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曲川風情

千曲川風情

《千曲川風情》是日本著名自然主義作家島崎藤村(1872~1943)於大正元年(公元1912年)出版的描寫信濃地區風土人情的散文集。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精彩篇目,學生的家,天牛蟲,

基本信息

出版社: ; 第1版 (2012年3月1日)
叢書名: 圓角圖書館系列叢書
平裝: 168頁
開本: 32
ISBN: 9787513304399

內容簡介

《千曲川風情》是作者島崎藤村在信濃山區居住時對當地景物、人物、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的速寫集。作者由城市移居鄉村,在鄉村居住三四年後,開始動手寫作這些散文,想藉助文字,把他對鄉村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分享給更多沒有鄉村生活經驗的讀者。作者生活在明治維新之後,這個時代正是日本社會擺脫封建束縛,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的時期,一切皆成向上的姿態。反映在文學上,也體現出破舊立新的要求。具體體現在這《千曲川風情》上,就是作者採用了言文一致的文體,即把書面語和口語結合起來,融入寫作之中。這無疑是明治時期,日本文學在文體方面最有益的探索之一。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島崎藤村 譯者:陳德文
島崎藤村(1872~1943),日本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原名春樹,別號古藤庵。生於長野縣築摩郡沒落貴族家庭。1887年進入明治學院。結識北村透谷等人後,開始創作新詩。他的詩對日本現代詩歌有重大影響。代表作有詩集《嫩菜集》(1897),散文集《千曲川風情》,長篇小說《破戒》(1906)、《春》(1908)、《家》(1910)及《黎明之前》(1932~1935)等。其創作手法早期為浪漫主義,後轉為現實主義,但受到當時流行的自然主義的影響,作品又具有自然主義特點。他在日本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島崎藤村島崎藤村
陳德文,1965年北京大學東語系日本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現為日本愛知文教大學專任教授、大學院國際文化學科日中文化文學專攻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名古屋學院大學和岐阜東海女子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東方學會和福岡UNESCO協會研究員。翻譯出版日本文學名家名著多種,包括夏目漱石島崎藤村川端康成井上靖三島由紀夫宮本輝等人的小說十餘部以及松尾芭蕉、幸田露伴、德富蘆花、島崎藤村、永井荷風、薄田泣堇、谷崎潤一郎和東山魁夷的散文專集和數百名日本作家大量散篇作品。出版個人學術著作《日本現代文學史》、《島崎藤村研究》《野間宏研究》和創作散文隨筆集《我在櫻花之國》《花吹雪》《櫻花雪月》等。

精彩篇目

學生的家

地久節①這天,我和兩三位同僚一起,到御牧原那地方去游山。我們像獵人一般走過了松林,在長滿幼松的山岡上採集了好多蕨菜,然後折回名叫鴇窪的村子。這可算是鄉村中的鄉村了,我們在這裡度過了半日的時光。
千曲川風情千曲川風情
① 皇后誕生日。
目前,我在小諸古城遺址附近的一所學校里教書,學生們和你的年齡一樣大。你可以想像,在這山上是如何盼來春天的,它又是如何短促。不到四月二十日,花兒是不開的。梅、櫻、李,幾乎同時開放。城址懷古園,四月二十五日是祭日,這當兒正逢花事最盛。然而,每年又必定有風雨襲來,一下子把花兒全吹落了。我們的教室,四周被八重櫻圍繞著。三個星期之前,一簇簇密集的花朵,緊挨著教室的窗戶開放。課餘時間出外一看,濃艷的花影映在我們的面龐上。學生們在樹下玩耍、嬉戲。尤其是那些剛從國小校來的青年學生,一會兒躲在那棵樹下,一會兒攀著這棵樹的枝條,簡直像小鳥一般。說著說著,這裡已經完全變成初夏的光景了。一個星期前,我吃過午飯,和四五個學生一塊兒到懷古園去了,高高的荒廢了的石垣上布滿了新綠。
我教的學生不光是小諸鎮的青年,也有從平原、小原、山浦、大久保、西原、滋野和小諸附近其他村落來的學生。他們通常要步行七八里或十多里路。這些學生大都是農家子弟,放學之後,他們各自踏上歸途。有的穿過松林,順著鐵路走去;有的沿著千曲川河岸,一面傾聽著蛙鳴,一面走回家去。山浦和大久保兩個村莊在河的對岸,那地方適合種植牛蒡和胡蘿蔔等上好的蔬菜。滋野不屬於北佐久郡管轄,這個村莊座落在小縣的斜坡地帶,附近的村莊來上學的學生也很多。
這裡的男女勞動強度大。像你這樣在城市讀書的人,大概不會知道養蠶假吧。外國的農村,如果是小麥產地,學校就會放麥假的,我記得在什麼書上讀過。我們的養蠶假大致與此相似。繁忙時節來到後,學生們都要做家裡的幫手。他們從小就養成了幫助家裡人做事的習慣。
學生S來自小原村,有一天,我應邀到S家裡訪問。我喜歡小原這樣的村莊,因為那裡到處都有清涼的樹蔭。還有,從小諸通向那座村莊的平坦的田間道路也叫人喜歡。
我嗅著濃郁的青麥的香氣出發了。左右兩邊都是麥田,風兒吹來,綠波蕩漾。其間,可以看到麥穗泛著白色的光芒。在這樣的鄉間小道上走著,聽到深谷中騰起的蛙聲,我的心裡仿佛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壓抑感。這可怖的繁殖的喧囂,這奇異的未知的生物的世界,透過充滿生氣的感覺,時時傳到我們的心裡來。
最近,S家裡經營起牛奶業來了。他們是個大戶人家,父親、哥哥在當地很有聲望。來到這樣的鄉間,七口或八口之家已屬常見,並不覺得稀罕。十口、十五口的大家庭也是有的。S 家裡從老人到孩子都殷勤而富有鄉間人的性格,這使我頗有感觸。
你訪問過農家嗎?進門後的院子很寬闊,從廚房一側直通到後門口。農家還有個特色,房子門口總留有幾平方米的“土間”。這家的“土間”連線著葡萄架,旁邊是牛棚,餵養著三頭奶牛。
S的哥哥提著大鐵桶從牛棚里出來了。大門口, S和母親二人躬著腰,準備把鮮牛奶裝進罈子里。我站在近旁看了好一會兒。
其後,我在牛棚前向S的哥哥打聽各種事兒。聽他說,牛因性情不同,有的溫馴地任憑人擠奶;有的則不大情願。有的暴躁,有的沉靜,各有差異。有的牛聽覺十分敏銳,從腳步聲可以判別出主人來。我還聽說,為了使得這些奶牛得到休養生息,開闢了西乃入牧場等地方。
晚間送奶的準備工作做好了,S的哥哥直奔小諸而去。

天牛蟲

在這山上,我經常碰到一位長著沒有光澤的茶褐色頭髮的姑娘,有時候那頭髮看上去又近乎灰色。她站在小小的茅屋前,站在一片片桑園的石垣旁。看到這位姑娘站在這些地方的姿影,不由使人聯想起荒僻鄉里的生活景象。
“小小百姓,春秋辛勤勞作,到了冬天只能吃到這一點,簡直就像天牛蟲一樣,一吃就空,一吃就空呀……”
學校的工友對我這么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