綠道、軌道、水道、城市慢行道相通互聯,通過綠道串聯軌道、水道、城市慢行道。

交通方面

包括首次提出跨江通道、商務機場的建設等。
《規劃》提出,要推進珠江灣區東西兩翼跨江通道建設,建設珠江口交通環線和城際鐵路線,並加快西部沿海鐵路通達廣州火車南站,構建通達珠三角灣區城市半小時交通圈。建設南沙港疏港鐵路工程,打造珠三角重要的樞紐港,在三民島建設商務機場。

創新之處

南沙新城800多平方公里空間布局
北部組團:
約13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50平方公里。由汽車製造基地,高新技術園區三大子功能區組成;
西部組團:
約19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30平方公里。由裝備製造業區,嶺南小鎮文化旅遊區,生態農業觀光區三大子功能區組成;
南部組團:
約26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70平方公里。由南沙國際保稅港區,海洋高新技術區,嶺南水鄉示範區三大子功能區組成。
中部組團:
約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為90平方公里。由中心灣區,灣區交通樞紐商務區,城市綜合服務區,鑽石水鄉示範區和合作配套區五大子功能區組成;
按照《規劃》,南沙新城800多平方公里的空間布局將以中、北、西、南四大城市組團鋪開。此外,《規劃》為核心灣區的城市設計提供了兩種方案。分別是包含粵港澳合作特別政策區的“鑽石灣”和珠江自由經濟區自由貿易區的“嶺南國際水都“兩個方案。

專家建議

參與南沙方案審查專家:不贊成省政府遷南沙
對於此前中國社科院《報告》提出的“省政府搬遷至南沙”建議,參與南沙方案審查的國內外知名規劃專家否定了這一建議。
國際諮詢委員會就南沙方案召開了國內外知名規劃專家技術審查會,專家們不贊成把省級行政中心搬遷至南沙。南沙應該是廣州市的一個分區中心,依託廣州進行開發建設,遠期可與廣州現有市中心形成雙中心。

新區亮點

萬頃沙綜合交通樞紐 與廣州主城半小時通達
在讓南沙變身區域交通樞紐方面,規劃將依託廣東西部沿海鐵路、中南莞城際鐵路、肇順南城際鐵路和深中高速公路通道,打造萬頃沙綜合交通樞紐。依託廣深港客運專線、珠三角外環、京珠高速公路,打造慶盛綜合交通樞紐。並強化海鐵聯運、江海聯運,打造珠三角重要的轉運樞紐港。除了構建通達珠三角灣區城市半小時交通圈,還將強化與廣州主城的聯繫。通過新增南沙至廣州南站軌道線路和肇順南城際鐵路,連通西部沿海鐵路和廣州火車南站等,以實現與廣州主城半小時通達。南沙新區內則建設輕軌環線,發展全覆蓋的公交出行網路,確保公交出行率大於70%。結合水網系統形成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網路。
面朝大海打造“南海之門”
南沙新區的核心灣區包括明珠灣區和鑽石水鄉兩個部分。旨在打造獨一無二的華南水鄉之都。規劃方案稱,明珠灣區寓意日月照珠江,通過大尺度的江河、山水構築核心灣區水鄉風貌。通過山水相連,五水匯灣,三江六岸、南海之門的元素,充分利用水系,形成多種濱水的城市特色風貌,構築稀有精緻的鑽石水鄉。
明珠灣區是高端功能集聚的能量核心,宛如鑽石鑲嵌在廣州面向南海的門戶上。中高密度集中建設,標誌性建築群面向東南側面而展開,形成“南海之門”的特色形象;彰顯“面向未來、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
步行五分鐘內可見公園
在打造“理想城市”建設典範的規劃理念下,南沙新區還有意打造水鄉模式的社區。河涌構成了水鄉社區主要的通航水路,碼頭則結合社區服務中心及小區公建布置,方便市民步行回家。用現代設計手法,將嶺南水鄉特色結合到水鄉的濱水空間設計中。田園、河涌、公園、林蔭道綠色建築、生態社區、低碳生活、組成了綠色的生態的鑽石水鄉。社區也不乏傳統嶺南的元素:傳統的鑊耳牆、灰瓦、灰磚、白牆、石拱橋,沿水為街的商業文化,形成了極富傳統嶺南文化特色的水鄉商業街。河涌、碼頭、小船、小橋、騎樓、植物遮陰廊架、屋頂綠化、茶樓、戶外活動空間、一起構成了鑽石水鄉極具特色的傍晚時光。水鄉的綠化網路系統,讓居於此的人步行五分鐘內可見到公園。

戰略功能

對外開放

南沙要在開放型經濟、商貿旅遊、航運物流、會展等諸多領域,成為廣州國際交往的新平台,成為中國南方對外開放的重要海上門戶,成為推動新時期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

全面合作

在粵港澳合作的三大平台中,南沙的區位優勢明顯,面積最大。南沙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多領域、全方位拓展粵港澳合作領域。第一層面,利用國家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的機遇,深入開展專業服務、科技創新與研發設計、教育培訓、文化創意及影視製作等領域的全面合作。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的政策支持,使南沙在港澳科技教育文化資源開放中先行先試,將南沙打造成為科技教育文化國際合作特區;第二層面,深化合作領域,從產業領域拓展到文化和社會領域,在經貿科技文化交流、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創新合作模式,率先試驗,先行先試;第三層面,深化制度接軌,將南沙建設成為粵港澳共享、經濟一體、文化交融、制度對接的共同家園。
廣州行政區圖廣州行政區圖

科學發展

南沙的發展要落實到“打造一個新廣州”,在新時期廣州發展中起到龍頭示範作用。一方面,要將南沙建設成為廣州國際中心城市的“主城功能新區”,共同承擔起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以更大的氣魄、更長遠的戰略眼光,借鑑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等國家級新區的發展思路,將南沙建設成為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撐,成為廣州經濟新的制高點和未來經濟發展的龍頭。另一方面,要在發展模式、發展動力、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創新及城市功能提升等諸多方面率先探索、率先實踐,力圖突破,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創新,在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等方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成為廣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宜居城市“首善之區”的示範區。

宜居家園

南沙人口密度低,土地、岸線和生態資源豐富,是珠江口灣區發展“脊樑”的重要節點,南沙要充分利用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嶺南水鄉文化,以營造一流的人居環境為指引,加快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步伐,將南沙打造成為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優質生活圈示範區;將南沙打造成為區域性國際健康休閒旅遊中心。
南沙發展定位南沙發展定位

開發過程

●1990年6月,廣東省、廣州市分別確定南沙為重點對外開放區域和經濟開發區
●1993年5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南沙經濟開發區,轄區內現有15個管理村(農村)、200多家三資企業,人口7萬多人。
南沙南沙
●1997年9月22日,《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正式頒布實施,南沙的開發建設確立了“以港口碼頭為中心,交通運輸、工業加工和旅遊服務齊發展,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文明發達、面向世界的綜合性的現代化海濱新城”的目標。
●2001年下半年,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成立,由廣州市政府直接領導,全權負責南沙的建設與開發。
●2001年8月,時任副市長張廣寧主持召開了“南沙開發建設協調會”,部署編制南沙規劃的任務。
●2002年4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在南沙召開“推進南沙開發現場會”,確定了南沙的發展定位和目標。
●2004年,《南沙地區發展規劃》發布,《規劃》明確規定,南沙地區的總體定位是廣州城市空間南拓與產業南拓的核心。
●2005年,廣州行政區劃調整,南沙變身為獨立行政區,時任省委書記張德江兩次造訪南沙。
●2007年,總投資達600億的中科合作石化項目因生態原因易址。
●2008年,《南沙島分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該《規劃》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出現的新情況進行規劃調整。將南沙重新定位為中部產業——生活綜合服務區。
●2009年9月,時任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視察南沙,特彆強調“生態優先”,重新提出南沙濱海生態新城的概念。
●2010年,《廣州南沙龍穴島分區(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發布,確定龍穴島分區(港區)的功能定位以外貿貨櫃運輸為主,相應發展保稅、物流、商貿功能,並結合臨港工業開發承擔大宗散貨的運輸。
●2011年,南沙新區發展被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把南沙新區打造成“內地連線港澳的商業服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教育培訓基地、臨港產業配套服務合作區”,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重提“開發南沙,再造一個新廣州”。
2012年9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明確了南沙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重點工作、政策支持,標誌著南沙新區成為國家級新區,南沙新區的開發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這是南沙新區開發建設史上的里程碑,是南沙新區、廣州市乃至廣東省建設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2012年9月18日。廣東省宣布國務院正式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的批覆》( 國函【2012】128號 )。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1992年)、天津濱海新區(2010年)、重慶兩江新區(2010年)、浙江舟山群島新區(2011年)和蘭州新區(2012年)之後的第六個國家級新區。

戰略政策

戰略舉措

●1.構建以“三新定位”為目標的發展架構。擴展南沙新區的區劃範圍;編制《南沙新區發展總體規劃》;搭建南沙新區管理架構;成立高規格的南沙新區開發領導小組。建議將廣東省政府機關遷至南沙區,使之成為廣東省新行政中心。調整廣州與周邊的行政管轄區劃。
●2.探索“共同家園”為特色的管理制度。建立合作平台,創新合作模式,爭取在南沙新區率先建立粵港澳公共服務共享的體系,促進與港澳在法律制度環境方面的對接。
南沙現狀南沙現狀
●3.培育以“創意階層”為主體的市民社會。加強培育,提升市民素質。創意優先,構築創意階層。築巢引鳳,吸引全球人才。
●4.發展以“高端服務”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對接廣州市核心區產業。搭建粵港澳產業合作平台。培育戰略性高端產業。
●5.創建以“三地合作”為內容的空間載體。包括:粵港澳創新產業園;粵港澳航運服務合作試驗區;粵港澳科教文衛特區。
●6.建立以“智慧網路”為特徵的基礎設施。包括:打造珠三角綜合性交通樞紐中心;打造珠三角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區之一;積極構建海陸空聯運體系。
●7.強化以“嶺南水鄉”為本底的生態環境。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指標控制標準,借鑑香港土地使用模式,留出儘可能多的非開發用地和空間。
●8.塑造以“精緻品質”為標誌的城市品牌。城市目標為品質城市,城市建設為了建精緻城市。城市行銷是塑造精緻品質城市品牌。

政策需求

昨日的報告向中央、廣東省、廣州市提出了10項政策支持需求,包括允許港澳企業與內地企業成立項目公司,進行土地一級開發和連片開發,對以土地作價入股參與具體項目建設的,不視為土地使用權轉讓,等等。
●1.國家級戰略支持。將南沙上升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新區,給予財稅支持和項目安排傾斜,賦予粵港澳合作體制機制改革和社會管理創新的先行先試權。建議將廣東省政府機關遷至南沙區,使之成為廣東省新行政中心。建議省和國家有關部門調整廣州與周邊城市的行政管轄區劃。
南沙規劃南沙規劃
●2.管理許可權與考核制度支持。賦予南沙新區管理機構省級管理決策許可權;按照對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施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原則,對南沙重點進行先進制造業和生態保護的評價。
●3.財稅政策支持。設立“南沙發展基金”並給予專項補助資金;實行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在一定期限內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建設免稅購物商店,率先進行增值稅擴圍和深化增值稅轉型改革
●4.金融創新支持。支持建設國家金融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國際性加工貿易結算中心;建設航運交易所和華南商品期貨交易所;發展離岸金融、融資租賃、產業投資基金;試點外匯制度改革。
●5.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擴大南沙規劃範圍;用地計畫指標國家單列並在指標安排上予以傾斜;允許港澳企業與內地企業成立項目公司,進行土地一級開發和連片開發;對以土地作價入股參與具體項目建設的,不視為土地使用權轉讓。
●6.口岸管理與創新通關支持。探索粵港、粵澳遊艇出入境便利化措施,試點“兩地牌一證通”政策;建立“一地兩檢”農產品檢驗檢疫制度;將南沙港區口岸作為汽車整車進口口岸;授權南沙相關機構簽發赴港澳通行證業務。
●7.航運和物流政策。擴大南沙保稅港區範圍;對註冊在保稅港區內的納稅人從事海上國際航運、貨物運輸、倉儲、裝卸搬運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對註冊在南沙新區的保險企業從事國際航運保險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對南沙保稅港區的企業建設自用設備材料免關稅和進口環節稅。
●8.教育與科技政策。支持粵港澳在南沙合作建設國際教育合作特區,率先實現內地、港澳與國際職業資格的“一試三證”;開展港澳和國外高校在南沙合作辦學試點;支持引進各類國際教育培訓機構。
●9.產業和重大項目支持。將南沙客運港確定為珠三角郵輪母港;優先布局安排一批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粵港澳合作項目、重大科技專項、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支持南沙新區申辦重大國際性展會和活動。
●10.人才和社會保障政策。支持南沙開展與港澳在社會保障服務銜接和居住證改革試點。

新區定位

粵港澳融合區

南沙新區規劃方案將廣州沙灣水道以南、原屬番禺區的大崗、欖核和東涌三鎮劃歸南沙新區管轄,規劃人口規模200萬人左右。這一方案未將東莞兩鎮和中山四鎮納入。調整後,南沙新區規劃總面積為80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57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33平方公里。這一區劃調整尚需爭取國務院批准。
規劃方案將南沙的功能定位為“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的示範區、探索新型城市化模式的先行區、創新社會管理的試驗區、率先形成與港澳營商環境接軌的融合區、建設珠三角城市群綜合服務的共享區”。未來,南沙新區將大力發展商業貿易、科技創新、教育培訓、航運物流和信息會展等現代服務業,以及高端臨港工業和海洋產業。

國家級新區

南沙新區建設列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粵港合作框架協定》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廣州南沙新區將成國家級新區,並賦予省級許可權,提出要站在“珠江三角洲建設成世界級的城市群”的高度規劃,建設成新型的濱海新城。2012年9月6日,國務院批覆《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10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辦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廣州南沙新區成為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新區之後第6個國家級新區。

南沙擴容

概況介紹

2012年10月10日《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在京發布之際,國務院另文批覆將番禺區的大崗、欖核、東涌三鎮併入南沙新區。自此,南沙新區的總面積達到803平方公里,超過番禺、白雲,在全市12區(縣級市)中面積第四大。
南沙新區面積南沙新區面積
繼2005年從番禺劃出500多平方公里成立南沙區後,如今,番禺這個面積786平方公里的廣州轄區,再次劃出了現有面積的1/3,即將總面積達256.21平方公里的大崗、東涌、欖核三鎮劃歸南沙。新南沙的面積將大增。
大崗等三鎮從番禺劃到南沙,對番禺來說無論資源和經濟總量都有一定損失。但彭澎注意到,本次新規劃方案中提到,從長遠來看會對番禺給予一定補償,具體是等條件允許時,將南沙的部分優惠政策,給予番禺廣州南站商業區和廣州國際創新城。從而促進南沙和番禺兩地的融合發展。

接收工作

2012年8月份,一份關於南沙區接收大崗鎮公共設施的摸查表,在網上開始傳播。南沙區方面確實已緊鑼密鼓開展接收摸查工作,第一輪先對社會事務著手,了解兩區管理異同,制定相關工作方案,並對即將劃入南沙的3個鎮進行資料收集,包括接收的物資和設施的清單等,該項摸查工作已完成。至於具體交接時間還未確定,該訊息人士估計2012年十八大召開以後。

擴容影響

人口:三鎮併入後 南沙人口是原來的三倍
南沙,顧名思義是廣州最南面的一片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據番禺區官網資料顯示,這裡大多數的定居點,均到清末才開始在新沖積而成的沙洲上建成,人跡罕至,被稱為廣州的“西伯利亞”。隨著2001年8月,廣州在這裡成立了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造船廠、汽車廠等一個個重大項目爭相落戶,時至今日,這裡已經發展成常住人口達26萬人的新城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據番禺區政府網的公開數據顯示,大崗、東涌、欖核三鎮的常住總人口,分別是13萬、18.2萬、13 .2萬人。也就是說,這三鎮併入南沙後,該區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新南沙人口增長到原來的三倍。
產業:東涌高鐵、大崗船廠及星海名片入南沙
大崗、東涌、欖核劃入南沙後,一批轄內的優質資源隨之“易主”。大崗的中船基地,東涌的廣深港高鐵樞紐,以及欖核鎮星海故鄉的亮麗名片,將悉數劃入南沙區。
據了解,比鄰亞運城的東涌鎮,已初步形成高鐵、捷運、公路三位一體的交通樞紐,廣深港高鐵與捷運四號線的交匯點即位於該鎮,途經東涌的還有南沙港快速路、京珠高速公路、黃欖快線等公路,這一“雙鐵交匯”的樞紐地位,填補了原南沙區的空白。
自北往南看,欖核鎮是廣州著名的農業大鎮,西面與順德中心城區接壤。值得注意的是,欖核鎮是廣州市唯一的革命老區,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故鄉。由此引發不少人擔憂,星海之鄉向來是番禺一張亮麗名片,番禺區官方網站就稱為星海故鄉網,每年一度的品牌文化項目星海音樂節,龍頭企業星海傳媒集團均以“星海”命名。欖核劃歸南沙以後,“星海之鄉”這一美譽,還能繼續花落番禺區嗎?
大崗位於原番禺的最南端,這裡的重大項目,當數總投資270億元的中船集團船舶配套基地,已征地4000畝,成為南沙臨港經濟圈的重要配套項目。因此,無論從捷運位置還是產業結構上看,大崗都是三鎮中與南沙聯繫最緊密的鎮區,也是大南沙開發的重要交通節點和集疏通道。
此外,備受關注的垃圾焚燒發電站選址,也位於大崗鎮,建成後將負責處理番禺、南沙的垃圾。
“擴容”經過
南沙從番禺“派生”而來
南沙正是從番禺“派生”出來的。2005年之前,南沙是番禺區的一部分。當年5月,南沙成為廣州市一個獨立的行政區。至“擴容”前,南沙區面積為527.6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339.5平方公里。
大崗、欖核、東涌三鎮併入南沙,最早是在2011年8月提出的。當時,中國社科院、廣州市委市政府共同在北京發布《廣州南沙發展定位與戰略研究》報告,提出南沙新區在未來的40年內,僅在廣州境內將“擴容”近3倍,“吞下”番禺並擴容至1314平方公里,並最終將東莞的虎門、長安,中山的黃圃、三角,惠州的龍門等地納入懷中。
兩個月後,南沙“擴容”方案又有變化。201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南沙開發建設現場會上,首次展示了《南沙新區總體概念規劃》。
《規劃》顯示:初步確定南沙的規劃範圍為沙灣水道以南,總面積80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57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33平方公里。大崗、欖核、東涌三鎮包括在這803平方公里內。
2012年9月6日,《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正式獲批。記者向南沙區政府相關人士確認,國務院已經另文批覆將大崗、欖核、東涌三鎮併入南沙。

國家級新區

開發建設

南沙新區發展將堅持“科學開發,從容建設”,廣州將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礎、十年現新城”的步驟,統籌規劃,分期實施,重點突破,整體推進。計畫先用3年左右的時間,夯實城市基礎、產業基礎、人才基礎、服務基礎、生態基礎和環境基礎。不會使南沙人口很快增長,而是要從產業結構、功能布局的需求,來考慮今後人口的構成。

營商環境

與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相比,南沙新區在體制改革創新方面獲得了更有力度的支持。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恆山昨日透露,在國家層面將建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國務院有關部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東省、廣州市等各方參加的協調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而此前的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都沒有從國家層面建立類似的協調機制。
根據《規劃》目標,2025年南沙營商環境將與國際和港澳全面接軌。南沙是一個立足於密切粵港澳經濟合作的新平台、新高地,同時也藉助南沙新區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的示範作用,來探索我們在社會管理體制方面改革的路子。
《規劃》支持南沙新區在體制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積極學習借鑑港澳的一些先進管理經驗,加快南沙營商環境和國際通行規則的對接,這些都涉及到管理體制的改革,包括行政體制、經濟管理體制、社會管理體制。“在這些方面,我們也會形成一套配套的政策,支持南沙大膽探索、大膽創新,真正在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方面能夠走在前面,能夠做出示範。”
南沙新區的活力在於大膽創新,只有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勇於破除發展的瓶頸,爭創體制機制的優勢,才能增強發展的動力,下一步要特別重視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建設問題

聚集人氣

伴隨著以國家新區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新城建設正在快馬加鞭。
廣州南沙,擁有339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不過現有常住人口僅26萬人且甚至出現向老城區倒流的現象。儘管不少老城區的負擔已然很重,但其聚集的人氣卻讓南沙望塵莫及。
遠離廣州城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備、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較弱、人文積澱不足……這些都是南沙人氣不足的原因,也成為制約南沙發展的短板。
南沙可以借鑑安徽合肥開發新區的經驗。合肥將最好的三所高校和醫院先後落戶到新區,對人氣的帶動起到了很明顯的作用。段險峰介紹說,南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引進的高新技術企業將帶動四五千名高科技人才進駐,再加上這些人員的家屬,總共可以帶動一萬人左右進駐南沙。
新城需要給人自豪感。如今西方很多成功的新城都做到了讓居民產生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是聚集人氣的關鍵。
南沙要發展,首先要聚人氣,沒有人氣一切都是空談。

容納人口

南沙占盡天時地利,卻存在著人氣不高的問題。不過但躋身國家新區之後,未來會不會湧入太多的人口,走上“擁擠城市”的老路,造成巨大的城市災難?
曾有人提出今後十年廣州至少新增500萬人口,在中心城區已呈人口飽和的狀態下,新增人口多數只能向周邊地區分流,南沙大約要增加200萬左右的常住人口。這相當於南沙每年要湧入20萬人口,南沙是否承受得住?
大量人口的湧入對未來不一定是件好事。當年,深圳依靠大量的福利政策,吸引了眾多移民,但人口爆炸式的增長,給城市帶來了很多的負擔與隱患,從某種角度看,實在得不償失。
從宜居的角度來看,廣州的人口承載力是1100萬人,南沙最多只能承載86萬人口。如果南沙人口保持在80萬到100萬,會是一種理想狀態。如果南沙環境宜居,有較好的發展機會,在10年內吸引來200萬人口也並非不可能,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南沙人口要實現超強發展。
十年引進200萬人口不僅可行而且必要。他說,200萬人口所需的合理土地面積為200平方公里,廣州老城區的人口密集程度早已遠遠超出這個數字,而南沙的面積綽綽有餘。作為國家級新區,沒有人口,生產性的服務業,需要大量人口,沒有一定的人口基數,是完全帶不動的。

三足鼎立

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作為廣東的三大新區,它們共同構成了珠三角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金三角”。三駕馬車齊頭並進,無論是對廣東乃至泛珠三角經濟圈都是福音。三足鼎立的態勢會否造成三地惡性競爭?投資和政策上的重複會否造成資源浪費?
這是不必要的顧慮,因為三大新區的定位各有重點,地理特點也迥異,橫琴占地100多平方公里,南沙陸海總面積將近700平方公里,而前海僅有15平方公里。
三區形成良好的聯動機制,是一個理想的模式,但這個理想狀態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政府還需要花很多心思很多時間去培育市場,以形成產業集聚。
南沙、橫琴、前海三區如果形成良性聯動自然最好,但三區的狀態卻是各自發展,如果要形成真正的金三角,就一定要調整利益基礎,有了共同的利益,才能有共同的行動”
南沙的發展必然會對橫琴和前海造成一定的壓力並形成競爭。但南沙有自己的定位,在發展的問題上,不是給了誰優惠政策誰就會發達,具體要看怎么做。南沙要和人家比的是設施和服務,而不是比優惠政策。

環境保護

南沙新區的發展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這就意味著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同步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也要及時跟上。另一方面,城鄉也要統籌發展。
南沙新區可以學習歐洲的小城市,城市不大,沒有太多高樓,人們生活悠閒,生活質量很高。把南沙打造成新型城市化的示範區,打造成一座優雅之都。”
傳統的城市化道路是粗放的工業化道路,依靠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快速擴張,這個過程中的能耗和排污都很厲害,南沙應當避免重蹈覆轍,新型城市應該走的是可持續的、產業集約發展的高質量道路。
南沙要發展低碳經濟,把南沙建設成智慧城市,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廣州。

開發問題

如今的南沙地廣人稀,在南沙進行社會管理服務創新,歷史包袱較少,原有的體制慣性也小。已經有多位專家學者強調,對於國家級新區而言,除了政策和項目的傾斜,更重要的是機制體制創新。
體制創新、從容發展,是南沙開發之魂。
除了政策和項目的傾斜,更重要的是體制創新,創造經濟社會管理制度規範化、法制化的環境,南沙新區應當多借鑑香港、澳門以及別的先進城市的經驗,真正建設一個示範性新城。在醫療、養老、教育、保險以及行政體制各個方面,南沙都可以進行創新性的改革,南沙可以充分發揮離港澳兩地的近距離優勢,作為體制改革的一塊試驗田。
南沙可以走“營商環境學香港,社會管理學新加坡”的路子。

任務優先

南沙定位模糊,應該規劃先行,最迫切的是形成一整套改革的藍圖和構想,把廣州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的社會管理經驗系統化、標準化,在南沙先行先試。
南沙還在巨觀規劃階段,要儘快落實具體的人口政策和產業政策以“集聚人氣”,包括戶籍政策、居住政策、稅收優惠等。要。”
南沙在與粵港澳口岸出入境方面已經確定了一些優惠政策,包括設立免稅區、通關便利區、通關合作區等。他還告訴記者,南沙不會獲得太多稅收優惠,但是將在創新社會管理方面推出比較有力的試點政策,包括引進港澳地區的社工經驗、外籍人士的管理創新等。
基礎設施、迎商環境、服務質量、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建設,將使得未來的南沙不僅是“經濟的新區”,還將成為“城市的新區”。

重點工作

下一步應當特別重視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規劃引領指導。在發展規劃統領下,抓緊編制相關的專項規劃,進一步制定《規劃》具體實施意見,細化操作措施,按照既定發展目標和節點要求有序推進廣州南沙新區建設。
(二)細化落實支持政策,抓緊制定實施細則,推動《規劃》已經明確的金融、土地、海洋管理、與港澳往來便利化、社會管理等支持政策儘快落地實施。同時,按照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研究制定支持廣州南沙新區發展的財稅優惠等方面政策。
(三)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按照國務院要求,抓緊建立由各方面參與的協調機制,並完善工作機構,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形成上下聯動的強大合力。
(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用好用活先行先試權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加快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適應的營商環境和法治環境。
(五)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加強與廣州中心城區和周邊區域的協同發展,進一步拓展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空間,促進大珠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發展,帶動內地更廣大區域參與全球競爭合作。
(六)突出加強與港澳合作。加快共建優質生活圈、強化基礎設施銜接、促進產業分工協作、推進公共服務合作、加強營商環境對接,形成粵港澳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