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子拳法

午子拳法

午子拳法,遵循先天為陰,後天為陽,陰為子,陽為午,子說為生,午說為死,寓言出拳起步,出手見紅,且表現拳法勁力狠毒、步法穩固、氣貫透骨,喻意出拳抬腿可決定對方生或死,技術上其必須是以母拳為根基,遵循宗系催節、節須捆守、三曲對三池、出箭對平肩、起牙關夾尾椎、獻八卦落大椎的原則,強調子午歸中、千門統歸一路的拳法。

《祖師真言》所述,“子者夜也、屬陰,午者日也、屬陽,子午之力乃陰陽之力,陰陽互轉、乾坤定位,陰陽若動、則子午如神、分辯左右。陰陽若靜、則守正子午、以安身為要、待機而動,能守斯理,著意參求,無虛此法”。

“逢進必蝶、逢守必撩”、“遇空則打、蹀頓相連”、“蹀剪相伴、空實互動”、“父子相隨、陰陽互轉”等八大技擊理論,三十六骨節搖動,七十二筋脈收束,促以周身上下相互催、沉、捆、守,使得周身骨節、筋脈連成一片,以內外交接催送,促於身體內部宗氣運行,催附身體外部手足,使周身筋骨成寸沉之勢,若虛若無,萬搏歸中……

午子拳法,遵循先天為陰,後天為陽,陰為子,陽為午,子說為生,午說為死,寓言出拳起步,出手見紅,且表現拳法勁力狠毒、步法穩固、氣貫透骨,喻意出拳抬腿可決定對方生或死,技術上其必須是以母拳為根基,遵循宗系催節、節須捆守、三曲對三池、出箭對平肩、起牙關夾尾椎、獻八卦落大椎的原則,強調子午歸中、千門統歸一路的拳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午子拳法
  • 外文名:Wu Zi fist position
  • 類別:中國古武術的一種。與八極拳類似
午子拳法,拳法核心精義:,午子拳法之傳承脈絡,

午子拳法

《史記·律書》云:午,陰陽交曰午;子,萬物滋於下。 
   午:就是仵;萼。 指萬物盛大,枝葉繁盛。
子:就是滋,指陽氣已動,萬物在下面滋生、萌芽。
午子相生,陰陽相濟,剛柔相配,陰陽相合,午陽子陰,午子得中,
虛空中合,抱中守一,氣血循環,時穴開闔,得時為開,失時為闔.
午子拳法
午子拳法,遵循先天為陰,後天為陽,陰為子,陽為午,子說為生,午說為死,寓言出拳起步,出手見紅,且表現拳法勁力狠毒、步法穩固、氣貫透骨,喻意出拳抬腿可決定對方生或死,技術上其必須是以母拳為根基,遵循宗系催節、節須捆守、三曲對三池、出箭對平肩、起牙關夾尾椎、獻八卦落大椎的原則,強調子午歸中、千門統歸一路的拳法。
《祖師真言》所述,“子者夜也、屬陰,午者日也、屬陽,子午之力乃陰陽之力,陰陽互轉、乾坤定位,陰陽若動、則子午如神、分辯左右。陰陽若靜、則守正子午、以安身為要、待機而動,能守斯理,著意參求,無虛此法”。
“逢進必蝶、逢守必撩”、“遇空則打、蹀頓相連”、“蹀剪相伴、空實互動”、“父子相隨、陰陽互轉”等八大技擊理論,三十六骨節搖動,七十二筋脈收束,促以周身上下相互催、沉、捆、守,使得周身骨節、筋脈連成一片,以內外交接催送,促於身體內部宗氣運行,催附身體外部手足,使周身筋骨成寸沉之勢,若虛若無,萬搏歸中……
“午子”為明萬曆續道藏《儒門崇理折衷堪輿完孝錄》六氣推論之一,
六氣相生原理就是律呂隔八相生原理,律呂套用於《黃帝內經》。
午子拳法
地支按順序帶相衝排列: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午子→未醜,其實就是十二地支按順序在六格內輪排,一陽一陰一對就是一律一呂一組。
把六氣圖按照隔八相生原理展開成兩行: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午子→未醜
寅→酉→辰→亥→午→醜,申→卯→戌→巳→子→未
把兩行變成一行就是:寅→酉→辰→亥→午→醜→申→卯→戌→巳→子→未。
午子相生,陰陽相濟,剛柔相配,陰陽相合,午陰子陽,午子得中,
虛空中合,抱中守一,氣血循環,時穴開闔,得時為開,失時為闔.
‘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數和第七數。
它們分別表示兩種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範疇或概念,
唐蘇頲 《唐長安西明寺塔碑》:“揆陰陽之中,居子午之直”
《孫祿堂拳學》精義:太極空中,八卦變中,形意直中。
《南拳》精義可謂是:午子得中。

拳法核心精義:

前後遮擁、上下護固,必先一身五肢歸端正,敵手動我亦相應而動,均從子午變化,一氣行力,唯從我手節或兩手對膀胱歸中向起,上中下盡有接應。前後遮擁,中分子午而已。
學者苦心勤練,論年不論月。舉手行步;五肢歸接中枝雖手足動如車輪,而身能靜如鐵柱,手能硬如鐵枝。兩足落地,步步生根任遷不散,可見真成實力活力,愈出愈奇。
一貫三關力不失,五肢四路任君打。四面狂風車輪轉成功只要日月明似龍搶珠雲蔽日交接順空橫與直。吞吐浮沉君須記,剛柔定心神。
有高必有低,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有開必有合,有合必有開,有來必有去,來去必有分明。
五基歸一、五氣朝元,做形張體不成法,上壓下鳩不成脛,剛柔相濟是正法,虛實認真,萬無一失,千拳歸一路,打人只一下。
正直出力、人物具同,凡出手先認子午歸中,必當內節如鐵,外節如綿,而後能捧在子午,出手如刀眼,從子午對穴位而接。
見他手實而變則為虛,己手虛而變則實,虛不虛,實不實,只要直直直中,橫橫中直,唯認子午捧在,以定為虛實也。
交接與出力,千變萬化,言之難盡矣。然究其理。尋其義,無非千門歸一路。交接不外恃子午,出力不外賴腰肩。退節慾繼往開來者,須當審之察之。

午子拳法之傳承脈絡

1719年、蔡友禮、南少林五支拳東山下法。
大清康熙年間,(約1719年)清廷圍剿泉州南少林寺,其中至善禪師之二位高徒,綽號“鐵人仔”先後到礬山的東山下,授藝當地蔡氏十一載,蔡氏宗譜可考證,隨著蔡氏的遷徙,五支拳法流傳在江南。
礬山《蔡氏宗譜》
1745年、李國宗、五雞拳法
李氏宗親族譜記載第七世李國宗(1745-1802)從江南垟攜帶五子:世斛、世建1773-1827、世賴1776-1833、世透1781-1845、世次1790-1845,僑居瑞安肇平垟,五支拳法五雞法開始流傳於。
《國宗公遷徙瑞邑肇平垟序》:蓋聞桑田滄海人情之遷徙無常,衰弱繁華,世事之勝敗莫定,故此田野成為村落,鬧市變位荒蹺,所以地以人靈,人以地蔭,其固然也。吾之肇平垟地方在滿清初年尚未有也,至第四世中葉,由平邑各區,先後徒遷。吾族李氏在乾隆間,有始遷祖國宗公,來徒於此。初到之時只有謝黃方吳蔡諸族,聯盟相處。
1793年、蔡大鼎、五支拳法:
祖師白雲庵尼姑洪氏七娘,門下弟子金鄉啊鼎老師,蔡大鼎(1793.04.06-1857-01.17)
門下三人最著名:
1.肖江渡交西老師,再傳李家垟蔡培鎮(1869年)。
2.金家樓趙啊英傳趙典告,典告再傳趙章文
3.江西垟楊梅莊陳紹僑(1829-1895)傳鮑周來。
鮑周來再傳江南孫店傅君渭(1891-1963)和鶴湖村楊培柳(1870.11.11-1955.11.26)。
楊培柳再傳潘家匯鮑楊哲、鮑克浪,鮑克浪再傳鮑承耀、鮑承鴿。
傅君渭(1891-1963)再傳傅化熾,傅廣實、傅廣筍等。
1817年、李維呅、悟雞拳法
世居瑞安市碧山鎮悟雞拳術武術名家鄭聖元的祥述, ,先祖鄭氏家族的前輩名師鄭道丐,師承肇平垟李維呅(1817)弟子陶山桑顯柱,技法是勢追鶴法“悟雞拳”,來自平陽縣的阿支老師.其師承也是李家垟.
1842年、陳鳳錦、五雞拳法
南少林的至善禪師與五枚師太之弟子雷雲上師傳授和尚遠大師在平陽縣石塘鄉白岩村上五峰寺落腳修行傳承。
五雞南拳是南拳的重要分支,其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技擊技法有108種,套路衍生有五雞、雙寸、小十八、和尚遠三劍、童子拜觀音、八仙拳等多種。搬拳對練也有通心擂、雙陳、挒肢、上手節、下手節、金雞打穀等打法,搬棒有“天官地閘”及棒花等。
1843年、吳承球、甌渠、五雞拳法
甌渠吳承球(1843—1910)自幼習武,精騎射,平生擅長梅花柴(棍),五雞拳法。
後輩名師甌海樟村李萬封、灰橋孟克洪。
1869年、蔡培鎮、李家垟、悟肩拳法
龍港李家垟塘東蔡氏先祖蔡培鎮(1869.03.16-1908.08.18)乃江南垟悟肩創始人。
龍港李家垟塘東蔡氏先祖蔡培鎮,字承裘,號紹卿,年少時膽識過人,性行純良,疾惡如仇。悟肩拳術源出於崑崙山白鶴仙師傳教,後傳至約清朝嘉慶年間,江西垟交西老師,公聞其名,赴江西垟拜其為師,不辭艱辛,苦練數載,盡得悟肩之精髓,藝成回鄉,設壇收徒,傳授武術。慕名投其門下拜師學藝者,遍及溫州五縣各地,鄉人歌頌其武功武德,公實乃江南垟悟肩創始人。
李家垟祖輩盛傳江南垟悟肩拳法先祖兩個半人:陳家堡松法、李家垟培湘、薛家橋科挺由於家境貧寒一直處於陪練,自認為半個。
1876年、普圓先師、五支拳法
平陽名山聖菜池天明禪寺普圓先師(1876-1970.9.7)師承門下傳人弟子平陽縣五支拳法名師鄭鶴鳴(1911-1980年)、楊繼德(2013年75歲)再傳弟子平陽後垟村董慶南先生。普圓先師是從江南龍港塗廠村出家聖才池,據年代考證和江南龍港塗廠村胡萬夫回憶,普圓先師與李家垟蔡培鎮師出同門,技法不同是李家垟的獅子捧球和塗廠的大小門,現存套路:五支頭,千字,鶴葉,起飛等,搬拳技法:鶴葉手,大旋身,小旋身,吞肢,雙手朝陽,里肢,通身滾。
1878年、薛家橋、悟肢拳法
薛家橋科挺老師(1878-1963)
此遜實擊虛,從此會悟也.拳法所傳承的精華:提斗身勢馬進排肩,稱之為三股半力藏身,所以需要運用手臂,身體,腰,胯,大腿等整個肢體及關節相互協調配合,步穩勢猛,是通過勁來體現的,勁力的質量又與肢體的協調、呼吸、意識配合相關聯的,良好的協調能力,準確的勁力及豐富的攻防意識,對肢體要有十分豐富剖析和透徹理解及充分的悟性,從而完成競技的一種拳法.
薛家橋科挺老師,門下弟子林昭晃和湯相釧, 林昭晃老師其下高足: 錢庫倪處恩科老師,金鄉的許道郎、黃開襄、潘丕宣、曹慶江、楊立品、括山張家莊村的王益鎏和其子林光園等.
1901年、林瑞龍、五基拳法
林孝桐先生,系蒼南縣蓀湖山麓的將軍村人。師祖林瑞龍(1901-1933),林孝桐9歲始隨父林中陽練家傳,此後從師師爺林紹國弟子林仲合等人學習南拳五基拳法。
1916年、灰橋浦、孟克洪、五龜拳法
1943年、山門、廖乾翰、南拳五枝,
17歲廖乾翰師承平陽縣山門區坑東林聲樓,一共七個套路:拳母、半月形、千字枝(燕子撲水、青蛙坐秧)、掃枝、斜身枝、離枝(五雞)、練枝(轉身枝),著書《南拳五枝》
平陽縣山門區坑東林聲樓、順溪陳奎師承江南悟肢名師薛家橋薛科挺,
1945年、林玉判、伍支拳法
蒼南縣金鄉鎮半夾連伍支拳法名師
林玉判先生(1945- )
師承蒼南蒲門的饅頭山前輩先祖、江南武術名師張道能為師
出書《南拳-伍支術》,
套路其中有:中台、開四門、五步、七步、四步檔、兩步半、四步鞭、七步頭、擒虎下山、猛虎上山等十八套路,伍支術有反關節法,抓筋法、跌摔法等五大技法及其四大要領和九種基本功訓練法,器械丈二棒老爺法,穿針法以及短棍套路等。
供稿郭永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