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服飾

南方服飾是長期生活在南方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下的產物。南方地區因為地理環境複雜多樣,氣候濕熱,再加上自然資源豐富,如各種服飾所需要的原材料等,為形成南方特色服飾提供優勢條件,也形成了南方人特有的地域文化。南方人比較注重單衣的穿著,且多為不易吸熱的淺顏色,衣服形制多為短衣和裙類;在服裝的用料上。多是以棉布為衣料,特別是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服裝的質料,大多是自織麻布和土布。這種狀況在古代最為明顯。南方許多地方時興穿裙,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更是離不了裙服。這些是南方服飾的要義所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方服飾
  • 原因:長期生活在南方
  • 特點:多裙裝
  • 特殊:瑤族
概述,特點,瑤族傳統服飾,客家服飾,湘西苗族服飾,

概述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多有不同:一望無垠的廣闊平原,層巒疊障的高山峻岭,縱橫交錯的江河湖海,連綿不斷的綠色森林。由於自然環境的不同,必然形成了氣候物產的不同,進而也就造成了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審美情趣的差別。有道是:“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受上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們的服飾習俗必然有所不同。特別是在交通很不發達、文化交流稀少、信息傳播艱難的古代社會,人們的穿戴打扮更是大相逕庭。 南方服飾是長期生活在南方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下的產物。南方地區因為地理環境複雜多樣,氣候濕熱,再加上自然資源豐富,如各種服飾所需要的原材料等,為形成南方特色服飾提供優勢條件,也形成了南方人特有的地域文化。表現在服飾上因季節而變,因人而變,因愛好而變,因貧富而變,因社會地位而變,因時代而變,從每個角落體現其南方服飾的共同點,又彰顯一定的差異。

特點

南方和北方溫差較大,對於服飾需求就很不一樣:南方人比較注重單衣的穿著,且多為不易吸熱的淺顏色,衣服形制多為短衣和裙類;北方人則較注重皮衣、棉衣的穿著,且多為易吸熱的深顏色,衣服的形制多為長衣和袍類。
用料南方又有西南、中南、東南之分。不管怎樣,其特點是:首先是在服裝的用料上。多是以棉布為衣料,特別是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服裝的質料,大多是自織麻布和土布。這種狀況在古代最為明顯。
形制其次看形制。 南方許多地方時興穿,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更是離不了裙服。這是因為南方氣候比較溫和,雨水多,人們一年四季大部分時間是在農田裡勞動,且要時時下水,因而穿裙子比較涼快、方便和美觀。上衣多具有無領、開襟、短袖、緊身等特點,富有熱帶亞熱帶的情調。
南主裙服的款式多樣,變化多端,有長裙、短裙、筒裙等,各具風采。就長江流域廣大地區而言,穿及踝長裙者有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德昂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穿短裙者有哈尼族佤族基諾族等;穿筒裙者有傣族、景頗族、仡佬族、布朗族、拉祜族等。這些裙服穿起來各有特色:長裙著身,走起路來徐疾自如,有飄動之態,顯得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短裙圍腰,既緊且窄,可將女性的曲線美充分地顯現出來。女子穿上短裙,身材顯得苗條頎長,更露出健美的小腿;筒裙更是引人注目,上下寬窄相同,呈圓桶狀,看上去別有情趣,人們身著筒裙,移步時多藉助腰部的扭動,頗象當今時裝模特的步態。
南裙,並不是女子的專利,男子穿裙者也不在少數。苗族傣族的男子大都有穿裙的傳統。土家族男子早先也是穿裙。
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流行以布裹頭,即戴頭帕(也叫包頭帕)。仡佬族人早些年代不論男女都是用長帕包頭,婦女盤大髮髻,用三條各一丈多長的布來包。男子包頭則只用一條一丈多長的布。
貴州扁擔山布依族婦女的頭飾依年齡大小而有所不同:少女時戴繡花頭帕;結婚後戴一種裡面是竹筍殼,外面用一丈余長青布和一塊繡花頭帕裹成寶塔形狀的“假殼”;到了老年,就簡單些,僅用一丈二尺青布包頭。
哈尼族葉車支系的女子,不論居家還是外出,頭上總是包著一條潔白的尖頂頭巾。這種頭巾寬約一尺,長二尺,對摺後縫合一端成尖三角狀,罩在頭頂,很是別致。
其他如白族、苗族、瑤族、羌族、傣族、拉祜族、景頗族等,都是用布裹頭,形制五花八門,各具風味。
南方的一些民族更是對草鞋情有獨鐘,如白族支系那馬人常年穿草鞋。如果姑娘到了十四、五歲,還不會編織草鞋,不但小伙子眼裡沒有她,就是父母也會罵她沒出息。因為那馬人穿的草鞋分為兩種,一種是送給兄弟親友的,這種草鞋只有兩隻鼻(系在腳尖那一段)。另一種是作為定情之物專門送給情人,有四隻鼻。所以那馬人有句俗話:“你要知道小伙子有沒有對象,就看他腳上穿沒穿四鼻子草鞋。”南方除穿布鞋、草鞋外,穿木屐的也很多。唐代詩人李白就曾專門寫詩描繪女子不穿襪只穿屐的情景:“長乾吳兒女,眉目艷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而在氣溫高的江南,冬季就不一定需要棉衣之類服飾,在雲南,甚至只用薄衣或單衣就可以過冬了。中國南方氣候溫暖,特別是夏季雨水多,人們為了便於在水田裡耕作,常常打著赤腳或穿著草鞋,頭上戴著草帽或斗笠,大晴天可以遮檔陽光的暴曬,休息時可作扇來扇涼,下雨時又成了遮雨的雨具,非常便利實用,南方的廣大地區,如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農村婦女中,流行圍圍裙,不少人幾乎從早到晚整天圍著。這塊圍裙既可保護衣服整潔,又起到了裝飾美化作用。特別是江南水鄉,女婦們的圍裙上繡著各式各樣的圖案,煞是好看。

瑤族傳統服飾

瑤族是個山地民族,其服飾文化的形成與山地經濟文化有著密切關係。瑤族山區面積廣大,土質鬆軟,水源豐富,屬亞熱帶地區。區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利於農、林、牧、副業的發展。瑤族人民主要從事農業,部分地區以林業為主,屬典型的南方農耕經濟文化類型。南方農耕經濟文化反映在瑤族服飾上,表現為瑤民普遍著衣褲、衣裙等短裝,以便攀援和行走,服飾以輕便、迅捷為主要特徵。瑤族衣裙短窄輕薄,衣褲(裙)季節變化不大;講究頭飾,不注重鞋帽等等,均與南方濕熱的氣候,山林刀耕火種,山地耕獵,丘陵稻作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一切所有的民族的藝術,……是往往和那個民族經濟立於最密切的因果關係之上的”。
瑤族服飾的質地。歷史上,瑤族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的農耕民族,“男耕女織”一直是瑤族社會家庭的主要經濟形態。過去,瑤族民眾一家人所穿的服飾,大多由家庭婦女自種的棉、,自紡紗線,自織土布,自裁衣料,自己縫製而成。現在,瑤族傳統服飾面料仍以棉、麻居多,只是在服飾的裝飾材料上,大量的毛線、晴綸線取代了原有的棉質或絲質色線,成為挑花、刺繡、織錦的色線材料,從而形成了瑤族傳統服飾特色面料。
瑤族服飾的款式。瑤族由於居住的地方比較分散,因而服飾和頭飾極為豐富,地區差別與支系差別較大,有人統計有百餘種之多。然而,儘管各地服飾式樣各異,但男女著裝普遍以夏單冬夾為主。一般說來,男子多穿對襟短衣,下著寬筒長褲,束腰。婦女則喜穿圓領繡花服裝,衣服鑲寬邊,以彩邊鑲圍,下穿鑲邊繡花百褶裙,系色彩艷麗的花腰帶,腳穿繡花尖鞋。關於瑤族服飾的大體款式,《天下郡國利病書》載:“瑤……椎髻,跣足,衣斑爛布褐。”這是一個很好的概括 。

客家服飾

孩童時代
嬰兒呱呱落地開始,接生婆就把嬰兒媽媽事先準備好的“和尚衫”和“屎裙子”穿上,待滿月時穿上“滿月衫”,四個月才給幼兒穿上“破胸衫”,及“開檔褲”,男女通用。待六七歲以後才換上男女有別的衣衫和“塞腹褲”。
青壯年時期
男人的上衣是“破胸衫”和“大裾衫”兩種,前者又叫對襟衫,左右對襟,胸間破開綴邊,早先以布紐為多,以後又有骨紐、金屬紐;後者衣襟開右邊,布紐扣襟。兩種男衫都有長短之分,多用藍和黑灰色布料縫製。
女衫,有長短之分,長的大都是“大裾衫”,衣襟開右邊,布制紐扣;短衫右胸紐扣一副單紐或雙紐,右腋下至胯部,紐扣四副。襟口和前後下擺均飾以欄桿花邊,下擺遮過膝蓋。衫色喜有大紅、大藍、大綠等鮮色。衫料平常人多用棉布,極少數富家才用呢、絨、綢等。褲,男女基本一樣,只不過規格有大小,有折褲頭褲和無褲頭的縮帶褲兩種。也有長短之分。20世紀50年代初期,女裝鳳尾裙又稱摺疊裙和桶褲在一些集鎮上流行,大都由棉布製成,也有少數用綢緞料,裙長多至小腿,甚至可以遮蓋腳面。
老年時期
老年人的穿著與青年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有條件者加以添置棉襖、馬甲、旗袍之類的,棉襖是為了御嚴冬臘月之寒,有長短之分,式樣也如上對襟和大襟。前者多用金屬紐、牛角紐;後者多用布紐扣;馬甲,又稱坎肩、褂子,形式多樣,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夾心棉絮的叫棉甲子,內附羊皮的皮甲子,都是男女通用;旗袍,主要是富裕人家或有身份女子所穿,大都用綢緞、毛皮作料。製作方法和式樣與前述相同,不過加工精細,用料昂貴。男的也有制袍穿著,多為大襟右開,高領闊袖,長及踝腳,有單有夾,夾分面和里,袍面用好料,袍里為一般素色布料。袍是正式服裝,外出或應酬場合穿用。

湘西苗族服飾

湘西苗族服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采,絢麗多姿的服飾藝術。湘西苗族服飾在頭帕、男女裝、圍裙和銀飾等基本形制方面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頭帕:苗族非常重視一個人的頭部,認為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包頭帕是一種服飾方式,也是一門傳統藝術。其諺語有“姑娘樣子好,花花頭帕少不了”、“選郎沒有巧,頭帕要包好”之說。湘西苗族男子喜愛青黑色帕,繚繞頭部至少需挽五六道,前後包成人字形,大如斗笠。放頂露外,懸帕一端,吊在耳邊。湘西苗鄉女子喜用青色絲織皺帕包頭,發不外露,平正不偏斜,末挽一道要齊額上。鳳凰地區的苗族則多喜愛用土布花帕。
男裝、女裝 男裝:包頭系腰,1949年以前滿襟多於對襟,滿襟無領右開口,衣較寬鬆。現今主要是有領的對襟,衣短袖窄,安布扣七顆。褲大而短,長僅過膝。衣褲均喜用深毛藍,青年夏裝亦有採用黑白相間細條紋土布或湖藍色的布作面料。冬天腰纏青布帕,打青藍色綁腿。由於苗族男子大多在外從事體力勞動,服裝寬鬆簡單,無常服、禮服和盛、便裝之區別。女裝:“改土歸流”前,婦女普遍系“百褶裙”,裙長而寬,縫成摺疊,下腳邊沿,滿繡花紋,綴花辮,五光十色,鮮艷美觀。繫於腰上,圍滿下身前後,行路時搖擺多姿,風度娉婷。此裙苗鄉仍存,只是在祭祀、重大的慶典方穿之,故稱祀裙。“改土歸流”後,苗族女裝也隨著勞動生產的發展,逐漸在演變,在地域上產生了不同的特色。湘西苗族女裝主要有三種,即以鳳凰為代表的“雲肩式”,花垣、吉首一帶的“胸襟式”及瀘溪一帶的挑花服飾,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衣服腰大而長,襟長至股,袖寬大,上衣無領,右開口為偏襟,布紐扣五顆,腰系花帶和腰裙。褲子短,褲腳大,袖口與褲腳口有花邊、黑色欄桿及小辮子裝飾。
圍裙:湘西苗族圍裙分為高腰圍裙和低腰圍裙,鳳凰一帶的苗女喜愛高腰圍裙,吉首、花垣一帶的苗女喜愛低腰圍腰,兩種圍裙均為已婚婦女裝束。平常穿著是為了勞作時保護圍裙後面的衣服不被弄髒;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穿著,主要用於盛裝服飾或顯示女紅技藝的刺繡水平。
銀飾:銀首飾是湘西苗族婦女喜愛的傳統裝飾品,至今仍十分講究佩戴。大致分為頭飾、項圈、手飾、掛飾等。頭飾有兩種,一種是銀帽(又稱接龍帽),上有帽花、龍鳳、關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裝飾。一種是在頭帕前後有銀帽沿裝飾,上用銀絲懸掛樹葉、鈴鐺、果子、銀花等多種銀飾。項圈有輪圈、扁圈、盤圈等,其中,輪圈似青藤纏樹,象徵愛情,多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手飾多為銀鐲或銅鐲,手指配有銀質戒指。掛飾,如衣服上佩胸花、針筒、牙籤、挖耳、長命鎖、仙桃等。
湘西苗族服飾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裝飾配色艷麗等特徵。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飾皆以青色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織土布為面料。苗族女子服裝除了青藍色外,還以群青、湖藍等深色布料為底色,在領口、袖口、褲腳口等處用黑色寬邊襯托,再鑲以各種花辮及刺繡紋樣,顯得濃郁、綺麗而不失莊重、典雅。在苗族服飾的裝飾配色中,紅、橙、黃、白、綠、紫等色被黛帕(苗語:姑娘)們大量使用,其中以紅色係為主。苗族服飾的刺繡是在衣服領口、袖口、褲腳邊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藍色、綠色布為底,設色大膽、對比強烈,使人不由得想起漆器和漆畫。也許是因為淵源於楚文化,苗繡有如在夜空中嵌綴起五顏六色的彩虹,那充滿神秘意味的黑底,加上暈變的針法處理使平面的色彩變得更有層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