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小組成員的協同工作是實現班級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它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組或全班同學共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協作學習
  • 外文名:Collaborative Learning
  • 組織形式:通過小組或團隊
  • 性質:一種策略
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協作小組,成員,輔導教師,協作學習環境,基本模式,競爭,辯論,合作,問題解決,夥伴,設計,角色扮演,內容來源,

基本概念

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個體之間可以採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學生學習中的協作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此外,協作學習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業績、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對待學習內容與學校的樂觀態度、小組個體之間及其與社會成員的交流溝通能力、自尊心與個體間相互尊重關係的處理等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基本要素

協作學習目前已經成為一種學習模式,在傳統的班級授課和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協作學習模式是指採用協作學習組織形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過程,通常由4個基本要素組成,即協作小組、成員、輔導教師和協作學習環境。

協作小組

協作小組是協作學習模式的基本組成部分,小組劃分方式的不同,將直接影響到協作學習的效果。通常情況下,協作小組中的人數不要太多,一般以2~4人為宜。

成員

成員是指學習者,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派到各協作小組中。人員的分派依據許多因素,如學習者的學習成績、知識結構、認知能力、認知風格、認知方式等,一般採用互補的形式有利於提高協作學習的效果。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搭配,可有利於差生的轉化,並促進優生在輔導差生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認知方式不同的學生互相搭配,有利於發揮不同認知類型學生的優勢,從而促進學生認知風格的“相互強化”。協作學習成員不限於學生,也可能是由計算機扮演的學習夥伴。

輔導教師

輔導教師在協作學習模式中並非可有可無,因為有輔導教師存在,協作學習的組織、學習者對學習目標的實現效率、協作學習的效果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證。協作學習對輔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輔導教師具有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由傳統的以“教”為中心轉到以“學”為中心,同時還要實現二者的最優結合。

協作學習環境

協作學習是在一定環境中進行的,主要包括協作學習的組織環境、空間環境、硬體環境和資源環境。組織環境是指協作學習成員的組織結構,包括小組的劃分、小組成員功能的分配等。空間環境是指協作學習的場所,如班級課堂、網際網路環境等。硬體環境指協作學習所使用的硬體條件,如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基於網際網路的協作學習等。資源環境是指協作學習所利用的資源,如虛擬圖書館、網際網路等。

基本模式

協作學習的基本模式主要有7種,分別是競爭、辯論、合作、問題解決、夥伴、設計和角色扮演。

競爭

競爭是指兩個或更多的協作者參與學習過程,並有輔導教師參加。輔導教師根據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對學習任務進行分解,由不同的學習者“單獨”完成,看誰完成的最快最好。輔導教師對學習者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論,其他學習者也可以對其發表意見。各自任務完成後,就意味著總任務的完成。競爭性模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易造成因競爭而導致協作難以進行的結果。因此讓學習者明確各自任務完成對保證總目標實現的意義非常重大, 即學習者是在競爭與協作中完成學習任務的。競爭可在小組內進行,也可以在小組間進行。

辯論

協作者之間圍繞給定主題,首先確定自己的觀點。在一定的時間內藉助虛擬圖書館或網際網路查詢資料,以支持自己的觀點。輔導教師(或中立組)對他們的觀點進行甄別,選出正方與反方,然後雙方圍繞主題展開辯論。辯論的進行可以由對立的雙方各自論述自己的觀點,然後針對異方的觀點進行辯駁。最後由中立者對雙方的觀點進行裁決,觀點論證充分的一方獲勝。也可以不確定正反雙方,而是由不同小組或成員敘述自己的觀點,然後相互之間展開辯論,最終能說服各方的小組或成員獲勝。辯論可在組內進行,也可在組間進行。辯論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合作

多個協作者共同完成某個學習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協作者之間互相配合、相互幫助、相互促進,或者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進行分工協作。不同協作者對任務的理解及 其視點不完全一樣,各種觀點之間可以互相補充,從而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問題解決

該種模式需要首先確定問題。問題的種類多種多樣,其來源也不相同。一般根據學生所學學科與其興趣確定。問題解決過程中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如競爭、合作、辯論等。問題解決過程中,協作者需要藉助虛擬圖書館或網際網路查閱資料,為問題解決提供材料與依據。問題解決的最終成果可以是報告、展示或論文,也可以通過匯報的形式。問題解決是協作學習的一種綜合性學習模式,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各種高級認知活動和問題解決與處理能力具有明顯的作用。

夥伴

夥伴指協作者之間為了完成某項學習任務而結成的夥伴關係。夥伴之間可以對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討論與協商,並從對方那裡獲得問題解決的思路與靈感。學習夥伴之間的關係一般比較融洽,但也可能會為某個問題的解決產生爭論,並在爭論中達成共識,進而促進問題解決。協作學習夥伴可以是學生,但也可以由計算機充當。由計算機充當的學習夥伴需要人工智慧的支持,即根據一定的策略,由計算機模擬的學習夥伴對學習者的學習狀態進行判斷,對學習者提出問題或為問題提供答案。智慧型化程度高的協作學習系統可以具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虛擬學習夥伴,學習者可以自由選擇或由計算機根據學習者的特徵動態確定學習夥伴。

設計

它是基於學習者綜合能力培養和面向過程的協作學習模式。由輔導教師給定設計主題,該主題強調學習者對相關知識的運用能力,如問題解決過程設計、科學實驗設計、基於知識的創新設計等。在設計主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習者充分運用已掌握知識,相互之間進行分工、協作,共同完成設計主題。要求輔導教師及時發現並總結學習者的新思想和新思路,以利於提高全體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角色扮演

該種模式是讓不同學生分別扮演指導者和學習者的角色,由學習者解答問題,指導者對學習者的解答進行判別和分析。如果學習者在解答問題過程中遇到困難,則由指導者幫助學習者解決。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轉換。通過角色扮演,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將會有新的體會。角色扮演的成功將會增加學習者的成就感和責任感,並可以激發學習者掌握知識的興趣與積極性。
協作學習策略與模式已成為跨越各個年級、課程內容和學習層次的主要學習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學生感受到同學之間不再是競爭的對手,而是促進學習的幫助者。協作學習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和豐富多彩。皮亞傑指出,協作學習在兒童認知發展建構中是一種主要的方式。皮亞傑的理論同其它流行的學習理論在強調協作重要性方面是一致的(如Vygotsky l978,Fox & Karen,Thomas & Funaro 1990)。皮亞傑認為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活動應該是平等的,如成人與兒童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開始時兒童或學生的活動可能是受控制的,但當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背景知識後,與成人或教師之間的平等協商、對話、討論將更有利於他們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並加深對認知內容的認識。

內容來源

《協作學習及其協作學習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