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同蒲黃河鐵路橋

南同蒲黃河鐵路橋

山西芮城至陝西潼關黃河鐵路橋為南同蒲鐵路幹線跨越黃河的一座大型橋樑,南接華山站與隴海線相連。大橋位於黃河潼關水文站上游1240m處,左岸為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右岸為陝西省潼關縣港口。橋樑全長1180.9m,寬12m。同蒲鐵路,北起大同,經太原向南至風陵渡口,全長865km。其中,太原至蒲州段長513km,稱為南同蒲線;太原至大同段長352km,稱為北同蒲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同蒲黃河鐵路橋
  • 橋樑長度:1180.9m
  • 橋樑類型:跨越黃河的一座大型橋樑
  • 地理位置:山西芮城至陝西潼關
  • 所屬國家:中國
管理維護,橋樑建築,重要意義,相關文化,

管理維護

南同蒲鐵路進行電氣化擴能改造
2015年1月27日,南同蒲鐵路侯馬至華山電氣化擴能改造項目運城段對接會在運城市召開。太原鐵路局副局長王全獻一行就該項目前期工作情況、運城段主要建設方案等有關事宜與運城市進行溝通對接,副市長王健康出席會議。
南同蒲鐵路侯馬至華山段電氣化擴能改造項目是全省重點建設項目,也是運城市確定的重點建設項目。該項目途經運城市聞喜、夏縣、鹽湖、永濟、芮城5個縣(市、區),其建設對緩解運城市鐵路運輸緊張局面、提升鐵路貨運能力、改善貨物運輸通道條件、促進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橋樑建築

該橋由鐵道部大橋局設計,鐵道部第三工程局第三工程處建設,西安鐵路分局管理。總投資1758.74萬元,設計荷載等級為中一22,地震基本烈度Ⅸ度,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設計水位340m。該橋孔跨布置24x48m。橋樑上部結構為鋼桁梁;下部結構為墩台,最大樁基深度為35.6m。該橋所處河段為黃河小北幹流遊蕩型河道最末端,三門峽水庫庫區,河槽寬800m,最大擺動範圍比較穩定,沖刷深度為13m,灘地沖刷深度2.5m。

重要意義

有著70多年路齡的同蒲鐵路,與各鐵路乾支線縱橫連線,將進一步加強晉煤外運能力,為山西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對促進華北和西北經濟發展及晉煤外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關文化

蒲州,古稱蒲坂,即今永濟縣。這裡的蒲津渡為可東岸的一個古老渡口,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間的交通要衝。從春秋時期修成第一座千古名橋——蒲津浮橋之後,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此地一直是全國政治中心——長安聯結河東地區的重要樞紐。
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王朝為了加強對河東及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詔令改木樁為鐵牛,變笮素為鐵鏈,傾其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近年在永濟出土的規模宏大的唐代鐵牛,就是一個有力的歷史見證。同蒲鐵路興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由南京國民政府利用官僚資本投資、山西地方政府組織晉綏兵工修建的一條窄軌鐵路。據說,由於當時擔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的閻錫山不願讓南京國民政府藉機控制山西,因此堅持把這條鐵路修成了Im寬的窄軌。當時國內局勢兵荒馬亂,直到1937年夏各路段才先後建成通車。至1948年底,同蒲鐵路共有機車1 36台、貨車1 779輛、客車245輛,從而成為貫穿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次大的改造建設,同蒲鐵路已成為山西鐵路運輸網路中的重要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