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般指本詞條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拼音: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老子》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原指走千里遠的路程,是從腳下邁第一步開始的;後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於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積累。該成語為主謂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外文名: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 拼音: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 近義詞積少成多集腋成裘
  • 反義詞好高騖遠
  • 注音:ㄑㄧㄢ ㄌㄧˇ ㄓㄧ ㄒㄧㄥˊ ,ㄕㄧˇ ㄧㄩˊ ㄗㄨˊ ㄒㄧㄚˋ
  • 成語出處:《老子》第六十四章
  • 語 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
  • 同義詞千里始足下
成語出處,成語故事,成語寓意,成語運用,成文用法,運用示例,

成語出處

《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有個人叫陳藩。據說在十五歲的時候,他個人住在一個院子裡研讀詩書。有一天,他父親的一個朋友來看他,名叫薛勤。薛勤看到院子裡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有些不高興,於是教育陳藩,說:“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的院子打掃一下?”
陳藩當即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一間小屋我就不掃了。”薛勤非常吃驚,覺得這小子雖然年少,但是志向如此遠大!他在感嘆之餘,也勸誡陳藩,說:“有遠大的志向是好事。但是,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你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自己安頓好,以後才能把整個天下治理好。”
當時的朝政比較混亂,外有外戚作亂,內有宦官弄權。陳藩立下“掃除天下”的宏願,並非隨口一提,而是用自己的一生來朝這個目標奮鬥。在漢朝,中國還沒有科舉制度,朝廷選拔官員靠“舉孝廉”,誰的名聲好,德行好,公認的學問大,朝廷就選拔他做官。陳藩聽從薛勤的勸誡,認認真真讀書,從身邊人、身邊事上吸取學問。二十出頭,就被朝廷選用。
他曾經被安排到一個小地方做一個小小的縣令,這跟他掃天下的宏圖偉業相隔甚遠,但是他沒有掉以輕心,沒有不把治理一縣之地當作一回事,而是殫精竭慮整頓地方,教化民生,把這個縣治理得井井有條,並且在任縣令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實際有用的工作經驗。他在任期內政績顯著,沒多久就被皇帝召回京城,任命為尚書。此後他無論官任何職,始終做好分內之事,同時心念天下。最終,他官至太傅,成為朝廷重臣。
身居高位之後,他開始努力實現“掃天下”的志願。比如做到太尉時,皇帝寵信蘇康管霸兩個宦官。兩個宦官得勢,不住排擠忠良大臣,許多忠臣都被害,群臣敢怒不敢言。陳藩在朝堂之上,堅決為被害官員申冤,痛斥宦官胡作非為。宦官痛恨陳藩,企圖陷害他,但是因為顧忌他的名望太大而不敢動手。在朝綱崩亂之際,他勇敢地同位高權重的奸佞之臣做鬥爭,掃除奸黨,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東漢動盪百餘年而未滅亡,陳藩的功勞最大。

成語寓意

凡事總是由小至大,正所謂集腋成裘,必須按一定的步驟程式去做。《詩經·大雅》的《思齊》篇中也有“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之語,其意思就是先給妻子做出榜樣,宣傳到兄弟,再進一步治理好一家國。試想,一個不願掃屋的人,當他著手辦一件大事時,他必然會忽視它的初始環節和基礎步驟的“第一步”,因為這對於他來說也不過是掃屋之類。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語,首先強調的當然是走好足下的第一步,要有一個好的開端。更為可貴的是,在強調走好第一步的同時,又強調了走好每一步。有一個好的開端還不夠,還要把這好的開端堅持到最後,堅持到終了,這就是老子“慎終如初,則無敗事”的思想。令他扼腕而嘆的是,“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這種“不忘初心”的觀念,在春秋時期的思想大家那裡都可以尋找到。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多用於比喻做事的成功在於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積累。該成語為主謂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運用示例

唐·白居易續座右銘》:“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四〇·初真十戒》:“所謂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升天。”
明·趙弼《兩教辨》:“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當代歷史學家姚治中《皋陶文化與〈道德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提醒人們在著手做事時應慎重考慮的種種問題,應該避免的不端正的心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