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遺址

半山遺址

半山遺址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南山鄉魏家咀村,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遺址。對研究早期人類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1924年首次發現,50年代後甘肅省博物館作調查。半山遺址包括瓦罐嘴附近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邊家溝墓地、王家溝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東墓地。東西長1 000米,南北寬約330米。

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山遺址
  • 外文名:Banshan
  • 地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
  • 首次發現:1924年
  • 分布面積:2500平方米
  • 年代:新石器時代
  • 批准時間:2013年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460-1-460
歷史沿革,文物遺存,遺址意義,遺址保護,

歷史沿革

1924年首次發現,並在邊家溝發掘了一座墓葬。50年代以來甘肅省博物館又作過調查。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或半山期即由此而得名。中國考古學學家夏瀚、裴文中、安志敏等均來此調查。

文物遺存

半山文化分為四個時期,一期的遺址以蘭州三營為代表,除此還有廣河地巴坪早期、景泰張台早期和臨夏張家咀等;二期的遺址以廣河地巴坪中期為代表,主要遺址還有景泰張家台晚期、廣河半山、杜家坪、永靖櫻桃山等;三期遺址是以甘肅蘭州土谷台早期、青崗岔和沙井驛為代表;四期以蘭州土谷台中期為代表。
半山文化在廣河以半山二期為主,其文化呈現出明顯的自身特徵,逐步達到成熟階段。
半山文化的石器有斧、錛、刀、鑿、彈丸等,其中有一種石刀為長方形圓弧刃,雙孔。骨器有匕首,匕首兩側有鑲嵌石刃的凹槽。
半山時期的人類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每個村落有一定的布局,房式主要有方形和圓形、地穴式和平地起造等不同的形式。原始的鋤耕農業是其主要的經濟部門,種植作物主要有粟。但狩獵也是主要的謀生手段之一。
彩陶
絢麗多彩的半山文化彩陶,展現了彩陶藝術新的繁榮期。彩陶以繁茂緻密為特色,豐盛的圖案與飽滿的造型渾然一體,顯得豪華壯麗。它們製作精美,質地優良,紋飾繁複,為馬家窯文化制陶工藝之高峰。典型的器形有壺、瓶、罐、碗、盂、豆、杯、帶嘴鍋等。其中以小口高頸雙耳壺、單耳大口罐、短頸雙腹耳瓮等數量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彩陶紋飾,基本主題少而變化多,紋樣繁複,主要是螺旋形花紋,飾於大形器的腹部,線條均勻,紅黑線相間,往往中間是紅色,兩邊鑲飾黑色的鋸齒紋。鋸齒紋是最突出的特徵,在絕大多數的彩陶上,都用不同形式表現出鋸齒紋飾。另一種類型的花紋是大型方格紋,是由網紋、棋盤紋、方格紋等組成的整組紋飾,有些是編織紋,有些則是各種圖案的混合體。另外還有一些豎的分組弧狀紋飾,有的是粗細不等的曲線文,有的是由葫蘆形式變形的花紋,中間夾有其它弧線裝飾。大型陶器採用分段泥條壘築再進行拼合的製法。由於腹部是上下腹兩個相等的圓形陶坯拼合而成的,因此腹部近於球體。在壺和罐的膨圓的腹部上,多飾以二方連續的花紋,無論在正平視的半圓形構圖,還是正俯視的圓形構圖中都能構成完美的畫面。出土於地巴坪遺址的菱格鋸齒紋瓮,高34.5厘米,口徑17厘米,為泥質紅陶,施紅黑彩,腹部以上繪菱格十字紋,經部繪一圈鋸齒紋。瓮腹上部有四方連續的菱形方格紋,在構圖是運用對稱的手法,將繁縟的圖案均勻的組合在一起,以疏密虛實的對比,鮮明地突出了主體花紋,讓人感覺繁而不亂,有條不紊,變化多端,裝飾性極強。
半山遺址
彩陶為泥質紅陶、夾砂粗陶,質細膩,常見有渦紋、水波紋、菱形紋、格線紋等,夾砂陶肩部多飾附加堆紋;器形多為雙耳鑲、單耳雄、壺、高頤瓶、盆、缽等。
半山遺址
從圖案花紋的演變、提高和發展來看,半山類型的圖案花紋的藝術造詣比馬家窯類型的有了很大進步,當時的“藝術家”善於針對器物的造型使用等分畫面方式,使所飾花紋各部分恰當地構成與器形相協調的對稱圖案,不論大小黑白的對比,賓主的層次,線條的粗細,間距的疏密,都安排穿插得很適宜,使紋飾富有變化和節奏。出土於半山遺址的人頭形罐蓋,集塑、雕、繪三法於一體,整個頭部以人工捏制而成,雕有眼鼻嘴,稜角分明,設計合理;表面繪彩層次分明,疏密適度,用簡單的色彩在額頭上繪出了皺紋、眼瞼、鼻樑和鬍鬚,以濃重的色彩在脖頸繪上了四條寬頻紋相間三條窄帶豎斜紋,肩部還有兩條寬窄不同的帶紋和一條寬頻鋸齒紋,塑造出遠古廣河先民的形象。
墓葬
半山遺址中也挖掘出了一定數量的墓葬。墓葬有土坑墓、石棺墓和木棺墓三種,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早期多仰身葬,中晚期多側身葬和屈肢葬。葬品一般很少,少數墓有較多的隨葬品,開始出現貧富分化的現象。
邊家溝墓葬的死者系一位40歲左右的男子,頭朝東南,側身屈肢。隨葬品比較豐富,計有1件磨製石斧、1件半打半磨的石錛、2件礪石、8件彩陶罐和 4件夾砂陶罐。彩陶紋飾的最大特點是用紅黑相間的鋸齒紋構成漩渦紋、菱形紋和葫蘆形紋等,還有棋盤格紋和瓜子紋。此後凡屬與這些陶器風格相同者,就稱為半山式陶器。過去有人認為半山式陶器專屬隨葬品,事實上同時也廣泛使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凡與半山遺址文化面貌相同的遺存,都稱為馬家窯文化半山期或半山類型。

遺址意義

其彩陶造型寬厚、紋飾繁密,是馬家窯文化繁榮與興盛的標誌,在中國彩陶藝術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來一直受到中外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和評價。
在隨葬工具方面,男性多隨葬石斧、石錛、石鑿,女性多隨葬陶紡輪,反映出男耕女織的勞動分工。
半山文化處於早期人類由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的階段,對研究早期人類發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遺址保護

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