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埔鎮

南埔鎮

南埔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東北部,湄洲灣港南岸,是規劃建設中的全國六大石化基地和四大中轉港所在地,是建設中的石化港口工貿經濟強鎮。南埔鎮曾經是惠安縣北大門,宋朝以來一直是惠安縣城山鄉待賢里轄區,她東南接壤後龍鎮,西南接壤前黃鎮,正西接壤塗嶺鎮,西北接壤仙遊縣楓亭鎮,東北、正東與莆田市靈川鎮、東海鎮、忠門鎮、東埔鎮、湄洲鎮等隔海相望。南埔鎮(不含原界山片區)陸域面積40多平方公里,現轄南埔、塘頭、天湖、天竺、仙境、鳳翔、柳厝、侖頭、施厝、先鋒、邱厝、柯厝、沙格、肖厝、惠嶼等15個行政村,人口約6.9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埔鎮
  • 外文名稱:Nanpu Town
  • 別名:南蒲、南莆、南浦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
  • 下轄地區:南埔、塘頭、天湖、天竺、仙境、鳳翔、柳厝、侖頭、施厝、先鋒等
  • 政府駐地:柳厝街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804  
  • 地理位置:惠安縣東北部,泉港區東北部
  • 面積:40多平方公里
  • 人口:69000人
  • 方言:南埔話(介於興化語與泉州話之間)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南埔古街
  • 機場:惠安支線機場
  • 火車站:肖厝站、仙遊站
  • 車牌代碼:車牌註冊代碼:閩C
鄉鎮概況,行政區劃,歷史變遷,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旅遊資源,城鄉建設,

鄉鎮概況

南埔鎮自宋朝以來一直是惠安縣北大門,屬惠安縣城山鄉待賢里,她東南接壤後龍鎮,西南接壤前黃鎮,正西接塗嶺鎮,西北接壤仙遊縣楓亭鎮,東北、正東與莆田市靈川鎮、東海鎮、忠門鎮、東埔鎮、湄洲鎮、月塘鄉等隔海相望。西北邊走陸路(南楓路)10幾分鐘之間的車程可到仙遊楓亭鎮,海路向北坐船也可到達楓亭鎮,直達人口74630人(2003年末)。 南埔鎮現轄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柳厝街。古蹟有沙格宮、槐山窯址、天湖山煙墩遺址。漳泉肖鐵路324國道和塗肖二級公路過境,西邊臨近福泉高速公路。 宋理宗年間,莆田洋埕一林氏村民任廣東 廣州 增城縣尉,晚年退居於此地太白峰東南麓前端的海灘地,因他思念故鄉莆田,此地地處莆田南邊、莆田南部,故諧音稱此地為南浦,後諧音再改為南埔。

行政區劃

歷史變遷

三國孫吳永安三年(260年),析建安郡侯官縣南部置東安縣(南安縣),今南埔、界山地屬泉州南安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今界山北部、楓亭東部、東海西部、塗嶺東北設“楓亭館”,屬泉州南安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縣東北部正式設定泉州莆田縣,今界山鎮北部(南莊、港西、東丘、倉厝、交界塘、柯寨等村)地屬泉州莆田縣。
唐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西部、南安縣部分置泉州仙遊縣,今界山鎮北部(南莊、港西、東丘、倉厝、交界塘、柯寨等村)地屬泉州仙遊縣。
唐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縣東南部置晉江縣,今南埔地屬泉州晉江縣。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劃泉州府莆田、仙遊二縣地設立興化軍,今界山鎮北部(南莊、港西、東丘、倉厝、交界塘、柯寨等村)屬興化軍仙遊縣連江里(轄今楓亭鎮東部、界山鎮北部、東海鎮西部等)。
宋太平興國四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16里設立惠安縣,今南埔地屬惠安縣城山鄉光德里。
明初至正統間(1436年-1449年),泉港區屬惠安縣北忠恕鄉,轄德音里,領六、七都(今山腰、前黃)和八都(今後龍、峰尾);光德里,領九、十都(今南埔);待賢里,領十一都(今塗嶺);民蘇里,領十二、十三都(今界山),共4里8都。
明嘉靖年間,今界山鎮北部(南莊、港西、東丘、倉厝、交界塘、柯寨等村)正式劃歸泉州府惠安縣民蘇里(今界山鎮、塗嶺鎮東北)管轄。
泉港區行政區劃泉港區行政區劃
民國17年(1928年),屬惠安縣塗嶺區公所。
民國30年(1941年),屬惠安縣第三區公所壩頭鄉。
民國36年(1947年)5月,分屬惠安縣天馬鄉、梅東鄉。
1949年9月,天馬鄉分屬塗嶺、壩頭兩區管轄,西部11個鄉歸塗嶺區,東部4個鄉歸壩頭區。
1951年6月,屬惠安縣第九區公所,南埔區公所轄18個鄉。
1952年9月,析立施厝、仙境、槐山等3個鄉,把土山、三川2個鄉劃歸十二區。
1955年10月,撤銷南埔區公所,劃出10個鄉歸塗嶺區,3個鄉歸山腰區,2個鄉歸郭厝區。
1956年,惠安縣並為7個區、66個鄉、8個鎮。南埔區轄14個鄉,包括今南埔、後龍二鎮全部。
1958年,惠安縣撤區並鄉,設南埔鄉,轄9個聯社、20個分社、335個生產隊;玉湖鄉轄4個聯社、15個分社、262個生產隊。爾後,兩個鄉合併為南埔鄉,下轄12個分社、158個生產隊。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隸屬超先人民公社,設南埔管理區,轄20個生產大隊。
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南埔人民公社,轄27個生產大隊(其中25個農業大隊、1個漁業大隊、1個運輸大隊)、420個生產隊(其中403個農業生產隊、8個漁業隊、5個運輸隊、3個林業隊、1個畜牧隊)。
1962年,析出鵝頭、東張、玉山、梨山、浮洋、山溝、界路、塘頭、打厝、西楓、侖頭、邱厝、仙境、柳厝,為35個生產大隊。
1966年春,“四清”後期,撤併鵝頭、東張、梨山、浮洋、山溝、界路、打厝、西楓、玉山,轄26個生產大隊。
1979年,惠安縣成立南埔公社,轄今界山、南埔二鎮。
1980年,析立鵝頭、玉山、西楓、東張等大隊,生產大隊增至30個。
1984年10月,南埔人民公社改為南埔鄉。
1985年1月,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建立30個村委員會,下轄426個村民小組。
1985年4月1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惠安縣肖厝鎮;同時撤銷南埔、後龍、山腰、塗嶺4個鄉的建制歸肖厝鎮,肖厝鎮轄南埔、後龍、山腰、塗嶺4個辦事處。
1986年,屬惠安縣肖厝鎮南埔辦事處。
1989年12月,肖厝鎮南埔辦事處計轄30個行政村、109個自然村。有21747戶、101596人。
1996年4月,屬泉州市肖厝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南埔鎮。
1999年,析惠安縣南埔鎮北部設立界山鎮,仍屬惠安縣。
2000年4月20日,國務院批准劃惠安縣北部南埔(含界山)、後龍(含峰尾)、山腰(含前黃)、塗嶺4鎮和山腰鹽場設立泉州市泉港區
2000年8月,析山腰鎮西北部設立前黃鎮,析南埔鎮北部設立界山鎮,析後龍鎮南部設立峰尾鎮。
2000年12月,泉港區人民政府掛牌成立,歸屬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管轄南埔、界山、後龍、峰尾、山腰、前黃、塗嶺7鎮(街道)。
1958-1999年的南埔鎮轄區為今南埔鎮與界山鎮全境。界山鎮前身為仙遊縣連江里(今楓亭鎮)南部邊地與惠安縣民蘇里北部邊地結合而成。塗嶺鎮前身為仙遊縣連江里(今楓亭鎮)西南部分和惠安縣光德里、民蘇里部分融合而成。仙遊縣連江里,轄今楓亭鎮東部、界山鎮、東海鎮西部(東沙、東海二村)以及塗嶺鎮北部(秀溪、岑兜、黃田、寨後、樟腳、白潼等村)在內,她東連莆田縣永嘉鄉靈川里(今城廂區靈川鎮),西靠仙遊縣唐安鄉慈孝里(今楓亭鎮西部、園莊鎮),南接惠安縣城山鄉光德里(今泉港區南埔鎮)、待賢里(今泉港區塗嶺鎮),北承仙遊縣唐安鄉香甜里(今郊尾鎮)。
據舊版《莆田縣誌》、《連江里志》、《楓亭志》記載,自唐聖歷二年(699年)起至清代道光年間,今泉港區界山鎮(南莊、港西、東丘、倉厝、交界塘、柯寨等村)、塗嶺鎮東北部(秀溪、岑兜、黃田、寨後、樟腳、白潼6村)一直隸屬於仙遊縣唐安鄉連江里(即今楓亭鎮),由於地理位置鄰近惠北,講的是以莆仙二縣話為主、受惠安縣話影響的楓亭話(頂路話),流行的是以莆仙二縣習俗為主、受惠安縣習俗影響的楓亭習俗,有莆仙戲也有梨園戲——這些村落的婚喪節慶的諸多繁文縟節,還保留著濃厚的莆仙色彩。這其中的歷史緣由,鮮為人知。明嘉靖三十一年至嘉靖三十九年(1552—1560年)的某一年,曾任湖廣按察副使的惠安縣城關籍的李愷, 以今界山鎮各村落(南莊、港西、東丘、倉厝、交界塘、柯寨等村)連同在楓亭境內的岑兜、秀溪、黃田、寨後、樟腳、白潼等幾個村(今劃給塗嶺鎮)與惠北地緣鄰近便於管轄以及習俗相近(與惠北“下路人”工耕匠作或商貿嫁娶,均來往頻繁,關係十分密切)為由,通過浙江、福建軍務總督王忬,提議把這些村從仙遊縣連江里劃給惠安縣待賢里(南埔鎮),從興化府劃回泉州府(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宋太宗曾批准劃泉州府莆田、仙遊二縣設立興化軍)。 得王忬等首肯幫忙後,李愷出面籌得一筆資金,把這些村從仙遊縣買下,從此這些村落計18.5平方公里約有一萬多畝山林、土地及其幾萬多人,便劃入惠安縣版圖,直到清代道光年間才正式劃給惠安縣管轄,並把原先位於白水坑的西面惠仙兩縣界碑北移幾公里到界山村北部交界塘,位於鳩林村安平橋的東面界碑北移到了楓慈谿畔的南莊海地界,後來界山自然村建制擴大為界山鎮。當時上述村落在行政上雖劃歸惠安縣管轄,但這些村稅糧在解放前仍然由楓亭負責,且楓亭稅收上繳仙遊縣和興化府,不分配給惠安縣,直到建國。後來,今界山鎮範圍一帶劃入惠安縣南埔鎮,直到1999年從南埔鎮分出獨立設定界山鎮,2000年4月歸屬泉州市泉港區。
明弘治《八閩通志》記載:仙遊縣境在府(興化府)西北七十里。東抵莆田縣界,西抵永春縣界,寬八十五里;南抵惠安縣界,北抵永福(永泰)縣,長一百五十里。
清官修《乾隆 興化府仙遊縣誌》卷二 疆域:“仙遊縣在(福建)布政司西南三百二十里,東西寬九十里,南北長二百五十里。東抵俞潭鋪四十里莆田界, 西抵白隔嶺六十里永春州界, 南抵白水坑七十五里惠安縣界, 北抵小沽山一百五十里永福縣界。 東南抵長嶺五十里莆田縣界, 西南抵白塔嶺北三十五里南安縣界,東北抵後門一百里莆田縣界,西北抵磨頭寨一百里德化縣界。”
宋理宗年間,莆田洋埕一林氏任廣東廣州增城縣尉,晚年退居於惠安縣東北部太白峰東南麓前端的海灘地, 因他思念故鄉莆田,此地地處莆田縣南邊,故諧音稱此地為南蒲,後諧音逐漸改為南莆、南浦、南埔。明萬曆年間李愷買地後,今界山鎮一帶劃入惠安縣南埔鎮範圍, 直至1999年從南埔鎮分出獨立設定界山鎮。今界山鎮、塗嶺鎮等鎮,特別是鄰近楓亭的鎮的語言則仍然保留是莆仙腔還沒有被惠安話完全同化——人稱“頂路話”(楓亭話), 由於兩種方言片區的交叉和同化程度不同, 附近其它的鎮(後龍、峰尾、南埔)則融合泉州方言惠安話與興化方言莆仙二縣話,而形成獨特的“頭北話”或稱“下路話”,部分莆仙話被泉州話同化而有惠安話的辭彙,泉港一帶由於惠安話與莆仙二縣話的融和同化程度不同而形成一些與惠安話有些不同的方言。 由於泉港一帶和莆仙二縣山海相接,交流頻繁,不像泉州或漳州的其它地方不與莆仙相接或離莆仙很遠,部分莆仙話得以保留還沒有被惠安話完全同化或部分被惠安話同化而有惠安話的辭彙。2000年泉港區成立,從惠安劃入泉港。
莆仙戲是福建地域文化的積澱與結晶之一,素以“宋元南戲活化石”和“南戲遺響”著稱。劇目古老,現有傳統的保留劇目5000多個,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古老劇目。音樂曲牌豐富,現有曲牌一千多個,音樂歌舞“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音樂唱腔,風格獨特;表演藝術具有古樸典雅、絢麗多彩的特色,表演基本功科目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個性鮮明。表演程式揉合雜劇和民間木偶戲 ,行當腳色承襲南戲規制,其生、旦、淨、末、醜、貼、外等七個行當,尤其“靚妝”一角,其源極古。 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老舍先生1962年曾讚譽:“可愛莆仙戲,風流世代傳。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莆仙戲自唐代形成至今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因泉港許多村民的先祖,於明清之前就自莆田縣、仙遊縣一帶遷徙而來,披荊斬棘,繁衍成村,莆仙戲也由此引入,並生根發展。 建國初期後龍鎮的塗坑村、界山鎮的潘南鹽場、山腰鎮錦聯村、錦山村、錦塔村等曾保留辦有莆仙戲劇團。其中潘南莆仙戲劇團曾排演新編歷史劇《慧眼考官》參加福建省首屆農村職業劇團創作會演。莆仙戲仍是界山、南埔、後龍等鎮民間歡慶的重要節目,每逢重大民俗節日,甚至老人慶壽,孩子考上大學,都請來莆仙戲劇團。最為隆重是演“文武台”,即請來兩個莆仙戲班,在村里各搭一處戲台同時演出,莆仙戲的引入,也帶來了與北管音樂不同特色的的莆仙音樂,豐富了生活。轄區旁邊有往莆田市 、仙遊縣和惠安縣等的324國道、 瀋海高速, 南埔鎮則過界山鎮界山村等村沿著324國道往北幾百米路段, 再往兩百米(楓亭鎮段) 到了楓亭東路與楓江街交匯路口右拐,再走楓亭東路東段(輝煌馬厝村路)走一百米直達仙遊火車站 或者上高速往北仙遊(楓亭鎮)出口出來就是仙港大道, 沿著仙港大道往南走一百米就是仙遊火車站。。
南埔鎮宋代時隸城山鄉,元時屬忠恕鄉,光德里、待賢里的九都、十都、十一都,清時屬東林、竹溪、仙塘、良興、添奇等鋪及十九都梅峰鋪一部分。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塗嶺區。民國三十六年改設天馬鄉,轄10個保。另劃東部4個保與後龍鄉北部3個保,成立梅東鄉。
1949年9月,天馬鄉分屬塗嶺、壩頭兩區管轄,西部11個鄉歸塗嶺區,東部4個鄉歸壩頭區。1951年6月,南埔成立第九區公所,轄18個鄉。1952年9月,析立施厝、仙境、槐山等3個鄉,把土山、三川2個鄉劃歸十二區。1955年10月,撤銷南埔區公所(即原第九區),劃出10個鄉歸塗嶺區,3個鄉歸山腰區,2個鄉歸郭厝區。1956年並區並鄉時(全縣並為7個區、66個鄉、8個鎮),成立南埔區,轄14個鄉。包括南埔、後龍地區全部。1958年撤區並鄉,設南埔鄉,轄9個聯社、20個分社、335個生產隊;玉湖鄉轄4個聯社、15個分社、262個生產隊。爾後,兩個鄉合併為南埔鄉,下轄12個分社、158個生產隊。9月,人民公社化,隸屬超先人民公社,設南埔管理區,轄20個生產大隊。
1961年置南埔公社,1984年10月改鄉,1997年,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11.6萬,轄南埔、嶺頭、塘頭、天湖、下朱、柳厝、天竺、鳳翔、仙境、玉山、界山、鳩林、鵝頭、河陽、東張、玉湖、獅東、槐山、東涼、大前、西楓、柳厝、施厝、侖頭、外厝、柯厝、先鋒、沙格、肖厝、惠嶼30個村委會。1999年從南埔鎮分出設立界山鎮。
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南埔人民公社,轄27個生產大隊(其中25個農業大隊、1個漁業大隊、1個運輸大隊)、420個生產隊(其中403個農業生產隊、8個漁業隊、5個運輸隊、3個林業隊、1個畜牧隊)。1962年析出鵝頭、東張、玉山、梨山、浮洋、山溝、界路、塘頭、打厝、西楓、侖頭、邱厝、仙境、柳厝,為35個生產大隊。1966年春“四清”後期,撤併鵝頭、東張、梨山、浮洋、山溝、界路、打厝、西楓、玉山,轄26個生產大隊。1980年又析立鵝頭、玉山、西楓、東張等大隊,生產大隊增至30個。
1984年10月,1985年1月,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建立30個村委員會,下轄426個村民小組。同年4月11日,省政府批准設立肖厝鎮;同時撤銷南埔、後龍、山腰3個鄉的建制歸肖厝鎮,但未即施行。1989年12月,計轄30個行政村、109個自然村。有21747戶、101596人。1992年改肖厝鎮南埔街道,1996年改南埔鎮。
鴆林行政村轄南莊、港西等2個自然村。
介山行政村轄蚵寨、交界、南山、石鼻、東邱、清厝等6個自然村。
河陽行政村轄潘厝1個自然村。
鵝頭行政村轄鵝頭、窯鄭、牙口等3個自然村。
玉山行政村轄羊角山、鐵打墘等2個自然村。
玉湖行政村轄東陳、新東陳等2個自然村。
陳張行政村轄東張、青楓林等2個自然村。
獅東行政村轄東吳、蔣厝等2個自然村。
大前行政村轄前潘、長潭仔、大路等3個自然村。
東涼行政村轄厝場、樓仔下、下涼尾、東潘、後帝、新宅等6個自然村。
下朱行政村轄下朱、下朱尾等2個自然村。
嶺頭行政村轄嶺頭、浮洋、海頭、南邊、橋仔頭、下涼、大門頭、洋面、前爐格、下窯等10個自然村。
槐山行政村轄槐窯、上莊、格頭等3個自然村。
南埔行政村轄南埔、介路、山仔路、田厝、虎空口、頂溪、山溝、草溪、前沁等9個自然村。
天湖行政村轄白井、打厝、半尾、後張尾、清厝等5個自然村。
塘頭行政村轄塘頭、石牛、寮仔、埔尾、驚尾等5個自然村。
柳厝行政村轄柳厝、壩頭仔、楓林坑等3個自然村。
天竺行政村轄林柄、後鄭、地上、過溪、地頭、倒橋、油園等7個自然村。
鳳翔行政村轄田頭、南埔頭、黃河、馬厝、文坂等5個自然村。
仙境行政村轄山仔、後坑、下樓尾、蔡坑頭、蔡坑尾等5個自然村。
施厝行政村轄施厝、蔡厝等2個自然村。
侖頭行政村轄侖頭、張具等2個自然村。
邱厝行政村轄港口、前邱、後邱等3個自然村。
柯厝行政村轄柯厝、北輞等2個自然村。
先鋒行政村轄劉厝、前亭、丁龍、西龍、後坑仔、後坑店仔、楓厝、林頭、港墘、前厝、前畝山等11個自然村。
沙格行政村轄沙格、許店等2個自然村。
肖厝行政村轄肖厝1個自然村。
惠嶼行政村轄惠嶼1個自然村。

基礎設施

南埔有新舊街道2條。舊街由首尾相接的柳厝街和南埔街兩段組成。南埔街原有舊街和中街兩部分,70年代後沿通仙遊楓亭的公路東側發展新街和中山街; 柳厝街原為50年代後柳厝居民陸續遷來建居,開設店面而成的街市。1958年,塗肖公路開通過境,在南側形成與舊街、中街平行的新公路街,街道長約500米,原為泥土碎石路面,80年代末改鋪瀝青路面。
南埔有通往山腰、鳩林、塗嶺及肖厝的公路,陸上交通便利,南埔—肖厝二級公路正在開工。
供水靠水井。用電原靠山腰變電站供應,1988年9月由泉州井山變電站架設110千伏線路直達仙境輸變電站,線路長46公里,裝機容量560千瓦。1989年7~10月以30千伏向煉油廠生產區、生活區、碼頭供電。

經濟發展

東部沙格村有全國天然深水良港,萬噸雜貨碼頭,年處理原油250萬噸的省重點建設項目福建煉油廠即建在該鄉東部的練馬埔。
交通四通八達,漳泉肖鐵路直通碼頭( 肖厝火車站)、通港路、沿海大通道、一體化周邊道路貫穿全境,等級鄉村道路50多公里;電力資源充沛,有22萬伏塘頭變電站、11萬伏仙境變電站,及已投產發電的南埔火電廠;自來水資源豐富,轄區內有湄豐水廠、第三水廠,年供水量達5萬多噸。深水岸線達11公里,港口被列為國家一級類口岸,現有5萬噸多功能碼頭、萬噸雜貨碼頭、對台貿易碼頭各1座,及建設中的福訊石化碼頭、海洋化工碼頭、東港碼頭、三梅碼頭,碼頭泊位群初具規模。
2007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8億元,完成年任務的108.4%,比去年同期增長35.5%。農業產值1.9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0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01.1%。新批外資項目2個,契約資金2500萬美元。外資實際到位900萬美元。全年新投產近10個項目,在建項目20多個。地方級工商稅收入庫5000萬元,完成年任務的116.8%,比去年同期增長41.9%。轄區內擁有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世界500強ADM公司投建的福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國電南埔電廠等一批大中型企業,洋嶼片區開發建設如火如荼,石化、港口、物流等支柱產業不斷壯大。海上養殖、石材加工、鞋服等傳統產業保持優勢。

旅遊資源

泉州唯一孤島行政村——惠嶼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臨近莆田市忠門鎮,天然旅遊資源豐富,2006年被評為泉州市“十佳魅力鄉村”,還有沙格靈慈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湖岩、玉笏朝天等區級文化風景點10多處。民俗風情豐富,其中,每年一度的端午節賽龍舟活動從明朝沿襲至今已500多年歷史。

城鄉建設

南埔集鎮原位於湄洲灣南埔灣畔,1958年公路通車後,集鎮向南擴展;至80年代末,進行圍墾造田,即南埔圍墾。集鎮面積近40萬平方米。
房屋建築多分布在公路街北側和通往楓亭的南楓路兩側。公共建築則多在公路街北側路旁。民宅低矮簡陋,多數為平屋,偶有2層樓房。70~80年代以來,新建房逐年增多。
主要公共建築有:
鄉政府辦公樓 有3座,呈“同”字形,總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為1972年後陸續建造的,石構為主。
衛生院樓房 占地6700平方米。有3座:門診樓1座,2層石構,70年代建,建築面積近600平方米;住院病房2座,分別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所建,建築面積約850平方米。至1989年,累年建築面積4360平方米。
國藥門市部辦公樓 1976年建,2層石混結構,建築面積約540平方米。
南埔機械廠樓房 分南北區,占地3400多平方米。南區辦公樓,石構,1979年只建平屋,1984年增建為2層,總建築面積約340平方米;北區門市樓,1958年為平屋,1985年加層,建築面積170平方米。至1989年,累年建築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
糧站辦公樓 70年代建1座,2層石構,建築面積460多平方米。
供銷門市部辦公樓 80年代建1座,2層石構,底層門市部一列24間,上下兩層總建築面積約650平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