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岩摩崖造像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於四川通江縣縣城西郊2.5公里處的諾江鎮千佛村,通江漢中的公路通過岩前。該建築系雙重檐、巴壁式,面闊五間25米;進深一間10米,穿斗式木結構,青瓦屋面,四角微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千佛岩摩崖造像
  • 地理位置:四川通江縣縣城西郊2.5公里處
  • 著名景點:七級佛塔、千佛屏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概況,建造歷史,造像簡介,形制,題記,風貌,保護情況,

地理概況

千佛岩摩崖造像從公路至上有四層踏道通往分布造像的石岩,造像被清末民初建造的保護性建築遮蓋,
通江千佛岩摩崖造像通江千佛岩摩崖造像

建造歷史

據石刻題記和有關文獻記載,千佛岩造像開龕於唐龍朔三年(663年),終於開元七年(720年),前後歷時57年。共造像54龕3000餘身,題記6幅,碑2通,分布在崖高10米,寬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側。正面共有28龕,多為盛唐刻造;左側共有26龕為初唐刻造,由於在90年代以前沒有採取過保護措施,致使大多風化。

造像簡介

整個造像群由淨土變、天龍八部、說法圖、七級佛塔、千佛屏等龕窟組成。刻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大世智、四佛、三世佛、藥師佛、護法力士、供養人、樂伎等。
通江千佛岩摩崖造像通江千佛岩摩崖造像

形制

龕窟的主要形制有單層方形龕、外方內圓龕、雙重方形龕、方形龕、拱形龕等;雕刻手法有深浮雕、淺浮雕、線刻,部分龕窟的力士還出現鏤空的雕刻手法。

題記

千佛岩摩崖造像共有題記6幅:1、“阿彌陀佛,大唐龍朔三季,歲次癸亥元月辛亥朔建;麟德二季,歲次乙丑二月庚辰朔新觀音(以下字剝落)”;2、“大唐乾封元年四月八日廣納縣馬明府為夫人□氏敬造”;3、“大唐神龍元年□□□……”;4、“父母及兒亡夫□願平安發心造觀音菩薩□□龕□身並得就□□”;5、“維開元七年六月一日,弟子王珣發心敬造釋迦牟尼佛一身,大世智菩薩、觀世音菩薩各一身。諸佛證明,願一切眾生長寧授福,志□供養”;6、“河中府西北門外住人雷信夫婦等重妝此。發心功德一堂,乞壽年永固者千秋。時以紹興八年戊午五月八日慶祝”。碑刻2通,已全部風化剝落,無法辯識。
通江千佛岩摩崖造像通江千佛岩摩崖造像

風貌

千佛岩造像中最大龕窟寬3.7米,高3.3米,深2.2米,最小寬0.15米,高0.20米,深0.05米。造像大如真人,小如手指,規模宏大,裝飾華麗,雕藝精細,栩栩如生。既有初唐時期的簡樸,又有盛唐時期的風韻,是研究唐代服飾、美術、彩繪、雕刻、建築等的珍貴實物資料。特別是高3.7米的七級浮雕佛塔龕和4佛跏趺並坐龕,前為仿西安大雁塔,其人字形斗拱並重疊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門楣石上的線刻外,是僅有的例證,後者則違反三佛、五佛並座之常規,十分罕見。

保護情況

196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文革”中遭到破壞,後被取消。雖千佛岩造像的破壞是嚴重的,但各級政府及權威專家仍給予高度評價及關注。
通江千佛岩摩崖造像通江千佛岩摩崖造像
1996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保存完好的有三龕,大部分完好的20餘龕。該處造像,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存價值,是祖國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