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向構造帶

南北向構造帶由李四光於1962年提出。構造帶具有一定規模,分布方向大體與地球經線一致。其主體由走向南北的擠壓帶或張裂帶構成。並有扭斷裂與它斜交,橫斷裂和它直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北向構造帶
  • 提出人:李四光
  • 提出時間:1962年
  • 主體走勢:由走向南北
一般是東西向擠壓作用和引張作用形成的。壓性經向構造體系有南美和北美大陸西緣的安第斯山脈和科迪勒拉山脈、歐亞大陸交界山烏拉爾山脈等;張性經向構造體系有非洲東部大裂谷、大洋中的東太平洋海嶺、大西洋海嶺、東印度洋海嶺等。中國的經向構造體系,在東部地區較為發育,規模一般較小,並以擠壓性為主。經向構造體系其形成時期各處不同。中國中部的經向構造帶,如賀蘭帶和川滇帶等,形成時期較早,向東有變新的趨勢。經向構造帶有大致等距分布的特徵。它常與其他構造體系複合或部分複合,因而互相受到干擾和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