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汪山土庫古建營造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南昌汪山土庫古建營造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清代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南昌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汪山土庫由史稱“一門三督撫”的湖廣總督程矞采、江蘇巡撫程煥采、安徽巡撫程楙采等九兄弟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籌資興建。它倚山枕水,與鄱陽湖地區許多民居一樣,由於地勢低洼,雨水充沛,易潮易澇,便採取外牆青磚立斗灌泥、牆內側定磉立柱承重的構築形式,規模較大者,鄱陽湖濱湖地區習慣稱其為“土庫”(又音:土屋)。土庫以江南園林建築、贛派建築與清朝宮庭建築相結合,建築規模浩大、氣勢偉絕,在江南乃至全國實屬罕見,在民間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稱。

歷史淵源

漢民族民住建築幾千年來是在禮制和倫理的雙重限制下發展定型的。漢民族各地域在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合力影響下,經過歷史的演變發展,形成了各自穩定的民居建築風格和特徵。中國北方地區大都是“合院式民居”,南方則是“天井式民居”。而僅分布於江西鄱陽湖地區的土庫建築,是江南天井式民居中的一個特類,汪山土庫是這個特類的典型代表。
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交接處,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江的不閉合盆地。其開發歷史與文化演變,主要沿著“贛江——鄱陽湖”水系呈南北線狀展開。宋代以後的江西,商業處於很高水平,連線中原與嶺南的大庾嶺商道,在明代中期竟“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踏,冬於塞土。”江西地區的民居,實際上是土著和歷代中原移民的融合體。中原士族為躲避戰亂南遷,山水秀麗且地理單元相對封閉的贛鄱丘陵地帶,成了南遷士族們安家落戶、休養生息的理想之境。門庭觀念濃厚的中原士族的到來,對江西人文蔚起以及贛文化的逐漸形成產生了直接影響。同時,對贛鄱地區民居建築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隨著北方士族南遷和中原文化的影響,耕讀文化在江西蓬勃發展。至明代中期,贛鄱地區的商業得到前所未有的興盛。於是,科舉入士和經商致富者,紛紛把在外的見識及建築文化帶回故鄉,把域外更高層次的文化引入境內,如永修縣馬口鄉的“土庫盧”、灘溪鄉的“土庫”、新建縣象山的“土庫村”等。汪山土庫的主要更是使自己精心建造的“家園”吸取了徽派建築、宮廷建築、蘇州園林及贛南圍屋等建築元素,在文化上吸吶儒教、道教等傳統文化精髓,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自成一體的建築風格,並因其規模宏大,工藝精湛,為這類建築的典型代表。

基本內容

選擇木材、石、磚、瓦等建築用材→根據建築設計圖紙及柱、牆位置刨槽夯基→定磉→立柱(樹列)→主體木架結構的建造→木結構的連線→磚牆的砌築→屋頂、地面的鋪砌→裝飾。土庫建築用材十分講究。木料全是贛南深山老材,質硬通梢;紅石從鄱陽湖中間南磯島採取,細膩結實;青磚灰瓦則是在本地築窯十八座,取房屋後面的螞蟻河床粘泥,專門制模鍛燒,至今還保留有古窯遺址。

基本特徵

汪山土庫布局科學、精巧,結構明朗、大氣,雕刻簡樸、高雅,排水、通風、採光等均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置身其中晴無日曬,雨不濕鞋,且冬暖夏涼,與鄱陽湖地區風雅恬靜的田園風光和諧統一,是鄱陽湖地區特殊民居的典範。
土庫牆體結構獨特,內為木架構承重,四面外牆圍閉,使整個建築群形成一個整體。所有牆體皆是青磚立斗、斗中灌泥,採用單丁斗式、一斗一眠式砌築方法,並每隔一段用拉鐵把外牆“鉚固”在木構架上。牆體一般高達7米左右,牆頭高出房架,跌落成“三山式”的階梯式防火馬頭牆,白灰壓邊,青磚黛瓦,輪廊線豐富多姿,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染力。

主要價值

汪山土庫建築群不僅作為建築具有美學價值,更多的是反映傳統的歷史文化價值。首先,是傳統文化符號的傳承。建築中的“三雕藝術”更是精美細緻,小至一處門頭,大至一面牆壁,所有的雕刻無不是匠心獨具。整體的裝飾藝術美觀又使用,尤其是其精美的窗雕、門雕、石雕、磚雕,體現出主人的思想境界和品行修養。細看今日的裝飾藝術,傳統手工藝品大都被工業化的流水線產品所替代,裝飾變得空有外表沒有內涵,汪山土庫這樣的官家府邸能喚起現代人重新審視傳統建築文化符號的意識。傳統建築不僅提供美學鑑賞,更是對於歷史文化發展的傳承和建築文化發展趨勢的思考。其次,是建築設計理念。汪山土庫外觀低調樸實,卻將家族生活的宗旨理念融入建築,時刻警醒族人要恪盡職守,為建築整體賦予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思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