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村(山東海陽市下轄村)

南丁村(山東海陽市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鄰大荊家村,西接向陽村,北連南溝村。隸屬辛安鎮。 全村轄區約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棚蔬菜、水果等。 2002年,全村有520戶,1470人,有宋、孫、邢、范、包、李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宋姓人口占8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丁村
  • 郵政區碼:265100
  • 地理位置:山東海陽市
  • 人口:1470
  • 東經:121°01′
  • 北緯:36°39′
歷史沿革,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歷史沿革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孫臻由大山所村遷此建村,命村名石硼孫家。時隔30年,宋勉由山西“小雲南”遷居村北部。因村南有丁字形海汊,村子向南像釘子伸向黃海,遂改名為丁里村。孫姓為南丁,宋姓為北丁。1947年合為一個行政村,定名南丁村。後有邢、范、包、李姓分別由團旺村、二十里店村、潮里村、北京遷入。 南丁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1′,北緯36°39′。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8年,全村捐資興學,成立了村國小。1965年,“四清”工作隊爭取煙臺市教育局撥款7000元、木料15立方米、課桌凳50套,建新校舍20間,學生住上標準教室。1976年,在村西南建校舍21間。學生搬進光照充足、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的學校。1985年,又建校舍9間,使學校達到煙臺市級花園式學校標準。有教師7名,學生170人。教學質量迅速提高,每次統考都在全鎮名列前茅。本年成立幼稚園,教師3名,入園兒童60人,設備齊全,被煙臺市評為市級一類幼稚園。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60人。其中有2人出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村中成年人大學程度6人,高中、中專124人,國中309人,國小109人。本村京劇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在四周縣市遠近聞名。1999年,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日報社來村採訪,並做了專題報導。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50公斤左右,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有72戶、78人外出討飯。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0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400公斤,人均口糧250公斤。改革開放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243輛,機車202輛,電話412部,電冰櫃96台,洗衣機24台,彩電382台,人均存款3200元。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民住的是一把泥的草房,每人只有7平方米。1963年,村出一部分糧食扶持村民蓋房,一年時間建房56棟、2400平方米,緩解了住房困難。隨著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全村對街道進行統一規劃整修,相繼又擴建翻新房子。到1985年,共蓋新房193棟、9360平方米。2000年,全村住房610棟、24000平方米,人均占有16平方米。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21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7月,投資2.35萬元,用上電網供電。1984年6月,購置電影機1部。1986年,村民吃上自來水。支部重視教育事業。1992年開始,對升入高中的學生,每人獎50元,大中專生300元,對貧困中小學生給予適當照顧;對五保戶、殘疾人、特困戶,免去其義務工、水電費及各項提留。1994年,安裝上閉路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包從眾在西沽頭村扛活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1月5日,劉廷義發展宋紹占、宋樹芬、徐先元等入黨,同時成立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宋紹占,組織委員徐先元,宣傳委員宋樹芬。成立黨支部後,曾有宋紹占、宋樹芬、宋紹杜、李瑞、宋丕素、孫振義、宋樹生、宋紹敏、宋樹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78名。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煙臺市委、海陽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3月,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革委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先後曾有宋丕渠、宋樹芬、宋丕江、宋紹杜、宋立盛、宋樹昌、孫世齋、宋紹敏、宋樹英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2002年4月,宋樹英當選為村委主任。1998年11月,村委被煙臺市政府評為模範村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