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

南朝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

在江寧區高橋門外上坊鄉的石馬沖,今存天祿、麒麟各一。北石獸較完整,長2.60米、高2.57米,南石獸長2.72米、高2.28米,從頸部斷裂,胸部碎裂,殘缺較嚴重。二獸均有翼無角,張口垂舌,須拂胸際,身上的紋飾比較簡練,造型樸實,風格獨具。萬安陵神道石刻在江寧區東山街道石馬沖。現在萬安陵尚存神道石刻一對,造型奇特,均雄性。北獸似天祿,長2.50、高2.57米,較完整,南獸似麒麟,長2.72、高2.28米,頸部斷裂,胸部碎裂,風化嚴重。二石獸均無角,頭有鬣,雙翼,又類辟邪。其頷須拂胸,舌不下垂,體形較大,造型樸實、線條簡潔。1964年整修、提升並加固。據《建康實錄》載,萬安陵原有華表,早佚。陳霸先於永定三年(559)六月去世,享年57歲,同年八月,謚曰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萬安陵。萬安陵在陳朝滅亡之後便被仇家掘毀。據《北史:孝行傳》記載:公元589年,隋兵滅陳,政敵王僧辯之子王頒糾集其父舊部千餘人,夜掘萬安陵,並剖棺焚屍,取骨灰投水而飲之,以報殺父之仇,萬安陵遭到毀滅性破壞。清代學者袁枚有詩寫道:“古來萬事風輪走,除出虛空無不朽,忽逢攔路兩麒麟,欲訴前朝尚張口。”萬安陵石刻於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朝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
  • 位置江寧區高橋門外上坊鄉的石馬沖
  • :2.60米
  • :2.57米
陳霸先簡介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的創立者。字興國,小名法生。吳興郡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人,家世寒微。西晉永嘉戰亂年間,其祖上從河南禹縣避難至浙江長興下箬。陳霸先曾種過田,打過魚,在鄉里當過里司一級的小官,後到建康(今南京)做過油庫的庫吏,傳過教。但陳霸先胸存大志,不聚家產,“讀兵書,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
梁大同初年,受到新渝侯、吳興太守蕭暎的賞識。後蕭暎任廣州刺史,陳霸先又追隨左右,經過多次戰鬥考驗,陳霸先逐漸成為一名戰將,在今廣東、越南一帶取得戰績,更顯露其才,為此,梁武帝還特派畫師前往廣州畫下了陳霸先的像,送京師考察鑒選。太清三年(549),官至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郡諸軍事。侯景叛亂時,陳霸先於梁簡文帝大寶元年(550)以始興(今廣東韶關西南)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征東將軍王僧辯會合,討滅侯景,因功升任征虜將軍。不久,千里馳援,解秦郡北齊兵之圍,升任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封長城縣公,進駐京口(今鎮江)。梁元帝承聖四年(555),王僧辯和陳霸先這兩位梁國的重臣,為了擁立誰為皇帝的事產生了矛盾,王僧辯依仗鎮守建康的優勢,決意擁立由北齊扶植的梁貞陽侯蕭淵明為帝,這意味著梁國由此將會成為北齊的藩屬國。陳霸先派使者往返幾次勸說,均無效。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自尊,陳霸先突發奇兵,從京口(鎮江)夜襲建康(南京),將王僧辯父子二人絞殺,並廢掉蕭淵明,重立蕭方智為帝。
由於建康軍民反對外族侵略的呼聲很高,陳霸先就殺掉了北齊扶植的廢帝蕭淵明,帶領軍民於紹泰元年(555)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兩次痛擊北齊的大規模入侵,不僅擺脫了做北齊附庸國的地位,還獲得了民心。太平二年(557)十月封陳王,隨即蕭方智禪讓,陳霸先稱帝建立了陳國。
唐朝丞相魏徵認為:陳霸先的歷史地位和傑出貢獻,絕對不比曹操、劉裕遜色,他面對危難時局,讓一盤散沙的國家以原帝室的名義凝聚全國的百姓,立下了豐功偉績,“懋績鴻勛,無以尚也”。據《陳書》作者姚思廉分析,陳霸先的成功與他極得人心是分不開的,主要有四方面:第一、軍事、政治眼光比同時代人看得遠;第二,雖以武藝起家,卻不是好戰之人,決不輕易調發民力;第三、生活儉樸,吃苦耐勞,“常膳不過數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蚌盤”,宮中不用女樂、衣不重彩,飾無金翠;第四、不貪圖錢財,所得賞賜均分給屬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