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碑

南宮碑

南宮碑刻於清德宗光緒十二年(1886年)。通高2.4米,寬0.89米,厚0.25米,優質青石刻成。碑額雕二龍戲珠,中間陽刻篆書“重修文廟碑記” 6字。碑文楷書13行,共650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宮碑
  • 時代: 清德宗光緒十二年,1886年
  • 字數:650
  • 材質:青石
簡介,原文,意義,

簡介

全稱《重修南宮縣學碑》,也稱《重修文廟碑記》。位於河北省南宮市南宮中學院內(原南宮縣縣政府院內)。該碑原為南宮縣文廟之物,坐落在文廟泮池之側,故稱南宮碑。因碑額題有篆文“重修文廟碑記”,故也叫重修文廟碑記。張裕釗篆文並書丹。
龜趺。此碑系清末著名散文家、書法家張裕釗撰文並書丹,字型結構里圓外方,方中帶圓,頗有風神;圓中見方,內藏筋骨,使每一個字都顯得既充實而又有餘韻,堪稱“柔峻相間,融而化之”,曾被譽為“在近代書壇上別開生面,獨創一格”的“南宮碑體”。稱為“文字雙美”,刻鐫兼優的藝術珍品。此碑頗得金石書法愛好者的青睞,其拓本解放前在京、津書肆就多有出售,風行海內外。
張裕釗(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清代著名散文家、書法家。南宮碑是他64歲時的作品,所以筆勢勁健,比較嫻熟地體現了他的藝術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直到現在,此碑拓本仍風行於海內外。
南宮碑的內容,主要是抨擊了腐朽的科舉制度。他從“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於學”的思想出發,提出了只有廢除“其弊已極”的“八股之文”,倡導“明體達用之學”,才能使國家“志氣所動,人蹶而興”,從而使國家富強起來。全文立論鮮明,結構嚴謹,文辭簡潔,說服力強,在當時不失為一篇切中時弊的政論文章,故而被譽稱為“文字雙美”的書法珍品。

原文

重修南宮縣學記武昌張裕釗撰
南宮碑部分碑文南宮碑部分碑文
南宮縣學,自明成化十七年移建今邑治,其後歷弘治迄國朝嘉慶中重修者十有二,今又近百年,稍稍圯壞。攝縣事李君與邑人復謀葺而新之,期年而工竣。乃走書屬裕釗記其事。
裕釗惟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於學。然今之學者則學為科舉之文而已。自明太祖以制藝取士,歷數百年而其弊已極。士方其束髮受書則一意致力於此,稍長則顓取雋於有司者之作朝夕伏而誦之。所以獵高第、躋顯仕者取諸此而已無不足。經史百家,自古著錄者芒不知為何書;歷代帝王、卿相、名賢、大儒至不能舉其人:國家典禮、賦役、兵制、刑法問之百而不能對一;諸行省郡縣疆域不辨為何方;四裔朝貢會盟之國不知其何名。卑陋苟且成於俗而庸鄙著於其心,其人能驥目攘臂而道者則所謂仁義道德,腐熟無可比似之言而已矣。烏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義安?內憂外患,何恃而無懼哉?且朝廷取士其立法之始,蓋亦欲群天下之士范之孔孟之道以端其趨,又益試之諸經藝、策問之屬以覘其所蘊蓄,其所以博士於學問之塗者,故不可謂不各。士誠一一求其實而踐之。其學之成固自足出而為天下用,即其試於有司亦未必不角出於庸俗之人。然而相習而靡者苟得之弊中於人心,而莫有能振拔於其間者也。士莫先於尚志,而風俗之移易,莫大乎君子之以身為天下倡。今天下師儒學子,誠得一有志之士,閔俗之可恫恥,庸陋污下之不可以居。毅然抗為明體達用之學以倡其徒。
同明相照,同類相求,水流濕,火就燥,志氣所動,人蹶而興。由一人達之一邑,一邑達之天下,風會之變、人才之奮,未可以意量也。
嗟乎!九州之大,獨無一二豪傑之士有意乎此者哉?今南宮近在畿甸,沐澤游原,且又南宮子所生之邦也,流風遺烈宜有未泯者。有能聞斯言而皇然興起者乎?則李君是役誠不為無裨也已。
光緒十二年五月記
同知銜署南宮縣知縣李傳棣 督修
五品銜南宮縣學教喻張鳳翔
南宮縣學訓導邱信
南宮縣候補知縣知州用縣丞杜友仁
四品封員都司銜孫常泰
五品封員陳
候選訓導謝錦
五品封員萬錫年 協修
邢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南宮碑體”書法藝術簡介

意義

張裕釗獨創的“南宮碑體”不僅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且享譽海內外,“南宮碑”拓片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便風靡全國乃至海外,京滬金石書法家和收藏家爭相臨習、收藏,奉為珍寶。特別是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因張裕釗親傳弟子、日本著名書法家宮島詠士(宮島大八)先生傳播,南宮碑更是名聲顯赫。日本建有張裕釗書法研究會,曾數次組團專程來南宮拜謁瞻仰“南宮碑”,並在南宮召開了首屆國際張裕釗書法研討會。為海外弘揚“南宮碑體”及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現今“南宮碑體”有南宮董毓明、趙宗江、張自旺、趙勇、李秀志、張智林等書法家,深州田人、北京張書范、石家莊熊基權、邯鄲王樂同、李守城、柴河許蘭第、西安王乃成,另有日本宮島詠士、上條信山、杉村邦彥、伊藤、田中等一大批書法家,為“南宮碑體”向世界傳播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同時也讓中國的書法魅力真正為世界人民所欣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