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參(中藥)

南丹參(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丹參,中藥名。為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南丹參Salvia bowleyana Dunn的根。植物南丹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及廣西等地。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功效。主治胸痹絞痛,心煩,心悸,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崩漏,肚脾腫大,關節痛,疝氣痛,瘡腫。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南丹參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唇形科
  • :鼠尾草屬
  • :南丹參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 貯藏:置乾燥處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別名

土丹參《福建藥物志》,丹參《中藥志》,赤參、紫丹參(江西、福建、湖南),八蓮麻(江西),七里麻、七里蕉、紫根、木羊乳(福建),紅根、奔馬草(湖南),鼠尾草(廣東)。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微寒。

歸經

入心、肝經。

功效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主治

胸痹絞痛,心煩,心悸,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崩漏,肚脾腫大,關節痛,疝氣痛,瘡腫。

相關配伍

治痛經,南丹參15g,烏豆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炮製

一、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曬乾。

二、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約1m。莖粗壯,呈鈍四棱形,具溝槽,被下向長柔毛。根肥厚,外表紅色。葉為羽狀複葉,對生;葉柄長4-6cm,被長柔毛;葉片長10-20cm,有小葉(5)7片,頂生小葉卵圓狀披針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側脈5-6對。輪傘花序8至多花,組成14-30cm,頂生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花萼筒狀,二唇形,上唇寬三角形,下唇較小,三角形,淺裂或2齒;花冠淡紫色、紫色至藍紫色,冠筒長約10mm,伸出花萼,冠檐二唇形,上唇略呈鐮刀狀,下唇稍呈長方形,3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花柱伸出,先端呈不相等2淺裂。小堅果橢圓形。花期3-7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林間、路旁及水邊。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及廣西等地。

鑑別

藥材性狀:根莖粗短,上端殘留有莖基。根數條,圓柱形,微捲曲,長5-20cm,直徑2-8mm;表面灰棕色或灰紅色。質堅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樣。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

1、抗凝血作用。
2、抗心肌缺血作用。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活血祛瘀,調經止痛。主治冠心病、頭痛、失眠、關節痛、疝痛、肝炎、子宮出血、痛經、閉經、乳汁稀少、產後惡露不盡、跌打損傷,癰、丹毒、疥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