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音銅鑼

十音銅鑼

洛江區羅溪的十音銅鑼打制為民間手工技藝類項目,在全國可稱得上是絕無僅有。十音銅鑼分別由10個內徑8公分、外徑11公分、厚度約1毫米的帽型銅鑼組成,他們按一定的要求排列,用琵琶線穿掛在一個特製的架子上。演奏時,左手拿著特製的十音銅鑼架、右手拿小橄欖錘敲打;也可將特製的十音銅鑼架平架腰身,懸空部分用繩子系好掛在脖子上,左手扶住鑼架,右手拿小橄欖錘敲打。每個銅鑼可分別敲出一個音節,10個銅鑼分別敲出 6 7 1 2 3 4 5 6 7 1 十個音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音銅鑼
  •  始祖:黃瑞台
  • 樂器種類: 打擊樂
基本信息,十音銅鑼簡介,十音銅鑼現狀,

基本信息

保護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十音銅鑼

十音銅鑼簡介

十音銅鑼打制由“打銅”始祖黃瑞台研究發明。黃瑞台,泉州羅溪人,大約生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因遭人販子拐騙,被販賣到廣東省潮州。其養父是個打銅能手,便傳授給黃瑞台“打銅”技藝。黃瑞台後來被到兩廣當按察司僉事的黃仕藻(羅溪鎮人)設計營救回羅溪老家。回家後,黃瑞台靠著從廣東潮州養父處學來的“打銅”手藝,在羅溪銅寮村開始經營“打銅”生意,銅寮村也由此而得名。從此,“打銅”製作技藝便在羅溪鎮銅寮村開始繁衍、發展,並逐步擴展到溪仔村、西坑村,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黃瑞台打銅技藝不僅越做越好,而且自行研究發明了“十音”銅鑼的製作技藝,為泉州南曲“下四管”增添一種音色柔和的打擊樂。
十音銅鑼製作技藝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經歷明代、清代、民國的興盛時期,雖然近幾年遭遇冷落,但是十音銅鑼製作技藝的發展演變過程同樣是民俗民間文化的研究範疇;銅器樂的生產工藝一般都大同小異,但是十音銅鑼製作工藝卻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主要是製作時的“刨、削”工藝技術堪稱獨特;十音銅鑼是閩南音樂所特有的一種樂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器樂,“下四管”聲音鏗鏘,十音銅鑼聲音柔和,是南音樂不可缺少的一種銅樂器,是銅樂器里的一朵藝術奇葩。

十音銅鑼現狀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西方流行、時尚音樂,逐步淡忘傳統、古典音樂,造成整個傳統銅器樂市場的大量萎縮。目前,羅溪鎮銅寮村黃氏後裔中僅剩第十一代孫黃平水、黃火輪兄弟倆分別辦廠生產銅器樂,黃氏後裔尚有11人會製作銅器樂,僅有3人會製作十音銅鑼。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歷史上口傳身授的民族民間活態文化傳統正面臨著急劇的流變和消失。面對各行各業的經濟衝擊,再加上銅鑼打制的艱辛,原本令羅溪人民引以為豪的民間銅製樂器製作技藝的瑰寶——十音銅鑼已然成了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延續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民族古老生命的記憶,認知家鄉活態文化的存在,教育學生保護、傳承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進一步深入研究、發展,培養學生對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和自豪感,敬德中心國小五年級(1)班科技活動小組結合鄉土教材《可愛的家鄉——羅溪》一書中有關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開展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在行動”的科技實踐活動,活動歷時兩個多月,於2007年9月份結束。活動期間,隊員們通過上網查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資料,了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到羅溪南音社聆聽南音社藝人演奏銅器樂,感受“十音”銅鑼的藝術魅力;認識各種銅樂器,學習打擊銅器樂,體驗銅器樂的藝術感染力;到羅溪協源銅鑼廠實地考察,請“十音”銅器樂老藝人黃日新先生介紹“十音”銅鑼的鍛造歷史淵源及在南音樂器中的重要地位,又請“十音”銅鑼鍛造師傅、銅鑼廠廠長黃平水先生帶領參觀“十音”銅鑼打制的鑄模、煅打、定型、刨光、定音篩選、鑽孔入架等諸多工序,感受銅鑼打制的艱辛及瀕危的原因,探究銅樂器鍛造工藝中蘊含的科學價值。本次科技實踐活動,使孩子們親身體驗、感受到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藝術價值及科學價值,厚實了學生對家鄉活態文化存在的認知,大大的強化了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升華了熱愛家鄉的情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