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石窟造像

千佛山石窟造像

千佛山古稱歷山,相傳帝舜耕稼於此,。隋開皇年間因岩石鐫佛,遍布山崖,遂稱千佛山。 現存有9個造像石窟。最早的雕像距今已有1400多年,為開皇七年(587年)劉景茂的造像。千佛山石窟造像1995年被公布為市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佛山石窟造像
  • 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千佛山陰懸崖上,
  • 屬於: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又名:舜耕山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

發展歷史

此外,還有初唐貞觀年間的造像130餘尊。崖下極樂洞、龍泉洞、黔婁洞內也有佛造像。“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嚴重破壞。
千佛山石窟造像
該石窟群是國內少有的隋代造像群之一,對於研究隋唐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崖下尚有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創建的興國寺,該建築為清代所建。

主要景點

千佛崖石窟造像亦稱“神通寺造像”,唐代開鑿。位於濟南市歷城縣柳埠東北白虎山腰,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北總長65米。原有大小造像220尊,現存210尊。造像題記43則,其中有紀年者10則,包括武德、貞觀、顯慶、永淳、文明5個年號,另有5則是後人的題名或重修題記。造像主要集中在千佛崖的南半部,多為坐佛。
南端第一窟,是南平長公主顯慶二年(657年)造像窟。內刻坐佛一軀,面型豐滿,清秀安祥,口角眉梢微露笑意,衣紋細密,刀法流暢。是公主南平為其父太宗李世民祈福所造。其夫劉玄意,時任齊州刺史,亦於顯慶三年(658年)造像一龕,位置在千佛崖中部偏南處,佛像有造像題記一則,並刻有竹節狀門楣,外有力士、獅子守護,龕內佛像一尊,垂腿而坐。 南平造像窟往北,依次有二大窟,為顯慶三年(658年)和貞觀十八年(644年)造像窟。顯慶三年窟內大佛,面容豐滿圓潤,為僧明德所造,窟內壁上還有一些零星小佛龕。貞觀十八年窟內有兩尊大佛,亦為明德所造,臉形上廣下收。窟內上方及左右側,羅列許多小窟和佛龕,是千佛崖造像最豐富多彩之處。 貞觀窟稍北石壁上,有武德時期僧沙棟造像記一則,惜剝蝕太甚,斯時造像已難以確認。
中部懸崖,有一群體造像,大小均勻,排列整齊,共35尊。 北部造像稀疏,最後是兩座大窟。
千佛山石窟造像
南面大窟迎門兩尊大佛像,北邊像高2.8米,南邊像高2.65米,系唐太宗第十三子趙王福所造,題記雲:“大唐顯慶三年行青州刺史清佛弟子趙王福,為太宗皇帝敬造彌陀像一軀,願四夷順命,家國安寧,法界眾生,普登佛道。
”四周佛像19尊,有劉操、王玄亮等題記。窟門中間石柱上的小型造像和題記,為永淳二年(683年)當地民眾史同、王方等百餘人因天旱祈雨所造。 北端最後大窟,造像6尊,正中大佛高2.65米。
千佛崖石窟約在唐初開鑿,高宗時達到最盛期,至睿宗時已近尾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