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鑼鼓(衢江十番)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十番鑼鼓(衢江十番)
  • 主題詞:傳統音樂,十番鑼鼓,衢江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音樂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朝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保護措施,

簡介

十番鑼鼓是衢江區農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和民間習俗中形成的以娛神、娛樂為內容,以節慶、演出、婚嫁、喪娶為載體,還包涵有舞蹈、音樂、戲曲、宗教、民俗等諸多文化因素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番”即“遍”的意思,“十番”有三層含義;其一,參加伴奏的樂器有十種;其二,它的曲目腳本剛好十本;其三,共有十人參加演奏。它起源於明代,誕生於祭祖的儀式中,在當地已流傳了五百多年。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明代衢江區王車塘人吳榮隆,“世居王車塘,為衢望族,家素殷富”。且多次賑災尚義,受到皇上嘉獎,敕建牌坊三座,建於景泰四年(1453年)的“吳氏宗祠”,目前尚存。數百年來,祠堂供吳氏族人作為紅、白喜事及節慶之場所。每年的農曆3月15日,是吳榮隆的生日,據傳,吳太公生前喜歡看戲,每到這一天,吳氏族人必邀四鄰八鄉的戲班子來祠堂演出,每次必是鑼鼓喧天,十番鑼鼓由此應運而生。
十番鑼鼓氣勢恢弘,以後又演變成龍燈,西安高腔的伴奏形式,它採用擊、接、吹、唱等多種表演形式交替配合的方式,演奏各種不同的曲目,演出場地可大可小,演出形式及內容豐富多樣。

基本內容

每年的農曆3月15日,吳氏族人早早地將三牲和其它祭品擺到吳氏祠堂,本族人在上午陸續前來祭請。此時,十番鑼鼓早已在祀堂開始演奏,十番鑼鼓有十人參加,表演者統一著裝,身穿黃色馬褂,以示莊重。十番鑼鼓最大的特徵是擊、接、吹、唱。樂隊以鼓板指揮,指揮者必須十番樂器樣樣精通,且在表演中不能有任何差錯,其它九人統一聽從鼓板指揮,相互協作,不能各行其事。演奏時,每人各執一件樂器,各人都會用不同的樂器,可以隨時輪換,曲調以婺劇為主,如《鬧花台》、《三五七》、《滿江紅》、《回回曲》等,曲調或激昂雄壯、或歡快熱烈,或憂鬱纏綿,以豐富的旋律和變化的鑼鼓取悅聽眾。演出場地可大可小,演出形式及內容豐富多樣,還是龍燈、西安高腔等的重要伴奏形式。

基本特徵

十番鑼鼓分三個聲部:第一聲部是器樂曲,第二聲部是唱腔,第三聲部是打擊樂。器樂曲旋律優美,韻味十足。唱詞文學性較高,大部分是反映人們健康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詞句;打擊樂節奏穩捷,輕重分明,各件樂器交替打出各種點子,既有江南音樂的婉約陰柔之美,又有北方音樂的粗獷陽剛之氣,是南北藝術融匯和重塑的產物。

保護措施

堅持古為今用,以產業帶動、人才培養兩手抓助推活態傳承。通過民間藝人才藝大賽發掘一批非遺傳承人和本土文化能人,組建十番鑼鼓隊“草根藝術團”並在文化禮堂定期演出,傳承、展示衢江民間文藝。
將非遺知識細化、具體化,培育保護意識。根據文物保護相關論述編印《學習資料選編》,整合《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浙江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編印《文物法律法規彙編》,發放到全區各單位培育使命意識、保護意識。連續四年舉辦非遺工作培訓班,邀請市文化館專家學者圍繞非遺保護、文化遺產綜合利用作專題講座,提升文物保護隊伍專業水平。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在講述非遺保護理論課程的同時還開設婺劇、圍棋等專業課程,通過寓教於樂引導學生熱愛非遺、珍視非遺,樹立愛國愛鄉意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