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清固澀

升清固澀為治法名,補脾腎與收斂固澀藥合用,以治精微下泄之證,臨床用於脾濁、帶下病等病的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升清固澀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治法,益氣升提藥與收斂固澀藥並用,適用於氣虛不能固攝,精微下泄所見證候的治療方法。

解讀

升清固澀為治法名,“升清”指益氣,尤其指補脾氣,因“脾主升清”,“固澀”固攝精微物質無令其外泄,常用於治療脾氣虛弱,精微物質外泄之證,臨床可見伴神疲乏力,面色淡白,尿濁,遺精,脈象軟弱等症。

中醫套用

一、常用補氣中藥舉例
1、人參
藥性:甘、微苦,微溫。歸肺、脾、心經。
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虛脫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兌服。野山參研
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2、黨參
藥性:甘,平。歸脾、肺經。
功效:補脾肺氣,補血,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9~30g。
使用注意:據《藥典》記載,本品不宜與藜蘆同用。
3、黃芪
藥性: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4、白朮
藥性:甘、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強補氣健脾止瀉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溫燥,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
5、甘草
藥性: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用法用量:煎服,1。5~9g。生用性微寒,可清熱解毒;蜜炙藥性微溫,並可增強補益心脾之氣和潤肺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本品有助濕壅氣之弊,濕盛脹滿、水腫者不宜用。大劑量久服可導致水鈉瀦留,引起浮腫。
二、常用升舉陽氣中藥舉例:
1、柴胡
藥性:苦、辛,微寒。歸肝、膽經。
功效: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熱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昇陽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輕。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陰”之說,陰虛陽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2、升麻
藥性: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解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用法用量:煎服,3~9g。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宜生用,昇陽舉陷宜炙用。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陰虛火旺,以及陰虛陽亢者,均當忌用。
3、黃芪
藥性: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4、葛根
藥性:甘、辛,涼。歸脾、胃經。
功效: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
用法用量:煎服,9~15g。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昇陽止瀉宜煨用。
三、常用固澀中藥舉例
1、山萸肉
藥性:酸、澀,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此外,本品亦治消渴證,多與生地、天花粉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急救固脫20~30g。
使用注意:素有濕熱而致小便淋澀者,不宜套用。
2、覆盆子
實含青時採收。沸水略燙。曬乾生用。
藥性:甘、酸,微溫。入肝、腎經。
功效:固精縮尿,益肝腎明目。
用法用量:煎服,5~10g。
3、桑螵蛸
藥性:甘、鹹,平。歸肝、腎經。
功效: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用法用量:煎服,6~10g。
使用注意:本品助陽固澀,故陰虛多火,膀胱有熱而小便頻數者忌用。
4、金櫻子
藥性:酸、澀,平。歸腎、膀胱、大腸經。
功效:固精縮尿止帶,澀腸止瀉。
用法用量:煎服,6~12g。
5、海螵蛸
藥性:鹹、澀,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固精止帶,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收濕斂瘡。
用法用量:煎服,6~12g。散劑酌減。外用適量。
6、蓮子
藥性:甘、澀,平。歸脾、腎、心經。
功效:益腎固精,補脾止瀉,止帶,養心安神。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
7、芡實
藥性:甘、澀,平。歸脾、腎經。
功效:益腎固精,健脾止瀉,除濕止帶。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四、常用升清固澀方劑舉例
1、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黃芪、炙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
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現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劑,每服10~15g,日2~3次,溫開水或薑湯下)。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1、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2、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2、秘元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卷五十一方。
組成:炒遠志、炒山藥、炒芡實、炒酸棗仁、金櫻子、炒白朮、茯苓、炙甘草、人參、五味子
用法:水煎,食遠服。
功用:升清固澀
主治:遺精帶濁。
3、蒼朮難名丹《仁齋直指方論》卷十方
組成:蒼朮、炒大茴香、川楝子、川烏、炒補骨脂、茯苓、龍骨
用法:為末,酒麴糊為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縮砂仁或粳米煎湯送下。
功用:升清固澀
主治:治元陽氣衰,脾精不禁,漏濁淋瀝,腰痛力疲
五、針灸升清固澀舉例
治則:腎虛不固、心脾兩虛者益氣養血、補虛固本,針灸並用,補法。
處方:以任脈、足太陽經腧穴為主。
會陰關元腎俞次髎三陰交
方義:會陰為任、督二脈交會穴,可交通陰陽;關元調補肝、脾、腎;腎俞補腎固精;次髎調腎固精;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善調脾、肝、腎之氣而固攝精關。
加減:腎虛不固加志室、太溪補腎固精;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養心健脾。
操作:會陰穴適當深刺;次髎穴最好刺入骶骨孔中;其他腧穴常規操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