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許村

高顯鎮南太許村地處曲沃縣城東北,毗鄰大運路,全村有80戶,420口人,耕地面積550畝,黨員15人,南太許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調整農業結構,壯大集體經濟和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全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太許村
  • 別名:南太許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高顯鎮
  • 面積:550畝
  • 人口:420口人
村情概況,旅遊景點,文化風俗,

村情概況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24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24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5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5戶。 該進村道路為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4.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該村到2010年底,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高顯鎮下轄村
近年來,南太許村兩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要求,團結帶領廣大村民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開拓創新,紮實工作。
一、經濟結構更加合理,農民增收速度更快。
2009年,南太許村兩委會始終把加快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工作第一要務緊抓不放。
①在農業種植方面,村兩委適時對村民進行宣傳教育,科學種植,增強品牌意識,增加對“綠色”、“無公害”的認識。我們村以民辦、民管、民受益為組織保障,以聯合運作、擴大規模、搞好服務、增加收入為目的。
②鼓勵民間組織通過各種方式創造自有品牌,扶持有見識、有文化、有技術的先進生產者投入到合作化規模經營戰略中來。
二、加強村民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文明和諧品味。
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和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已成為時下建設文明和諧鄉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村制訂了今後加強農民素質教育的目標:以構建學習型社會為核心,堅持宣傳引導、文明倡導、培訓輔導、文化薰陶等多管齊下,積極引導農民民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和創業觀,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民主法制觀念、科學文化水平、勞動技能和創業致富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
在發展公益事業、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方面,村黨支部、村委會把為民眾辦好事、辦實事作為全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對全村道路進行了綠化,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投資5.9萬元,請專業人士設計,新建了村門樓;購置了健身器材;投資數萬元為村里安裝了節能路燈,方便了村民晚上出行,尤其是學生的上學更加安全、便利;為了解決部分民眾吃水難問題,支部村委多方籌資,重新安裝管道,修理水塔,現已解決全村吃水問題,讓大家吃上高質量的健康水。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開拓創新,紮實工作,不斷提高文明和諧水平,我相信通過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南太許村的明天會更加和諧、富裕、美好!

旅遊景點

山南大廟又名“浮頂山寶筏寺”,傳說由魯班所建,後經三國曹丕重修,歷史悠久,聞名省內外。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後由香客集資重建,規模宏大。每逢廟會期間,每日有萬人以上前來趕會、經商、參觀。

文化風俗

肥西縣山南鎮因山得名,民國時屬合肥縣九區(花崗區),1949年後屬肥西縣山南鄉,1972年設定山南鎮。山為大潛山,那裡的廟會香火盛極一時。“包產到戶”發源地第一次聽說山南,是因為“包產到戶”。三十六年前秋天的一場大旱,催生出了山南人“借地度荒”,包產到戶自救的創舉。1978年的山南,河塘乾涸、土地龜裂,別說莊稼,連山上的野草也乾死了。在這個非常時期,9月15日,時任山南區委書記的湯茂林在黃花大隊討論試行包產到戶,沒想到臨近的小井莊大隊的21戶98名村民聞風而動,9月23日就迫不及待地把全隊的153畝田地悄悄地分了。“山南分到戶,誰都捂不住”。在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山南鎮的這一創舉面臨著夭折的極大風險。甚至有署名農村教師的告狀信寄到了省委和地委,指斥山南在走“劉少奇復辟路線”。鄰縣紛紛到山南貼大字報——“堅決抵制山南‘單幹風’”。好在有時任省委書記萬里的支持,省委決定允許山南進行包產到戶試點。事實勝於雄辯。次年,山南區獲得了空前的大豐收,僅夏季小麥總產量就比1978年增產了兩倍,上繳國家1980萬斤。同年,萬里親赴小井莊村,實地調查包產到戶的效果,“看到家家都囤里有糧,這才相信”。為此,那裡修建了一座“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紀念館”,這也是中國農村首個包產到戶紀念館。紀念館位於遠教廣場上,廣場上兩塊對比呼應的浮雕,浸染著文化的氣息。六根文化柱,代表著六種文化內涵:尊老愛幼、關愛女孩、男女平等、和諧家庭、婚育新風、美好明天。在這裡,傳統美德和當代新風完美對接,內涵不斷豐富,新的文化元素在培育中不斷壯大。紀念館位於廣場一側,正對著氣勢恢弘的牌樓,上書“小井莊”三個大字,題詞人是原省委副書記王光宇。紀念館的正門上,刻有鄧小平1980年5月31日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談話中的一句話——“農村政策放寬以後,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來自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對山南人“敢為天下先”精神的首肯,激勵著這塊熱土在新時期迸發出勃勃生機。老街上的那口古井山南鎮有一條南北向的老街,呈“一字形”,北邊是李家祠堂,街上有口古井,名曰鎮龍井。鎮龍井的修建可追溯到明代,系由當朝宰相劉伯溫所為。傳說劉伯溫由南京到中都,也就是現在的鳳陽,途經山南,發現此處有龍興之氣,為絕後患,就在“龍”七寸的位置打了口井,鎮龍井故此得名。據說打井之前,北面的李家祠堂屢建屢塌,井打好後就安然完工了。迷信的說法是說祠堂在“龍尾”上,鎮住自然就不倒了。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鎮龍井所在的老街。和鎮裡主幹道交叉的老街,在正午的陽光下顯得分外安逸。老街兩旁一戶挨一戶,大多是售賣服裝的店面。一位拿著一個古色古香撥浪鼓的鎮民吸引了我們的注意,聊了幾句才知道,這位李先生以前是個貨郎,撥浪鼓是吆喝的工具。“好久不打了,都快忘了。”對我們要求他來一段的請求,李先生如是答道。被遺忘的還有這口老井。據周邊的商戶說,原來的井套被車撞壞後,一部分落入了井中,一部分可能被人拿走了。井上放著一塊石板,成了放置東西的平面。王必根告訴我們,這口井“文革”前就已經廢棄了。“井水本身就偏鹹,有了自來水,就更沒人用了。”東嶽大帝廟與山南廟會山南還有一個著名的景觀就是山南大廟,始建於東漢年間,原名東嶽大帝廟,民間傳說是魯班所建。民間傳說,東嶽大帝是泰山神的化身,溝通上天與人間,主宰世人官職、貴賤、生死諸事。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欽令擴建山南東嶽大帝廟,1975年山南大廟正殿拆除時,正樑上刻有“曹丕重修”字樣。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是東嶽大帝誕辰,供期七天。彼時,山南大廟四方香客雲集,八方商賈及江湖藝人隨香客紛至沓來,時值春末夏初,氣候宜人,農事不甚繁忙,使得山南廟會不僅是南北商品的集散地,更是廣大老百姓的“購物節、狂歡節”。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攤位緊密相連,高劉鹹鵝,袁店醬乾,花崗花生等,大馬戲、說大鼓、看相算命、風味小吃應有盡有。姑娘小伙盛裝濃抹,趁廟會期交朋結友,談情說愛。1949年以後,山南原汁原味的浮頂山寶筏寺廟會,被更名為“三�二八物資交流大會”,盛況不減當年,後因“文革”中斷至今。近年,每逢農曆二月十九、三月二十八廟會,山南鎮政府把恢復“山南廟會”這一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習俗作為該鎮十件大事之一。廟會期間,民間歌舞、民間絕活、民間小吃、花燈展覽,交相輝映,四面八方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