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榮姓

南榮姓

南榮姓源自於西南夷戰國中期古哀牢國,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人口較少,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臨滄等地,歷史名人主要有春秋末期賢士南榮趎、當代商州市安全監督局局長南榮發、勇斗歹徒的公安幹警南榮褘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榮姓
  • 起源:西南夷戰國中期古哀牢國
  • 分布地區:雲南省臨滄等地
  • 歷史名人:南榮趎、南榮發等
  • 拼音:nán róng(ㄋㄢˊㄖㄨㄥˊ)]
姓氏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南榮趎,南榮發,南榮褘,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西南夷,出自戰國中期古哀牢國,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戰國時期,在滇西南的哀牢山區有個古哀牢國,其國有個南榮邑,中心位置在今雲南省臨滄市南榮田一帶。距今約兩千四百餘年前,以今雲南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中下游區域,曾崛起過一個支系龐雜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不但創立了存續數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國,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哀牢文化”。
在戰國末期,哀牢國曾被秦國吞滅,歸入益州郡。到了西漢初期,哀牢國又脫離中原王朝,仍舊自立,國主姓柳,稱九隆王。哀牢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文化發達、物產豐富、民族眾多,是雲南地區歷史上文明古國之一,開國之王姓柳,號稱九隆王,世代相傳約四百餘年。哀牢國大體形成於戰國中前期,其國鼎盛時期疆域遼闊,號稱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國境大半與東漢所設全國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轄地基本一致,即東起哀牢山脈,西至緬北敏金山,南達今西雙版納南境,北抵喜馬拉雅山南麓。到了東漢王朝漢明帝劉莊執政時期,古哀牢國九隆王的世襲傳人名叫柳貌,公元一世紀中葉在位。柳貌是保山歷史上一位關鍵時期的重要人物。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九隆王柳貌率領七十七個邑王、五萬餘戶、五十五萬多人舉國“內附”,毅然加入中華民族行列,從而使古代保山地區由奴隸社會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門檻。東漢王朝則因勢利導,藉此機會將郡縣治推行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整個哀牢地,並再設永昌郡統一管轄。為彰柳貌內屬之功,漢明帝特別給他頒賜了與西漢時期漢武帝所賜“滇王之印”形式一樣的“哀牢王章”,並舉行了盛大的宮廷慶典。哀牢國內歸漢王朝之後,許多哀牢人民仍然矜持著自己的傳統,多次抵抗“內附”後強大的漢文化侵融,至今仍然保持著一些古哀牢國的傳統與習俗,始終信奉自然宗教,即性宗教。例如在西南其他傣族地區廣泛流行的小乘佛教,就始終未能進入紅河谷花腰傣中。對於“哀牢歸漢”,花腰傣與漢史書籍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花腰傣族民眾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看法是“柳貌喪國”,柳貌是以一個叛國之君的形象出現的。但作為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綏哀牢,開永昌”,是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盛事,柳貌順應歷史潮流,功不可沒。無論是石器文化、青銅文化,還是耕織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婚姻俗喪葬文化和音樂、舞蹈等民族民間文化,哀牢國都十分豐富而獨具特色,但古籍記載少之又少,僅在史籍《華陽國志》和《後漢書》中略有記述。目前,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專著、專論相繼問世,哀牢文化作為以保山為中心的哀牢故地歷史文化的源頭,已透過歲月的沉沙露出遠古的輝煌。
“哀牢歸漢”之後,在其南榮邑的原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漢化姓氏者,稱南榮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榮氏,世代相傳至今,是傣族、景頗族、白族、乃至藏族、彝族中相當古老的姓氏之一。

遷徙分布

南榮氏複姓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如今多以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榮氏,分別融入各氏大家族,但多以永昌、商州為郡望。
南榮氏及其分衍的南氏、榮氏等族人,在中國大陸大多分布在西南地區的漢族、傣族、景頗族、白族、藏族、彝族等民族中,在國外則分布在緬甸、泰國、越南、高棉、印度尼西亞、寮國等國。

郡望堂號

郡望

永昌郡:商朝時期,永昌地區稱為“百淮”(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的族群已向商王朝獻珠寶、短狗等特產。周武王十三年春,當地土著大酋長睽參與了伐封,會於孟津。秦、西漢今臨滄地區地屬哀牢國地,出現了永康岩畫。《山海經》首次記述耿馬縣孟定為“壽麻”地。西漢元封二年(辛未,公元前110年),滇置益州郡,轄二十四縣,雲縣屬益州郡轄。東漢永平十二年(己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藐請求歸附漢王朝。漢王朝以哀牢王轄地設哀牢(今騰衝、龍陵和德宏州、臨滄地區)、博南(今永平)二縣,割益州西部六縣為瀾滄郡,後改為永昌郡,治不韋(保山)。蜀漢建興三年(乙巳,公元225年),鎮康縣在永壽境,屬永昌郡轄。出現鍬形鑄犁及牛耕。同年,諸葛亮“五月渡滬深入不毛”南征,“師至白崖”,追擊孟獲。“獲因南走慶甸(今鳳慶縣)’。三國蜀漢時,永昌郡增設雍鄉、永壽縣,此兩縣域均在今臨滄地區境。西晉元康九年(辛亥,公元299年),永昌郡治南移永壽(今耿馬)縣,歷時四十三年到東晉鹹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唐朝麟德元年(甲子,公元664年),唐王朝設劍南道姚州都督府(今姚安縣境),雲縣、鳳慶屬其轄地。南詔時期,以十敗為一區域,加七節度、二都督共十個區域,鳳慶地屬永昌節度管轄的唐封川一帶。南詔時期(公元748~895年),在永康設拓南城,歸永昌節度。大理國前期,鳳慶地仍屬永昌節度,為蒲蠻孟柞地。大理國後期,鳳慶稱慶甸,隸屬永昌府,將南詔時期的拓南城改為鎮康城。宋朝紹聖三年(丙子,公元1096年),鎮康分屬金齒鎮的鎮康城和永昌府的慶甸。元朝憲宗四年(甲寅,公元1254年),元兵克昆明,遂定雲南諸郡,蠻部三十六路、四十八甸皆設土官,歸大理金齒都元帥統轄。元至元八年(辛未,公元1271年),分金齒白夷為東西兩路安撫使,鎮康置東路安撫使。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賽典赤改東路安撫司為鎮康路安撫使。元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鎮康路安撫司改為宣撫司,立鎮康路軍民總管府。元至元二十一年(甲申,公元1284年),元將罕的斤破金齒。元至元二十四年(丁亥,公元1287年),金齒孟定甸官俺嫂、孟纏甸阿受、夫魯寨木拜率民兩萬五千人降。元至元二十六年(己丑,公元1289年),立孟定路。元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公元1294年),置孟定路軍民總管府,以金齒歸附官阿魯為孟定路總管,佩虎符。元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公元1286年),撤鎮康安撫司併入大理等處宣撫司。元大德、至大年間(公元1298~1311年),梁王派蘇慶任鎮康軍民總管府同知。元泰定二年(乙丑,公元1325年),順寧(鳳慶)部落首領孟氏請求內附。木邦兵侵入鎮康縣境,土司泥囊率眾抵抗七個月,土官泥囊叛變,奉詔後出降。元泰定三年(丙寅,公元1326年) 農曆3月,孟定路東南置謀粘路。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農曆11月,置順寧土府,以孟氏為土知府,左氏為土同知,屬大理路,並賜姓氏。元文宗天曆元年(戊辰,公元1328年),設順寧府寶通州、慶甸縣及大侯長官司。元至正八年(戊子,公元1348年),孟定隸屬麓川。思倫法派召魯漢媛治理孟定,勐卯傣族成批遷入定居。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春,耿馬土司罕氏祖先罕刷、罕謝率臣民百姓,離開勐卯,經木邦、阿佤山抵勐角建立村寨。明洪武三十年(丁丑,公元1397年),土酋頭目率百姓遷徙,經勐省、來相、安雅、戛結,備白馬引路,到耿馬定居,建立耿馬城。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設立鎮康府,隸屬雲南布政司;當年穎川侯傅友德、平西侯沐英征雲南、平大理,調整郡縣,復置順寧府,後降為州。明洪武十七年農曆1月升為府,領雲州。孟定置御夷府,鎮康府降為州,旋即裁撤,劃歸灣甸御夷州。明洪武十八~二十三年(公元1385~1390年),平緬宣慰使思倫發占據景東,平西侯沐英討伐,波及勐緬。明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公元1391年),置大侯長官司。明建文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立刀渾為孟定知府。明永樂七年(己丑,公元1409年),重置鎮康御夷州,直隸雲南布政司,灣甸同知曩光出任知州,開徵課賦。明宣德四年(己酉,公元1429年),升大侯長官司為大侯州,以土官刀奉漢為知州。明宣德五年(庚戌,公元1430年)農曆6月,以景東的勐緬、勐托地,設勐緬長官司。明宣德六年(辛亥,公元1431年),大侯土州入侵勐緬地。明成化八年(壬辰,公元1472年),勐谷(景東)土司聯合耿馬土司罕真發兵,征服勐允養、勐景莊,建立勐勐土官,屬耿馬土司轄地。明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年),勐緬傣族派蠻、派悶兄弟與拉祜族布倒幕迎大侯土州第三子俸開基為長官司,勐緬世襲土司政權由此開始。明萬曆十三年(乙酉,公元1585年),耿馬置安撫司,授罕悶坎為安撫使。明萬曆十五年(丁亥,公元1587年),設孟定土知府。明萬曆二十五年(丁酉,公元1597年),勐緬長官司改為勐緬土巡檢。明萬曆二十六年(戊戌,公元1598年),順寧土府改土歸流,仍設順寧府,隸屬金騰道。改大侯州為雲州,設流官。明崇禎十二年(己卯,公元1639年)農曆8月6~14日,旅行家徐霞客游順寧、雲州並記下數日遊記。清順治十五年(戊戌,公元1658年),大西軍將領李定國與佤族、傣族剽牛飲血為盟。班老出土地,孟定供糧,李軍出人力,共同開發班老銀礦。清順治十六年(己亥,公元1659年),緬甸兵犯耿馬,扶孤護理的西襪里印太(正宮皇后),女扮男裝,率土練迎戰,將勝之際,急風掀起戰袍,露出腳環(婦女用藤蔑匝腳的裝飾),緬兵見指揮官原是女子,士氣大振,打敗耿馬土練。緬兵入耿馬,西襪里自刎於蠻烈。同年農曆4月,清軍平滇,鎮康土知州刀悶達率眾投降,仍授世職。農曆11月,南明永曆帝出走緬甸,李定國追趕不上,由孟定過耿馬到勐緬,調各地土司兵拒清軍。清乾隆十二年(丁卯,公元1747年),勐緬改土歸流,始稱緬寧。勐緬長官司改為緬寧撫彝廳。清乾隆十四年(己巳,公元1749年),移順寧右甸通判於緬寧廳,屬迤西道。清乾隆十八年(癸酉,公元1753年)農曆4月,同年,勐勐土巡檢改隸緬寧廳。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757年),清朝廷頒禮部鑄造的一萬二千十九號的“孟定府印”。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公元1764年),開雲南順寧府鼓鑄局。勐勐土司改隸順寧府,耿馬宣撫司改隸順寧府。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公元1770年),順寧府隸屬迤西道,下置順寧縣。清嘉慶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年),勐勐倮黑山改屬緬寧。中華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知府改稱府長,順寧府長張漢皋。駐雲州南防鐵路營巡防隊奉令改編。加拿大馬錫齡牧師到順寧縣地傳教。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農曆2月,因永康縣名與浙江永康雷同,遂改永康為鎮康,行政長官由州長改稱知事。改勐捧巡檢為分治員,次年又改稱為縣佐。7月19日,改雲州為雲縣。9月,緬寧隸屬滇南觀察使。緬寧廳改縣,設四排山縣佐公署於那賽營盤。鎮邊直隸廳改縣,設上改心縣佐公署於忙糯。雙江勐勐壩流行鉤端螺旋體病。撤銷順寧府。順、雲、緬分別改為縣,行政機關稱“縣公署”。順寧縣先隸迤南道,後屬迤西道。順寧創辦女子國小,附設女子天足會。1949年3月17日雙江縣全境解放。19日成立雙江縣臨時軍政委員會。1950年1月中旬,省委決定撤銷第九區督察專員公署,雙江縣劃歸保山專區。10月,思普地委、行署任命田興武為普洱專區第三副專員,胡忠華為第五副專員。11月19日,中共雙江縣工委成立(公元1953年4月改稱中共雙江縣委)。11月,和平接管雙江、耿馬無望,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第一二○團、第一二一團、第一二三團奉命配合第十四軍警衛團對盤踞雙江、耿馬的各路殘匪地霸發起攻擊。11月22日,警衛團占領耿馬,土司罕裕卿逃往國外。11月23日,第一二○團奪取雙江縣城,耿馬、雙江宣告解放。1951年1月8日~3月初,中央民族訪問團對鎮康、耿馬進行慰問。滄源縣派出三十四名有一定影響的佤族頭人參加訪問團的慰問活動。1月19日,原保山縣第六區所屬忙蚌等十六個自然村劃歸鎮康縣。7月,原耿馬所屬河外東、西兩區劃歸鎮康縣轄,孟定劃歸耿馬。8月11日,鎮康縣召開第一次擁軍優屬會議。1952年1月1~8日,耿馬縣召開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協商委員會議,選舉產生耿馬縣各族人民聯合政府委員會,撤銷耿馬縣各民族行政委員會,張彭鍵任縣長,罕富有任副縣長。8月21日,成立中共滄源縣委員會,趙廷俊任書記,徐志林任副書記。1953年1月1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緬寧邊防區。4月,撤銷中共雙江縣工作委員會,設立中共雙江縣委員會。7月6日,大雪山特區成立,耿馬縣勐永區香竹林、光木林、邦控等三鄉劃歸大雪山特區。1955年1月4日,成立中共臨滄地委宗教工作委員會。2月至次年5月,雙江縣兩個佤族鄉、滄源縣五十三個鄉、耿馬縣九個佤族、傈僳族、拉祜族聚居鄉先後實行“直接過渡”政策,不再進行土地改革,由封建領主制直接邁進社會主義制度。3月22日,國務院批准成立耿馬傣族佧佤族自治縣。耿馬縣城於10月8~15日召開第三屆各族各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自治縣人民委員會。10月16日,召開萬人大會,宣布和慶祝自治縣成立。10月20日,緬甸軍隊進駐“1941年線”黃果園中國人民解放軍控制區一側。邊防公安第七十一團的兩個巡邏班到該地執勤,遭緬軍襲擊。我軍受傷八人,被迫還擊,並主動撤離。事後,中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緬方提出抗議。這一事件稱作“黃果園事件”。1957年春,人民政府禁止英國貨幣“小洋”流通。1月,雙江縣列為民族貿易地區(三照顧縣),銀行對國營商業貸款利率實行優惠。1958年8月1日,臨滄地委、軍分區組織地方有關人員和部隊,對臨滄專區北起怒江與地界溝匯合處,南止南帕河與南汀河匯合處,全長一百四十公里的中緬己定界段進行了清查。依照“壘石清單”和“壘石圖”及其它界務資料,基本查清界線走向、國界標誌的歷史與現狀。1959年12月29日,臨滄、雙江兩縣合併,成立臨雙縣。12月31日,地委批准撤銷中共大雪山區工作委員會及生產治安委員會,成立花山和南屏人民公社,劃歸鎮康縣轄。臨雙縣分設為臨滄、雙江兩縣。
商 州:漢以名縣,北周以名州。歷代設州置縣,或州縣同設,交替沿革複雜。遠古為虞司徒契所封之國,夏屬梁、豫之交;周屬雍、豫。春秋戰國,先是分屬秦、晉(魏),後統屬於秦。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地屬內史南境。治所設鹹陽,統轄境域相當於今關中平原及商洛地區,領四十二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設商縣,包括今商州區、丹鳳縣、商南縣、山陽四縣,因商山而得名。早在周昱王十八年(庚午,公元前351年),秦國就在這裡修了城,地址在今丹鳳縣城西兩公里半古城嶺子,系商洛最早之城池,南北長一千五百米;東西寬一千米。出土文物帶有“商”字的瓦當,確認系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秦王封給商鞅之封邑。商鞅變法,使秦國出現了政通人和的興旺景象,秦孝公為表彰商鞅變法之功而封地十五邑。但秦太子駟繼位後,聽信讒言,誣鞅誨法,並車裂商鞅於鄭(今華縣)。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地屬弘農郡,隸司隸校尉部,郡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貌略鎮北),領十一縣,在陝西境內的上洛、商縣兩縣,即大體相當於現今的商洛地域。上洛這一地名,因居洛河上游故名,戰國時即有。漢朝忌水,將上洛改為上雒,這是用“雒”字的開始。包括今商州區、洛南縣兩地。今丹鳳、山陽、商南三縣時為商縣。旬陽縣北部(今鎮安、柞水縣東南部)是漢中郡轄區;杜陵縣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是京兆尹轄區。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地屬京兆尹,仍隸司隸校尉部,轄區相當於今關中平原西安以東、渭南及商洛地區。尹治設在長安,仍領十城,其中上洛、商兩縣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區大體相當。三國時期(公元220~265年)地屬曹魏之京兆郡,曹魏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設,治所在長安,領十一縣。仍稱上洛縣,魏文帝曹還又將上洛的“雒”字改為“洛”字。轄今商州區、洛南兩地。西晉時期(公元265~316年)地屬司州,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陝西省商洛地區。州治設在洛陽,領十二郡。晉泰始二年,晉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上洛,領上洛、商、盧氏三縣(盧氏今屬河南省)。南北朝時期(公元317~589年),中國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亂。郡縣朝設夕廢,統屬複雜。由東晉開始的南朝,在轄區的北部僑設了上格的州、縣,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遷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這裡不詳敘。北魏時期屬洛州。北魏太延五年(己卯,公元439年)於上洛城設荊州,北魏太平真君二年(辛巳,公元441年),上洛縣北部劃設拒陽縣,北魏太和三年(己未,公元479年)將荊州遷往盧氏。北魏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又遷往襄陽,撤上洛郡,於上洛城設立洛州,領五郡,其中三郡屬今商洛:上洛郡,領上洛、拒陽兩縣;上庸郡,領商(今丹鳳)、豐陽兩縣;萇和郡,領南商一縣,即今商南。西魏時期屬洛州和雍州管轄。洛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郡(今商州區)、拒陽郡(今洛南縣)、上庸郡(今山陽縣西北部、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商縣(今丹鳳)及山陽漫川、商南縣。柞水西北部屬雍州管轄。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改洛州為商州;治所設上格(即今商州城)領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陽、丹鳳、商南四縣及鎮柞部分地域);拒陽郡(今洛南地)。隋朝時期(公元589~618年),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兩郡,保留商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撤商州復設上洛郡,治所仍設上洛,領上洛縣(今商州區)、商洛縣(商洛即從前的商縣,隋文帝改稱商洛,這是“商洛”二字連用起來稱呼地名的開始),洛南縣、豐陽縣(今山陽、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五縣;大興縣東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仍屬京兆郡管轄。唐朝時期(公元618~907年),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設商州,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劃歸山南道,唐開元二十五年歸山南西道,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為上洛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為商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今商州區)、商洛縣(今丹鳳、商南兩縣)、洛南縣(今洛南)、豐陽縣(今山陽)、乾元縣(今鎮安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今柞水縣西北部屬京兆府。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79年),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於分裂割據,各國疆域均不遼闊,道一級遂廢,為州(府)統縣的二級制。當時陝南東部經歷了後梁(公元907~923年)、後唐(公元923~936年)、後晉(公元936~946年)、後漢(公元947~950年)、後周(公元951~960年)等五個期代。後梁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乾元、上津五縣;洛南縣改屬華州;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漢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上津四縣;南縣仍屬華州;乾佑縣(公元949年改乾元縣為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周時,商州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五縣;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北宋、金、南宋時期(公元960~1279年)北宋時,商州初屬陝西路,後屬永興軍路,治所設上洛,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五縣。金、南宋時期,商州屬金國京兆府路。金貞元二年(丙子,公元1154年)將商洛、豐陽兩縣降為鎮,併入上洛、洛南兩縣;鹹寧縣東南部屬京兆府;旬陽縣西北部(今鎮安縣)屬金州。金元光二年(丙戌,公元1223年)農曆5月改屬河南路。領上洛(今商州區、丹鳳、商南、山陽4縣及柞水縣南部),元至元元年(甲子,公元1264年)廢上洛縣,以州代縣,由州直轄,定名商州。轄地包括今商州、丹鳳、商南、山陽及柞水縣南部,並統領洛南縣地。元朝時期(公元1279~1368年)商州先屬安西路,後屬奉元路管轄。元朝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建制,商州下領洛南一縣,原來的上洛為在郭,仍不另設縣,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轄的地域和今天大體相當。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地屬西安府,時稱商州,轄今商州區、丹鳳縣兩地,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農曆5月,降商州為縣制。明成化十三年(丁酉,公元1477年)農曆3月復升為州,領洛南、商南、山陽、鎮安四縣。明天啟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為避明興宗朱常洛名諱,又改“洛”為雒”。商洛有闖王建立政權的記載。明崇禎十六年(癸未,公元1643年)農曆10月,闖王軍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朝,稱永昌元年,派魯大儒為商州牧,給山陽也派了縣令(其它各縣待考),大順永昌二年(乙酉,公元1645年)農曆1月,闖王政權結束。清朝時期(公元1644~1911年),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升為直隸商州,直屬陝西省,領商南;雒南、山陽、鎮安四縣。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公元1782年),析鹹寧、藍田、鎮安三縣之地置孝義廳,屬西安府,這是柞水縣的前身。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州改設商縣(轄今商州區、丹鳳縣西南部)、洛南縣(今洛南及丹鳳縣東北部)、柞水縣(今柞水縣西部及鎮安縣東北部)三縣,屬關中道;山陽、商南、鎮安三縣,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撤銷道制,以省直接領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縣城設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鎮安、柞水六縣,一度還管過藍田縣。是年在龍駒寨成立設定局。1949年7月13日,商縣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49年5月,商洛地區各縣陸續解放,在商縣設定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主任分署第工分區,轄商縣、雒南、商南、丹鳳、山陽、鎮安、柞水七縣。1950年,改名陝西省商洛分區專員公署,仍轄以上七縣。1955年,將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縣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撤銷丹鳳、柞水兩縣(丹鳳分屬商南和商縣轄,柞水與鎮安縣合併),商洛地區轄商縣、洛南、商南、山陽、鎮安五縣。1961年10月又恢復為七縣。196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改“雒”為“洛”,時稱商洛專區,行政公署駐商縣城。1968年,商洛專員公署改稱為“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各縣人民委員會易名為“縣革命委員會”。1969年,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改名為“商洛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更地區名為商洛地區行政公署。1981年元月,改縣革命委員會為縣人民政府。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商縣為商州區。2002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商州市為商州區。

堂號

永昌堂:以望立堂,亦稱百淮堂、永康堂。
商州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雒堂、商洛堂。

歷史名人

南榮趎

(生卒年待考),灌縣人(今四川都江郾)。著名春秋末期賢士。在《莊子·雜篇·庚桑楚》里,莊子講述了一個有關南榮趎的寓意深刻的故事:庚桑楚是老子的一個徒弟,他學得很好,獨得老子的真傳,因此有很多人前來拜訪他,向他求教。南榮趎就是其中之一。庚桑楚居住在北邊的畏壘山,奴僕中著力炫耀才智的,他就讓他們紛紛離去;侍婢中有著力標榜仁義的,他就讓他們遠離自己;只有敦厚樸實的人跟他住在一起,只有任性自得的人作為他的役使。三年後,畏壘山一帶大豐收。畏壘山一帶的民眾都相互傳言:“庚桑楚剛來畏壘山時,我們都微微吃驚感到詫異。如今我們一天天地計算收入雖然還嫌不足,但一年總的計算收益也還富足有餘。庚桑楚恐怕就是聖人了吧!大家何不共同像供奉神靈一樣供奉他,像對待國君一樣地敬重他?”庚桑楚聽到了大家的談論,坐朝南方心裡很不愉快。弟子們感到奇怪,庚桑楚就說:“你們對我有什麼感到奇怪呢?春天陽氣蒸騰勃發百草生長,正當秋天時節莊稼成熟果實纍纍。春天與秋天,難道無所遵循就能夠這樣嗎?這是自然規律的運行與變化。我聽說道德修養極高的人,像沒有生命的人一樣虛淡寧靜地生活在斗室小屋內,而百姓縱任不羈全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如今畏壘山一帶的庶民百姓私下裡談論想把我列入賢人的行列而加以供奉,我難道樂意成為眾人所注目的人嗎?正因為遵從老子的教誨而對此大不愉快。”有弟子說:“不是這樣的。小水溝里,大魚沒有辦法迴轉它的身體,可是小小的泥鰍卻能轉身自如;矮小的山丘,大的野獸沒有辦法隱匿它的軀體,可是妖狐卻正好得以棲身。況且尊重賢才授權能人,以善為先給人利祿,從堯舜時代起就是這樣,何況畏壘山一帶的百姓呢!先生你還是順從大家的心意吧!”庚桑楚說:“小子你過來!口能含車的巨獸,孤零零地離開山野,那就不能免於羅網的災禍;口能吞舟的大魚,一旦被水波盪出水流,小小的螞蟻也會使它困苦不堪。所以鳥獸不厭山高,魚鱉不厭水深。保全身形本性的人,隱匿自己的身形,不厭深幽高遠罷了。至於堯與舜兩個人,又哪裡值得加以稱讚和褒揚呢!堯與舜那樣分辨世上的善惡賢愚,就像是在胡亂地毀壞好端端的垣牆而去種上沒有什麼用處的蓬蒿。選擇頭髮來梳理,點數米粒來烹煮,計較於區區小事又怎么能夠有益於世啊!舉薦賢才人民就會相互出現傷害,任用智慧型百姓就會相互出現偽詐。這數種作法,不足以給人民帶來好處。人們對於追求私利向來十分迫切,為了私利有的兒子殺了父親,有的臣子殺了國君,大白天搶人,光天化日之下在別人牆上打洞。我告訴你,天下大亂的根源,必定是產生於堯舜的時代,而它的流毒和遺害又一定會留存於千年之後。千年之後,還將會出現人與人相食的情況哩!”南榮趎虔敬端正地坐在庚桑楚面前,說:“像我這樣的人已經年紀大了,將怎樣學習才能達到你所說的那種境界呢?”庚桑楚說:“保全你的身形,護養你的生命,不要使你的思慮為求取私利而奔波勞苦。像這樣三年時間,那就可以達到我所說的那種境界了。”南榮趎說:“盲人的眼睛和普通人的眼睛,彼此的外形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同,而盲人的眼睛卻看不見東西;聾子的耳朵和普通人的耳朵,彼此的外形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同,而聾子的耳朵卻聽不見聲音;瘋狂人的樣子與普遍人的樣子,彼此之間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同,而瘋狂人卻不能把持自己。形體與形體之間本是相通的,但出現不同的感知是外物有什麼使之區別嗎?還是希望獲得卻始終未能獲得呢?如今先生對我說:‘保全你的身形,護養你的生命,不要使你的思慮為求取私利而奔波勞苦。’我只不過勉強聽到耳里罷了!”庚桑楚就跟南榮趎講了很多很多,講得口乾舌燥,但是都沒用,南榮趎還是說:“我的問題一點都沒有解決。”庚桑楚無奈地說:“我的話說盡了。小土蜂不能孵化出豆葉蟲,越雞不能孵化天鵝蛋,而魯雞卻能夠做到。雞與雞,它們的稟賦並沒有什麼不同,有的能做到有的不能做到,是因為它們的本領原本就有大有小。拿現在說我的才幹就很小,不足以使你受到感化,你何不到南方去拜見我的老師老子?”於是,南榮趎就背著乾糧,走了七天七夜,終於找到了老子老子一見到南榮趎,就問:你是從庚桑楚那裡來吧,你自己來就來吧,怎么還帶著這么一大幫人來?南榮趎一聽,嚇了一跳,趕緊回過頭去看。可是身後並沒有什麼人。南榮趎感到很迷惑。就在南榮趎回頭看的時候,老子又說了一句話:難道你沒聽明白我說的是什麼意思么?老子這樣一說,南榮趎就更加不明白了。想了半天,南榮趎低下頭來羞慚滿面,而後仰面嘆息:“本來我有很多問題要來問您,被您這樣一嚇,現在我已忘記了我應該怎樣回答,因為我忘掉了我的提問。”老子說:“什麼意思呢?”南榮趎說:“不聰明嗎?人們說我愚昧無知。聰明嗎?反而給身體帶來愁苦和危難。不具仁愛之心便會傷害他人,推廣仁愛之心反而給自身帶來愁苦和危難。不講信義便會傷害他人,推廣信義反而給自己帶來愁苦和危難。這三句話所說的情況,正是我憂患的事,希望因為庚桑楚的引介而獲得賜教。”老子說:“你剛來時,我察看你眉宇之間,也就藉此了解了你的心思。如今你的談話更證明了我的觀察。你失神的樣子真像是失去了父母,又好像在舉著竹竿探測深深的大海。你確實是一個喪失了真性的人啊,是那么迷惘而又昏昧!你一心想返歸你的真情與本性卻不知道從哪裡做起,實在是值得同情啊!”
榮趎回到寓所,求取自己所喜好的東西,捨棄自己所討厭的東西,整整十天愁思苦想,再去拜見老子。老子說:“你作了自我反省,鬱郁不安的心情實在是沉重啊!然而你心中那充滿外溢的情況說明還是存有邪念。受到外物的束縛便不可避免繁雜與急促,於是內心世界必將堵塞不通;內心世界受到束縛便不可避除雜亂無緒和急促,於是外部感官必定會閉塞不通。外部感官和內心世界都被束縛纏繞,即使道德高尚也不能持守,何況是初初學道仿行的人呢!南榮趎說:“鄰里的人生了病,周圍的鄉鄰詢問他,生病的人能夠說明自己的病情,而能夠把自己的病情說個清楚的人,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像我這樣的聽聞大道,好比服用了藥物反而加重了病情,因而我只希望能聽到養護生命的常規罷了。”老子說:“養護生命的常規,能夠使身形與精神渾一諧合嗎?能夠不失卻真性嗎?能夠不求助於卜筮而知道吉凶嗎?能夠滿足於自己的本分嗎?能夠對消逝了的東西不作追求嗎?能夠捨棄仿效他人的心思而尋求自身的完善嗎?能夠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嗎?能夠心神寧寂無所執著嗎?能夠像初生的嬰兒那樣純真、樸質嗎?嬰兒整天啼哭咽喉卻不會嘶啞,這是因為聲音諧和自然達到了頂點;嬰兒整天握著小手而不鬆開,這是因為聽任小手自然地握著乃是嬰兒的天性與常態;嬰兒整天瞪著小眼睛一點也不眨眼,這是因為內心世界不會滯留於外界事物。行走起來不知道去哪裡,平日居處不知道做什麼,接觸外物隨順應合,如同隨波逐流、聽其自然:這就是養護生命的常規了。”南榮趎:“那么這就是至人的最高思想境界嗎?”老子回答:“不是的。這僅只是所謂冰凍消解那樣自然消除心中積滯的本能吧?道德修養最高尚的人,跟人們一塊兒向大地尋食而又跟人們一塊兒向天尋樂,不因外在的人物或利害而擾亂自己,不參與怪異,不參與圖謀,不參與塵俗的事務,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走了。又心神寧寂無所執著地到來。這就是所說的養護生命的常規。”南榮趎說:“那么這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嗎?”老子說:“沒有。我原本就告訴過你:‘能夠像初生的嬰兒那樣純真、樸質嗎?’嬰兒活動不知道乾什麼,行走不知道去哪裡,身形像枯槁的樹枝而心境像熄盡了死灰。像這樣的人,災禍不會到來,幸福也不會降臨。禍福都不存在,哪裡還會有人間的災害呢!心境安泰鎮定的人,就會發出自然的光芒。發出自然光芒的,人各自顯其為人,物各自顯其為物。注重修養的人,才能保持較高的道德修養境界;保持較高的道德修養境界,人們就會自然地嚮往他,上天也會幫助他。人們所嚮往的,稱他叫做天民;上天輔佐的,稱他叫做天子。學習,是想要學習那些不能學到的東西;行走,是想要去到那些不能去到的地方;分辨,是想要分辨那些不易辨清的事物。知道停留於所不知道的境域,便達到了知道的極點。
假如有人不是這樣,那么自然的稟性一定會使他敗亡。備足造化的事物而順應成形,深斂外在情感不作任何思慮而使心境快活並富有生氣,謹慎地持守心中的一點靈氣用以通達外在事物,像這樣做而各種災禍仍然紛至沓來,那就是自然安排的結果,而不是人為所造成,因而不足以擾亂成性,也不可以納入靈府。靈府,就是有所持守卻不知道持守什麼,並且不可以著意去持守的地方。不能表現真誠的自我而任隨情感外馳,雖然有所表露卻總是不合適宜,外事一旦侵擾心中就不會輕易離去,即使有所改變也會留下創傷。在光天化日下做了壞事,人人都會譴責他、處罰他;在昏暗處隱蔽地做下壞事,鬼神也會譴責他、處罰他。對於人群清白光明,對於鬼神也清白光明,這之後便能獨行於世。各分合乎自身,行事就不顯於名聲;名分超出自身,就是心思也總在於窮盡財用。行事不顯名聲的人,即使平庸也有光輝;心思在於窮盡財用的人,只不過是商人而已,人人都能看清他們在奮力追求分外的東西,還自以為泰然無危。跟外物順應相通的人,外物必將歸依於他;跟外物相互阻遏的人,他們自身都不能相容,又怎么能容納他人!不能容人的人沒有親近,沒有親近的人也就為人們所棄絕。兵器沒有什麼能對人的心神作出傷害,從這一意義說良劍莫邪也只能算是下等;寇敵沒有什麼比陰陽的變異更為巨大,因為任何人也沒有辦法逃脫出天地之間。其實並非陰陽的變異傷害他人,而是人們心神自擾不能順應陰陽的變化而使自身受到傷害。”
莊子的這段故事中,老子說南榮趎帶了很多人來向他請教問題,當然是沒有別人。老子實際上是指,南榮趎的腦子裡面有很多人,他是帶著很多人的想法來向老子請教問題的,如果是那樣的話,是很難獲得完美的解答的。老子的實際意思是說,當你在接受一個東西的時候,好的狀態是先把自己的心空出來。就如同一個抽屜用得時間長了,塞滿了許多東西,如果要往抽屜裡面再放新的東西的話,就必須把裡面亂七八糟的東西清理出去,留出空隙。當人們的大腦要去接受新的東西的時候,首先就需要的把頭腦空出來。所謂“虛心”,並不是態度好,“虛心”的真正意思是把心空出來。空出來,才有地方把新的東西接受進來。一個人腦子裡的想法太多了,當然是好事,可是在人們接受新的東西時,那就有可能是一個極大的障礙。人的大腦不是無限的,很簡單的例子,就是為什麼一個孩子接受新知識要比大人快,一個原因就是他頭腦比成年人“空”,他比所有的成年人都要“虛心”。南榮趎的問題,就是帶了太多的想法來討教,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思維障礙老子給南榮趎解惑的方式是很獨特的,很有深意的,一見面就提出很尖銳的兩個問題,把南榮趎一嚇,讓南榮趎要問什麼都忘記了,正所謂“當頭棒喝”,讓腦子一下子“真空”了起來。頭腦空出來了,才有可能接受新的東西。

南榮發

(公元1951~今),陝西山陽過風樓鄉人。著名地方公務員。1977年參加工作,先後任山陽縣計經委副主任、主任、副縣長等職,1992年11月調任商州市安全監督局局長。

南榮褘

(公元1970~今),陝西商洛人。著名公安幹警。
2007年5月19日上午,商洛市公安局商州分局110指揮中心接到民眾報警稱,商州區城關辦事處林村三組王磊在北新街金鳳路口用刀砍人。王磊自2006年以來因吸毒已被商州分局強制戒毒二次。當日早上,王磊在北新街金鳳路口攔住駕駛蹦蹦車正經過此處的李某,李某發現王磊像吸毒人員,拒絕拉他。王磊惱羞成怒,拿出一直裝在身上的西瓜刀要砍李某。李某嚇得棄車而跑。王磊就對李某的蹦蹦車亂砍亂砸。接報後,110處警中隊副隊長南榮褘迅速帶領民警牛占平、辛有毅趕到現場。發現王磊手持一尺多長的西瓜刀,正在砍路邊的一輛三輪蹦蹦車。南榮褘立即向該王磊表明了警察身份,並喝令其立即放下手中的西瓜刀。誰知,面對身著警服的110民警,王磊不但沒有住手,反而更加猖狂,繼續持刀逞惡。因當時周圍圍觀的民眾較多,害怕王磊傷及民眾,南榮褘趁王磊不備,轉到其背後,一步衝上前,從後面將王磊的雙手緊緊抱住,見此情形,牛占平、辛有毅二人決定從前邊去奪下王磊手中的西瓜刀。見自己被民警抱住,王磊失去理智拚命掙扎,右手拿著西瓜刀朝牛占平砍去,將牛占平左手砍傷。牛占平沒有退縮,任憑鮮血直流,他忍著劇痛,緊緊抓住西瓜刀,與南榮褘、辛有毅二人一起,終將王磊制服。罪犯王磊後被刑事拘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