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岩石窟

南岩石窟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岩石窟,位於上饒市弋陽縣城郊南岩山下,是一座依託天然岩石大洞穴而建的古寺廟。洞內現存石龕40餘座,摩崖石刻10餘處,依岩環列成半圓形,龕內雕塑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觀音大士、十八羅漢等佛雕以及寶塔等造型。南岩石窟是一座國內最大的在自然洞穴中開鑿的佛教石窟,因此,它被譽為“中華第一佛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岩石窟
  • 外文名稱:Nanyan Grottoes
  • 地理位置:江西省弋陽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水月觀音”佛像
歷史沿革,萌芽階段,興盛時期,新中國成立時期,石窟介紹,研究價值,名人評價,

歷史沿革

萌芽階段

據史籍記載,遠在晉代,就有僧人在此修行,鑿岩建造南岩寺,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
時至唐大和年間(827—835年),僧人神矅繼承晉僧的遺願,率領眾弟子,重修南岩寺,並開始在石壁上開鑿石龕。在他的努力下,南岩寺中佛像的身軀有了初步的輪廓。

興盛時期

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邑人王元長建殿門、廟堂、鐘樓及架橋修亭,並續鑿石雕刻諸佛像。
而後,民國年間陸續有僧人對南岩寺佛像進行增補、修復,繼續豐富南岩寺內的佛像造型。

新中國成立時期

1951年,南岩寺僧人全部離寺還俗;
1960年,該寺劃撥給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作為備戰物資倉庫。後來,又租借給弋陽縣糧食局做糧食儲存倉庫,並曾存放食鹽。
“文革”期間,南岩寺內原房屋建築全部拆除,裡面的泥塑、木雕佛像俱毀,石壁上所鑿的40尊石佛像僅有一尊保持完整,其餘39尊頭部被砸毀。
遭到毀壞的石像遭到毀壞的石像
1999年至2000年,弋陽重新發現了南岩石窟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於是重尋佛像頭、修復南岩寺的呼聲日盛。
經過找尋,2000年9月10日,工作人員在石窟門前的放生池中發現了第一個佛像頭。隨後,又分別在放生池中發掘出6個惟妙惟肖的羅漢頭像。
截至2000年12月中旬,在整個南岩寺修復過程中,共找回佛像頭34個,佛身2個,佛臂、佛足若干,石匾一塊,石柱蓮花基座4座,陶質獸頭一個及其他文物若干。
至2001年年底,修復工作完成。

石窟介紹

南岩石窟三面紅岩環繞,七洞錯落相伴,寺隨岩架立,不瓦而棟,不檐而藩,寬敞龐大。洞穴最寬達60多米,高30米,進深30米,面積近1800平方米。南岩寺的單窟體積比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奉先寺大近一倍,形成時間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接近(雲岡石窟開鑿於460年,龍門石窟開鑿於494年,南岩石窟開發於477—499年)。石窟中保存著佛像40尊,均為在洞壁上直接雕鑿出來的,分上下兩層環列於石壁佛龕之中。其中,主佛像坐高2.5米。另外,洞壁上刻有雲彩、花紋、佛教故事等20餘處,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水月觀音”佛像,是宋代作品,其身形、身段、眼神,在其他寺廟塑像中極為少見。
菩薩造像菩薩造像

研究價值

窟內佛雕、石刻風格與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風格一脈相承,這樣的石窟在江南極其罕見。
南岩石窟所保留下來的石刻衣冠服飾、建築形式、裝飾紋樣等形象,為研究我國歷代佛教傳播、佛學文化、石刻文化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價值。

名人評價

中央美術學院金維諾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丁明夷教授考證:南岩石窟是一座國內最大的在自然洞穴中開鑿的佛教石窟。因此,它被譽為“中華第一佛洞”。
徐霞客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記》中,用了3400多字濃彩重墨地描繪了弋陽信江南岸這片丹山碧水的美妙,“竹色林嵐,掩映一壑”,“霽色忽開,日采麗崖光水”,駐足逗留了3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