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區總體方案

南京江北新區總體方案

加快新區建設,有利於推動南京及蘇南地區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培育區域發展新增長極;有利於統籌城市空間和產業發展,促進產城融合,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於發揮長三角地區輻射帶動作用,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實現與長江中上游地區協同發展,並與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有機銜接;有利於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為東部沿海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示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江北新區總體方案
  • 作用:促進經濟發展
  • 地點:江蘇省南京市長江以北
簡介,發展基礎,戰略定位,總體布局,重點任務,保障措施,

簡介

2015年7月20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南京江北新區總體方案的通知》,《通知》表明,《南京江北新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已經國務院原則同意。依據總體方案要求,南京江北新區將緊扣四大戰略定位——自主創新先導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台,謀劃未來的建設和發展。

發展基礎

新區位於江蘇南京市長江以北,包括南京市浦口區、六合區和棲霞區八卦洲街道,覆蓋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南京化學工業園等園區和南京港西壩、七壩2個港區,規劃面積788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130萬,地區生產總值1435億元,地方一般性預算收入163億元。>>>江北新區未來有11條過江通道 核心區在浦口中心區。
(一)區位條件優越。
新區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字形交匯處,東承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域,西聯皖江城市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是長三角輻射帶動長江中上游地區發展的重要節點。
長江黃金水道和京滬鐵路大動脈在此交匯,連南接北、通江達海,集水路、鐵路、公路、管道等於一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功能完善。
(二)創新資源豐富。
南京是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擁有高等院校53所、省級以上科研機構600多個、在校大學生70多萬、兩院院士279位、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185名、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5件,每萬人中大學生數量超過980人。新區現有各類科技創新平台和工程技術中心50多個,集聚國內外知名的高科技企業及研發機構數百家,為創新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科教資源基礎。
(三)產業基礎雄厚。
新區擁有國家級、省級園區5個,2014年工業總產值超過3800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衛星套用、軌道交通等高端裝備製造業近三年產值年均增幅超過20%;化工、鋼鐵等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航運物流、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近三年產值年均增幅達到20%以上。
(四)基礎設施完善。
南京市港航資源優良、集疏運條件較好,隨著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開通,5萬噸海輪可直達,江海轉運樞紐作用日益凸顯。多條橋樑、軌道、隧道連線長江南北,高速公路、鐵路、城際鐵路等快速路網與周邊區域互聯互通。信息、能源、水利等重大網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對新區發展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
(五)承載能力較強。
新區擁有94公里的長江岸線、16公里的濱江風光帶和老山國家森林公園,湖泊濕地資源豐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建設,城市形象和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浦口、六合區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新區3人均可利用水資源超過800立方米,近三年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天數比例達到60%以上,國家級、省級園區面積達140平方公里,具有較強的產業、人口承載能力。
加快新區建設,有利於推動南京及蘇南地區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培育區域發展新增長極;有利於統籌城市空間和產業發展,促進產城融合,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於發揮長三角地區輻射帶動作用,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實現與長江中上游地區協同發展,並與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有機銜接;有利於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為東部沿海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示範作用。

戰略定位

1.自主創新先導區。充分發揮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引領帶動作用,大力推進新區創新集成、產業集群、空間集聚,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強化科技與經濟對接、創新成果與產業對接、創新項目與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與其利益收入對接,充分釋放科技人員的潛力與活力,形成有利於出創新成果、有利於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提高創新型新區建設水平。
2.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最佳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江北新區落戶並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創新城鎮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探索行政管理創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完善提升新城-新市鎮-新社區(美麗鄉村)新型城鎮體系,建設綠色、智慧、人文新區。
3.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積極推進產業空間布局調整,以新產業、新業態為導向,以高端技術、高端產品、高端產業為引領,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穩步推進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完善產業鏈條和協作配套體系,建設長江三角洲地區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聚區。
4.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台。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重大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加強南京港與長江沿線港口聯動,加快長江區域航運物流中心建設,打造江海聯動、鐵水聯運、對接國內外的綜合性開放平台,促進長三角城市群與長江中游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等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協同合作。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新區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明顯高於南京市平均水平,為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創新驅動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力爭全社會研發(R&D)投入占GDP比重達到4%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城鎮化率達到80%以上,初步建成長江經濟帶上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新區。

總體布局

按照“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區域統籌、產城融合”的總體思路,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促進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等協調發展,形成“一帶六區三走廊”區域布局。
(一)建設沿江城鎮發展帶。
依託沿江岸線,加強整體城市設計,科學展開新區城市發展框架,構建沿江城鎮發展帶。以浦口、高新大廠、雄州三大組團為中心,著力提升商貿、樞紐、文化等城市功能,有序推進大廠地區舊城改造,適時啟動重工業搬遷改造,加強浦口火車站、六合文廟、瓜埠古鎮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建設面向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帶的現代商貿核心區。
(二)加強產業空間集聚。
依託南京高新區,以軟體產業片區、生物醫藥谷、先進制造業基地等為載體,發展軟體與信息服務、生物醫藥、衛星導航產業、先進制造業四大主導產業。
依託南京化工園區,重點拓展精細化工產業鏈,推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材料產業。
依託浦口、六合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軌道交通、汽車機車、電力電氣、智慧型裝備等高端製造產業。
依託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區,大力發展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移動網際網路、文化創意等產業,推進寧台合作。
依託浦口老城區,大力發展健康醫療、康復養老及相關配套服務等多種功能複合的服務業集群。
(三)加強生態空間保護。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結合農村土地整理加強農田林網保護和建設,形成田園式的農業生態開敞空間。嚴格保護老山—亭子山—長江、滁河—大廠隔離綠地—八卦洲、方山—靈岩山—八卦洲三條生態廊道,保護老山、平山等生態綠地和金牛湖、大泉湖、滁河濕地等生態水體,加強生態綠地、水體和城市清潔空氣廊道建設。加強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保持基本水系格局,重點保護滁河、馬汊河等通江水系,保障興隆洲—烏魚洲、綠水灣等沿江濕地生態,確保城鎮周邊蓄滯洪空間充足。

重點任務

(一)推動自主創新。
1.強化自主創新示範引領。積極發揮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高新區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快發展軟體與信息服務、衛星導航產業、生物醫藥及現代服務業等主導產業,打造帶動區域發展的自主創新重要引擎。依託浦口區大學集聚區、科研院所、工程中心和紫金科技創業特別社區,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引進力度,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積體電路、基因測序、北斗導航、軌道交通等創新平台,培育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強化創新要素支撐。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支撐能力,建設一批具有自主創新特色的科研中心、創新平台、公共創新中心。大力集聚創新要素,探索創新要素有效利用新模式,加快構建政產學研金介融合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科技金融創新,引導多元資本投入,大力發展創業投資,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3.完善創新體制機制。以高新區、海峽兩岸科工園、化工園等園區和浦口區大學集聚區為重點,開展人才管理改革試驗,打造創新型人才集聚高地。以高新區軟體園、浦口區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園等為載體,創新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和專業團隊參與園區和各類公共平台建設、運營管理,更好地發揮各類資本、人才協同促進科技創新作用。借鑑中關村(10.67, -0.01, -0.09%)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先行先試政策,健全創新成果產業化機制、企業協同創新機制,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推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權改革試點,建立高新技術產品“首購首用”風險補償機制,加快形成集研發、集成套用、成果產業化、產品商業化於一體的創新產業鏈。
4.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發揮南京科教資源稟賦優勢,大力推進眾創空間、創客聯盟、創業學院、科技金融相結合的區域創業、創新體系建設。探索組建跨區域創客聯盟,全面對接長江中下游範圍內眾創資源,為創客群體、組織及個人提供完善的資源整合平台。實現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之間的相互結合,構建開放、共享、高效的一站式眾創集聚地,為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台。
(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順應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趨勢,加強對產業布局的統籌規劃和科學引導,以南京生物醫藥谷、南京軟體園、南京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等為主要載體,聚焦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色優勢領域,促進新興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推動產業聯盟建設,努力占領產業制高點,不斷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2.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推進智慧型製造、綠色製造,推動製造業向中高端發展。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穩步實施大廠老工業片區布局調整,開展化工行業綠色改造升級行動,推進南京化工園建設世界級綠色循環化工產業基地。按照國家規定,引導現有石化產品等商品交易市場規範運行,形成有影響力的商品現貨交易中心和定價中心,不斷提升江北新區產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和競爭力、影響力。
3.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南京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全力促進新區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重點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現代物流、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新型服務業。在統籌考慮科研布局和科技資源的基礎上,以新區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為載體,鼓勵相關高校、技術研究院、研發與設計中心、實驗中心、檢驗檢測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在新區設立各類高技術服務業平台。大力推動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小微金融等特色金融發展。
4.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經營機制創新、經營業態創新,加快提高農業物質裝備和技術水平,推動農業與科技、旅遊、生態、養生相融合,大力推進集科普展示、生態種植、休閒觀光、秸稈利用、農副產品深加工於一體的江北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建設。統一規劃農產品(16.40, -0.40, -2.38%)交易市場和物流配送中心布局,提升農產品交易和儲運水平。
(三)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1.建設現代化新城區。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重視新區城市設計,加強浦口、高新大廠、雄州組團規劃建設,推進老城區功能重組,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統籌地上地下基礎設施布局,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不斷改善區域環境質量,保持生態功能穩定,逐步形成功能明確、錯位發展、特色彰顯、宜居宜業宜商的新城區。
2.推進產城融合。統籌生產區、辦公區、生活區、商業區等功能區規劃建設,促進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人口與產業協同集聚。加快建設橋林、龍袍新城,加強市政、環保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最佳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打造綜合性產業新城。大力發展一批以特色鎮為代表的新市鎮,合理配置產業形態,形成一批生態宜居新市鎮、農業特色產業重點鎮、風景文化旅遊名鎮、都市休閒度假中心鎮。
3.提升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以“學有優教、病有良醫、勞有多得、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出有暢行”為目標,切實加大對教育、文化、醫療、就業、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服務的投入力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幫助農民增加經營性、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確保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公平正義得到保障,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更有尊嚴、更加幸福。
(四)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
1.推進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發揮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通江達海的通航能力,最佳化港口功能布局,促進龍潭、西壩、七壩等港區合理分工與轉型升級。加強南京港與長江沿線港口合作,建設國際性、多功能、綜合型江海轉運樞紐,打造長江航運物流重要節點,著力推進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港口與沿江物流園區通道建設,為區域發展提供經濟、快速的貨運與物流服務。
2.健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建設南京鐵路北站,加強西壩綜合港區建設,提升臨港鐵路場站和港站後方通道能力,形成公、鐵、水聯運的港口物流樞紐。以軌道交通為主導,注重多種交通方式的統籌協調,加快構建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大力推進多式聯運,提高貨櫃和大宗貨物聯運比重,推動過江通道、城際鐵路、區域快速幹線路網建設,抓緊開工建設長江五橋,積極做好上元門等過江通道前期工作,推進寧合(南京—合肥)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設,強化江北新區與南京主城區、新區與周邊省市之間的快速高效連線。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構建“軌道交通為骨架、地面公交為網路、出租汽車為補充、慢行公交為延伸”的城市客運網路。
3.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防洪除澇標準,城區防洪標準100年一遇,新城防洪標準50年一遇。完善流域、區域防洪體系,提升長江乾堤、滁河幹流及重要支流防洪能力,推進蒿子圩蓄滯洪區建設。實施七里河環境綜合整治等中小河流治理及水系連通、農田水利重點片區建設,積極開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農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以及農村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水環境。加強供水設施建設,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4.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水平。以建設智慧新區為目標,統籌推進新區重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光纖寬頻網建設,搭建萬兆骨幹傳輸網,加快重要公共區域無線區域網路覆蓋。加快空間地理信息、物聯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服務等領域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形成便捷惠民的信息服務體系、精細高效的城市管理體系、智慧融合的產業發展體系。
(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1.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加大對自然資源環境、城鄉人居環境保護的力度,以長江沿岸濕地、老山國家森林公園、金牛湖等為重點,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區監管和考核。加大南京江豚自然保護區保護力度,確保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重要生態系統以及主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為市民提供更加綠色宜居的生態空間。
2.加強環境污染防治。加強環境風險防範,積極開展大氣環境治理,提高產業準入標準,堅決淘汰落後產能,提高工業廢氣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整治城市揚塵與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秸稈焚燒污染。加強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強化工業污染場地治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深入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沿江化工等排污行業環境隱患排查和集中治理,嚴格入河污染物總量控制,加強入河排污口整治和管理,加快建設生活污水處理廠,實現城鎮污水處理率達100%。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管理制度,保持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
3.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嚴格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國家節約集約用地標準,科學進行項目選址和開發建設,嚴格控制新增用地,儘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避讓基本農田。涉及占用耕地的應補充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確保新區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加大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力度,推進土地利用方式創新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加強商業和民用節能產品推廣套用,大力推廣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優質清潔能源,提高城市綠色低碳消費水平。加快建設環保產業園,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產業,推進石化、醫藥、建材等行業的“三廢”循環利用,確保生活垃圾實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促進再生資源規模化利用。大力推進節水減排工作,促進水循環利用。
4.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加快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和排污權交易管理系統,試點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全面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編制新區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企業名錄,建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制化、市場化、社會化機制。大力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制定大環保執法事項目錄,形成全覆蓋的環保執法體系。探索建立綠色績效考核體系,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考核指標權重。建立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和環境污染事故追究制。
(六)擴大對外開放合作。
1.打造對外開放合作新高地。充分借鑑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的成功經驗,逐步實現江北新區與上海自貿區產業聯動。加大新區投融資、貿易服務、外商投資等體制改革創新。以推進投資與服務貿易便利化為重點,最佳化新區投資環境,增強服務功能,增創競爭新優勢,提升國際資源配置能力。支持新區企業跨國布局和發展,提升區域開放合作水平。
2.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圍繞快速交通網路構建、資源環境保障、產業分工合作、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等關鍵領域,實現與上海浦東新區、上海自貿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等聯動發展,加快與長三角其它地區在基礎設施、環境保護、民生保障等領域的一體化建設;加強與皖江城市帶等區域合作,建立與周邊區域招商引資合作及利益分享機制,不斷提高跨區域合作的層次和水平,促進與滁州等安徽中北部地區協同發展;加強與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強輻射帶動作用。

保障措施

(一)創新行政管理體制。
1.提升行政效能。探索行政區與功能區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江蘇省和南京市可根據需要賦予新區市級和部分省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支持新區在改革創新中先行先試。著力整合區域內各類行政資源,進一步理順內部行政管理體制,適時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努力破解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形成協同管理、精簡高效、權責一致的管理模式,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
2.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推行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和政府行政權力清單,明確政府權力邊界;規範市場秩序,推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清單之外領域,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充分釋放市場活力;按照國家統一的制度框架要求,研究制定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實施細則,出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清單等目錄,推進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市場化、社會化改革。
3.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加,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構建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和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推進基本信用體系建設,努力建設誠信新區。
(二)創新資源要素體制機制。
1.創新土地管理制度。實行適應產業轉型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差別化供地政策,完善差別化的地價控制標準。健全國有土地使用權供應體系,探索租賃、作價入股等土地有償使用方式。加快建立和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探索各類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辦法。江蘇省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新區合理用地需求,對新區建設用地計畫實行單列,新區範圍內的耕地占補平衡可在全省範圍內統籌解決。
2.推進金融創新。探索建立江蘇省金融辦、銀監局、證監局、保監局和人民銀行[微博]南京分行參與的新區金融創新發展協調機制,支持新區金融產業創新發展。積極運用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等新型融資方式,支持新區開發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各類金融機構在新區設立分支機構,探索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中小金融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入駐新區,依法依規開展人民幣業務。
3.完善公共財稅機制。逐步建立以民生為重點的公共財政體制,對新區的公益性社會事業項目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江蘇省、南京市要在專項資金中予以優先扶持。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機制,積極探索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參與PPP項目的有效方式。新區內凡被國家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按規定享受有關稅收優惠。
4.健全人才支撐體系。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推動高校與國際知名高校合作辦學,加強優勢、特色學科和專業建設,著力培養既懂科技又懂市場的複合型創業創新人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引進一批國內外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完善人才支撐服務體系,鼓勵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大學生群體創新創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