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地穴居

半地穴居

半地穴居,是一種掘地為穴的原始建築和居住方式之一。半地穴居由於居室整體的大半或一半在地平線之下,地平線以上尚有與下穴連線的建築部分,故其以此區別於地穴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地穴居
  • 性質:掘地為穴的原始建築和居住方式
  • 特點:整體的大半或一半在地平線之下
  • 含義:中國人類住居發展史上最早地面
起源,種類,

起源

顯然,半地穴居是從地穴居形式直接發展演變而來的,其建於地面上的矮牆,即地穴的延長部分,已初具地面建築的雛型,是中國人類住居發展史上最早地面建築發軔之一。它的誕生,導致了後來真正地面建築居室的出現,是中國古人類從地下住居向地上住居轉移的重要過渡居住形式。據考古資料昭示,中國半地穴居的習俗主要流行於新石器時代。但二里頭、二里崗、殷墟文化和西諸遺址發現的半地穴式房子,則說明這種住居習俗至少在平民百姓階層中流行,西時期的半地穴居,正是對《詩·大雅·緜》“陶復陶穴”的具體佐證。這種半地穴居,按建築形態看,尚可區分出下列諸種形式。

種類

半地穴式圓形房子
這是指居室建築的牆體結構呈規則的或不規則的圓筒狀半地穴式房子。這種房子流行的時間較長,地域較廣,曾經流行於黃河流域一帶,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最為常見的居住形式之一。河南密縣莪溝半地穴圓形房子的發現,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中便已出現這種住居建築和流行這種住居習俗。
分布
莪溝遺址發現的此類房子有五處,房穴深(高)20—40 厘米,地面以上牆體部分已毀壞無存,門道有台階,壁分布著木柱(柱洞),房內地面採用灰白色土墊置而成,房中均發現圓形的燒土灶坑。其中 F2 壁直而光滑,在西南壁有伸出房基外的斜坡階梯形門道,房內地面平整,鋪有灰白土,有近圓形的燒土灶坑痕跡,壁有六根圓形木柱痕跡(柱洞)。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這種住居形式顯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中原仰韶文化時期的圓形半地穴房子,較集中地發現於陝西西安半坡和臨潼姜寨遺址,此兩地的這類房子形制大體差不多,都是口平面近圓形,直徑多為 5—6 米,房基深陷於地面下,坑壁圍有木柱痕跡,居室內也有數目不等的木柱痕跡,門內兩側有矮牆,室中部有長方形或瓢形灶坑或淺圓灶面。有的灶坑後部置放著保存火種的小陶罐,居住面與牆壁多經大火燒烤,堅硬平整,也有不經烘烤處理的。如半坡三號房子(F3),房基正圓,直徑為 5 米,地穴部分不到 1 米,坑壁即為牆壁,門向南稍偏西,門內兩側有隔牆,室中心部有瓢形灶,灶的前後兩側整齊排列著六根木柱(柱洞),居室地面下層鋪墊樹枝,樹枝上糊有草拌泥土面、並經火烤。四川巫山大溪文化也發現類似的房子。龍山文化時期的半地穴圓形房子,最明顯的一個特點便是出現用白灰質物鋪墊而成的地面。河南陝縣廟底溝二期文化發現 551 號房,其結構是斜坡台階門道,居室中心立木柱一根,壁立木柱 10 根,地面是用草泥鋪底,泥上塗抹一層白灰面,在西牆高出居住面的地方還設定一個壁龕式的灶坑。此外,山西芮城東莊村發現的第 201 號房子,被認為是一種從半地穴式圓形房子向地面圓形房子過渡的典型形式。半地穴式圓形房子住居習俗在代和西時期遺址中也可尋覓到沿襲的蹤跡,如安陽殷墟遺址、陝西西安灃西張家坡遺址、河北磁縣下潘旺遺址均發現有此類半地穴式圓房子
半地穴式方形房子
這是指房子整個牆體結構呈方桶狀的半地穴房子。方形半地穴式房子,是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最常見的房子類型之一。河南密縣莪溝曾發現半地穴式方形房子一座,房基是從地面向下挖成壁垂直的平底方坑,房內地面平整,並鋪墊有一層黃灰色土,在房基的北部有一個直徑約 1.2 米近圓形的灶坑遺蹟,在房基的填土中還出土紅燒土塊、灰燼,石料和陶器殘片等。莪溝的發現表明半地穴方形房子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中便已發生並開始流行。
分布
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房子十分常見。按房子的占地面積大致可區分出大、中、小三類:最大的占地面積達 160 平方米,小的僅 10 平方米左右,一般的都在 20—30 平方米,房基下挖深度約在 0.4—0.8 米,大多以坑壁為牆,房門口有延伸到屋外的窄長門道,門道僅容一人進出,或斜坡狀或台階狀。門道入口有門坎、門限,門廳內兩側有隔牆,房內有燒土灶坑或灶台。房子壁大多立木柱,房中心木柱也較多見。但也有無周壁柱和中心柱的例子。房內一般同時出土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房子的四個角大多呈圓弧形。西安半坡、華縣泉護村和臨潼姜寨均發現大型的房子,半坡一號房已殘破,估計面積可達 160 平方米,其房基下挖約半米,坑壁厚約 1 米,壁內豎木柱,轉角處尤為密集,室中心部有四根擎樑柱,柱腳圍以泥圈形成柱基;姜寨的大房子,面積均在80 平方米以上,有較寬的門道,門內有大型深坑連通式的火灶,灶兩側有高出地面的寬大平台。中、小型房子一般有狹長的坡狀或台階狀門道,門道與居室之間有門坎,室中央有圓形或瓢形灶坑,個別灶坑中嵌置陶罐,室內一側或兩側往往有高出地面 10 厘米左右的平台,居住面及坑壁多經燒烤,堅實平整,室內有數目不等的木柱,這種中小型圓角方形半地穴房子是關中豫西地區仰韶文化遺址中最常見的住居形式,陝西寶雞北首嶺曾發現 32 座,邠縣下孟村發現 7 座,西安半坡、臨潼姜寨、河南陝縣廟底溝、鄭州大河村、內蒙的巴林左旗南楊家營子和赤峰水泉等紅山文化遺址,也都發現方形半地穴房子。分布在甘肅地區的馬家窯文化的半地穴式方形房子,其房子四角呈直角,房址門向沒有規律,四壁木柱僅有一半插於壁內,另一半外露,個別房基是坐落在夯土層中。這種半地穴方形房子與中原地區仰韶文化同類房子稍有區別,體現了黃河上游地區的一種建房風俗。半地穴方形房子在中原地區進入龍山文化階段後,已逐漸走向衰落,並為地面建築所取代。但在遠離中原地區的內蒙古昭盟富河溝門遺址中尚可見到這種房子的沿續。
其它形狀的半地穴房子
呂字形房子在陝西西安客省莊龍山文化中,發現的房子屬半地穴式的,其形狀(平面)一般呈“呂”字形,並可分內圓外方和內外室都是方形的雙間房兩種。這種房子一般內外室都有圓灶坑,外室有斜坡出口,與出口相對的地方還有一個用於炊爨或保存火種的壁龕,內室還有袋形窖穴,用於儲藏食品,室內地面一般不塗白灰面,是壓平的硬面,有的雙間房內外都有一根木柱,作為支撐屋頂而用,有的無木柱。如 174 號房子是一座內外都呈方形的建築,底稍大於口,內室有圓灶,灶周圍有紅燒土並發現陶器,內外室均有木柱,外室並發現屋內貯窖,出口在西北角,有兩級台階。這種呂字形半地穴房子,反映了龍山文化時期陝西關中地區古人的一種區別於其它地區的建房和住房風俗。類似房子在甘肅永登蔣家坪馬廠文化、蘭州青崗岔齊家文化遺址中也有所發現。它們可能與關中地區有某些淵源發展關係。
分布
鞋底形房子河北磁縣下潘旺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座平面呈鞋底形的半地穴房子。該房南北向,口大底小,中間有隔梁把兩室分開,南室長 4.3米、寬 3.4 米,南壁牆上有一小龕,東壁牆下設一燒灶,西壁設供出入上下的台階三級,每級寬高約 0.6 米;北間長 4.4 米、寬 2.6 米。內外室都鋪一層白灰地面。這種房子形式,反映了當地龍山文化時期的一種獨特的造房和住房習俗。
扇面形房子河北蔚縣三關遺址,發現了六座屬仰韶文化時期的房子。其房子平面呈扇面形,是一種殊別於它處的扇面形半地穴房子。如二號房子,房基平面呈扇面形,南壁呈外凸弧線狀。房基挖築於生土層中,壁殘高不等,四壁及地面均先塗抹草泥再抹平經火焙烤成堅硬平面,室內至少有四根立柱,有圓形灶坑和方形的連灶設定,連灶設定兼作房屋的出入口。此種扇形房子構築習俗是較為罕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