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銘蟠螭紋青銅鏡

千金銘蟠螭紋青銅鏡

該鏡直徑9厘米,緣高0.3厘米,三弦鈕,素寬凹弦緣。鈕外有一周凹寬素弦紋將鏡背分為二區。外區以三個菱形紋、三個博山爐形紋做六分度分布。鏡鈕區三弦鈕旁鑄有陽文“千金”二字,字型為小篆,三個博山爐心部各鑄有銘文一,合起來應為“宜子孫”三字。三個菱形紋飾中心部也有三個字,字型雖清晰,但不易辨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千金銘蟠螭紋青銅鏡
  • 所屬年代:戰國
  • 材料:青銅
  • 特點: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文物簡介,文物來源,

文物簡介

該鏡直徑9厘米,緣高0.3厘米,三弦鈕,素寬凹弦緣。鈕外有一周凹寬素弦紋將鏡背分為二區。外區以三個菱形紋、三個博山爐形紋做六分度分布。鏡鈕區三弦鈕旁鑄有陽文“千金”二字,字型為小篆,三個博山爐心部各鑄有銘文一,合起來應為“宜子孫”三字。三個菱形紋飾中心部也有三個字,字型雖清晰,但不易辨識。這樣,該鏡雖小卻有銘文八個,能辨識的有五個,這在同時期的戰國鏡中是非常罕見的。
千金銘蟠螭紋青銅鏡千金銘蟠螭紋青銅鏡

文物來源

戰國時期,青銅鏡雖小,但和其他青銅器一樣,還不能作為商品在社會上流通,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並不是人人都能用之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財富的相對豐富,使青銅鏡這種和人們生活有著密切關係的生活器具,在整個社會的使用情況開始有了變化,這種變化在這面青銅鏡的銘文中可略見一斑。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的蔡運章研究員在《文物》97年第9期就發表過一篇文章,也是談青銅器銘文的,其中圖二的蟠螭紋鏡根據出土資料,定為戰國晚期,其大小、紋飾和本文所列舉青銅鏡基本類同。只是這面蟠螭紋青銅鏡只有五個銘文,菱形紋飾中心有無銘文不見蔡先生介紹。圖二鏡除鏡鈕旁的“千金”銘外,三個博山爐中心處的銘文蔡先生釋為“宜主囗”估計是因為字漶漫不清。經仔細觀察,我收藏的這面鏡子第二字作“主”形,我認為該字應釋為“子”,而不應釋為“主”。第三個博山爐中心的字為一反寫的“孫”字(這在古代的青銅鏡銘文中經常出現),故博山爐紋飾中心三個字應為“宜子孫”。而菱形紋飾中心的三個字雖說還算清晰,但晦澀難認,實在不敢冒揣,只好留此存疑,望專家高手日後指教。
銘文在中國古代青銅鏡上出現的年代大約在戰國晚期或西漢早期,在考古學術界,傾向於西漢早期的占多數。這是因為西漢早期有銘文的青銅鏡雖罕有,偶爾尚可一見,戰國時期有銘文的青銅鏡,就非常難得一見了。近期我收藏了一面帶“千金”銘文的戰國青銅鏡,寫成小文,願與同好共賞析。
這面鏡子的銘文“千金”二字,“千”是量詞,“金”為名詞。在中國古代,“金”有幾種釋讀。“可以釋為黃金,也可以釋為赤銅,同時也是幾種金屬的總稱。“千金”二字,我認為是表明銅鏡的價值,蔡先生更肯定為“千金富貴”吉祥語,如果把博山爐中“宜子孫”三字連起來釋讀,即為“千金富貴宜子孫”,看來其祥瑞吉利的寓意更接近這幾個銘文的本意。
從以上銘文的釋讀可以知道,從商周青銅器銘文多屬紀鑄器物的因由,到戰國晚期青銅鏡最早出現銘文即為表現吉利祥瑞或價值之語,可以看出,當時的青銅鏡已具有商品化的傾向。說明了使用青銅鏡的社會階層開始有了變化。不管怎么說,銘文開始在戰國晚期青銅鏡上出現,起到了垂範後世的作用,極大的豐富了青銅鏡的文化內涵,為書法藝術在青銅鏡上展現自己的魅力提供了表現空間,並且成為中國古代青銅鏡的一大藝術特色。尤其那些紀年銘文、銘文和銅鏡紋飾能相得益彰、互為明證的青銅鏡,為我們研究古代的歷史文化,研究青銅鏡文化的發展歷程和藝術成就,提供了絕好的、具有標準器功能的第一手資料。
從戰國晚期青銅鏡上開始出現銘文,到西漢中期不到百年的時間裡,吉利祥瑞之語和宜古市之類具有廣告性質的銘文,已經成為西漢青銅鏡的一大特色,表明青銅鏡已經走上了“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普及大發展的道路,並最終形成了兩漢時期中國青銅鏡藝術發展的第二個高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