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變原則

協變原則是美國心理學家哈羅德 凱利在1967年提出的一種心理學歸因理論。他指出,人們在對事物進行歸因時,要從刺激客體、主體和情境三個特殊的信息進行考慮,根據這三個信息的變化,凱利總結出外部歸因和內部歸因的規律,因此,這一理論也被三維理論。

歸因,三種信息,結論,

歸因

歸因就是個體根據掌握的信息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推理判斷和解釋的過程。簡言之,歸因就是個體找出自己或他人行為的原因。
歸因分兩大類: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內部歸因是將行為的原因歸結於個體的特徵,如人格、動機、情緒等,外部歸因是將行為原因歸結於外在的條件,如背景、機遇、他人配合等。
歸因是一種心理過程,具有主觀性。同一事件,不同的歸因會影響人們之後的行為結果。比如,學生成績下降,我們既可理解為貪玩,沒有認真學習,也可以理解為周圍環境變化導致。兩種不同的理解,會導致對該學生完全不同的態度及行為。提高歸因的準確性,是心理學家致力於解決的問題。而提高準確性就需要找到歸因的規律,既人們為什麼會這么歸因。

三種信息

(1)特異性信息:也叫區別性信息,指行為主體的反應是否只對應某一特性情境。
特異性高,意味著主體只對某一刺激客體做出該反應。比如,張三隻對包子流口水,對其他食物都不流口水。特異性低,意味著主體不僅對某一刺激客體做出反應,對其他刺激也會做出相同的反應。比如,張三對所有的食物都會流口水。
(2)共同性信息:也叫共同反應,指不同的行為主體對該特性情境反應是否相同。
共同性高,意味著不同的人對某一刺激客體的反應是相同的。比如,剛出爐的鮮肉包,吸引來來往往路人的眼光,除了張三,其他路過的人都流口水。共同性低,意味著別人對該刺激客體的反應不同與主體對該刺激客體的反應不同。比如,剛出爐的鮮肉包只吸引了張三流口水,而別人卻未流口水。
(3)一致性信息:指同一主體在不同的背景下,其反應是否一致。
一致性高,意味著在不同的背景下主體對刺激客體的反應是相同的。比如,不管何時,不管在哪裡,只要看到包子,張三就流口水。一致性低,意味著主體對刺激客體的反應僅限於當時。比如,只是此時此刻,張三才對包子流口水,其他時間對包子都不流口水。

結論

根據以上三種信息的協變,我們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人們的歸因結果。
(1)特異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歸因於刺激客體。比如,張三對其他食物都不流口水,新鮮的包子吸引所有的人,不管何時何地張三總是看到包子就流口水,這差不多意味著流口水是因為這個包子好吃。
(2)特異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歸因於主體。比如,張三對所有的食物都流口水,別人並未對新鮮的包子流口水,張三看到包子就流口水,這差不多意味著流口水是張三個人的原因。
(3)特異性高、共同性低、一致性低,歸因於情境。比如,張三對其他食物都不流口水,別人對新鮮的包子也不流口水,張三隻是此時此刻才對包子流口水,這差不多意味著此時此刻的情況與平時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