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旗十傘

十旗十傘

民間舞蹈《十旗十傘》,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這種民間舞蹈一般由十面旗十頂傘組成,於是民間就稱為《十旗十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旗十傘
  • 屬性:舞蹈
獨特的民間舞蹈《十旗十傘》,簡介,陶莊丁家村《旗傘舞》表演隊,《十旗十傘》的表演形式,簡介,丁柵的《旗傘舞》表演,《旗傘舞》來源於《十旗十傘》,

獨特的民間舞蹈《十旗十傘》

簡介

民間舞蹈《十旗十傘》,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當時的大舜鄉有農曆二月廿四、九月初九的北卓村朱家堂廟會,有農曆二月廿四雲田岸村廟會,有農曆二月廿二太平莊廟會等。在這些廟會上,除了表演傳統的民間行街舞蹈《盪湖船》、《舞龍》、《蓮湘》、《高蹺》外,還有一種其他地方幾乎沒有的民間舞蹈《十旗十傘》。
這種民間舞蹈舞動著十面旗和十頂傘。“旗是杏黃旗,傘是萬民傘”,一面旗一頂傘,間隔著行進在廟會的行街中,顯得與眾不同,引人注目。
這種民間舞蹈一般由十面旗十頂傘組成,於是民間就稱為《十旗十傘》。

陶莊丁家村《旗傘舞》表演隊

1987年7月在大舜鄉鐘葫村採風時,據該村時年72歲的《十旗十傘》表演者陸龍生說,《十旗十傘》於清代末年開始出現在大舜的一些村子裡,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泛流傳在嘉善縣西塘鎮與丁柵鎮交界的一些鄉村里,如當時為大舜鄉的北卓、楊家婁、南江、蘆葫斗、鐘家灣、荻沼、錢家甸、紅菱、程家柵、虎頭浜、四呂、潘家灣、鴉鵲浜等自然村,當時為西塘鄉的沈道浜、高家浜等自然村。主要活躍在舊時的廟會行街活動中。陸龍生唱的一首流傳在大舜鄉鐘葫村一帶的田歌《朱家堂出會山歌》里,其中的“五月石榴似火黃,南港村里轉一趟,青龍、馬燈、旗傘舞,茶在荻沼庵里放”,就是反映了當時廟會上表演《旗傘舞》,即《十旗十傘》的情景。

《十旗十傘》的表演形式

簡介

作為民間舞蹈,《十旗十傘》的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化。
一支《十旗十傘》表演隊一般由二十二人組成。兩人為領頭,十人舉傘,十人舞旗。領頭者吹哨子,手裡拿一根藤條,藤條頭上系一個響鈴。
表演時,二十二人分為並行的甲、乙兩路縱隊,每路十一人,旗傘相間,可以先旗後傘,也可以先傘後旗。
表演的隊形有“單鏈條”、“雙鏈條”、“對木連”等。以領隊的哨子為號,吹一聲為“單鏈條”、兩聲為“雙鏈條”、三聲為“對木連”。
“單鏈條”的表演為:甲隊領隊躥到乙隊領隊位置後面,乙隊領隊也同樣躥到甲隊領隊位置後面,隊員也同樣。雙方同時進行,隔開一人。這種步法一直盤下去,不必返回。
表演“雙鏈條”時則隔開兩人,其他與“單鏈條”相同。

丁柵的《旗傘舞》表演

表演“對木連”時先以“單鏈條”或“雙鏈條”盤下去,盤到一定時,兩隊的人碰到一起,相互點一下頭,然後返回,循環往復。
據陸龍生說,這種“單鏈條”、“雙鏈條”的隊形表演是參照了當地流傳的《馬燈舞》的表演形式。
為了表示對廟裡供奉老爺的敬重,也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看者,在表演時,還要配上絲竹演奏。
《十旗十傘》的“旗”與“傘”數量並沒有規定,完全由當地民眾根據參加廟會時的需要決定。有些地方的《旗傘舞》有四面大旗和一頂大紅平頂傘。這頂傘高近四米,傘平頂面直徑近一米半,上面繪有四隻根部向軸心的如意頭,軸部葫蘆頂是一隻嘴咬一根黃花菜、單足立地的丹頂鶴,充分顯示了民間藝人的創造性。

《旗傘舞》來源於《十旗十傘》

《十旗十傘》在1998年被當時的大舜鄉“推陳出新”,新編為《旗傘舞》。在當年的嘉興市舞台舞蹈專場比賽中一炮打響,獲得一等獎。
2001年,嘉善縣丁柵鎮也對《十旗十傘》進行了改編再創作,10月21日,由丁柵鎮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幹部組成的《旗傘舞》表演隊出現在杭州西湖博覽會的狂歡節上。一個個身穿綠色綢衫的姑娘就像一朵朵綠色浪花,她們手擎著一頂頂綠色的綢傘,就像翻騰著的一片綠色的田野。每一個姑娘後面是一個個身穿金黃色衣褲的小伙子,就像一株株金色的稻穗,他們手舉著一面面黃色的“萬民傘”,就像是萬頃黃澄澄的稻浪。在充滿著水鄉田歌優美的樂曲聲中,姑娘、小伙翩翩起舞,一會兒幾十頂傘高高飛起,仿佛捲起一道道綠色的漣漪,一會兒幾十面旗迎風飛舞,就像金色的稻浪連天而來,傾倒了杭城多少男女老少。
此後,丁柵鎮表演的《旗傘舞》不斷創新,表演時根據不同場合、不同需要,既可以作為行街舞蹈,也可以作為廣場舞蹈表演。這個舞蹈節目不僅在首屆杭州西湖博覽會狂歡節上獲了獎,還先後應邀在2001年11月桐鄉菊花節、2002年5月海鹽南北湖旅遊節、2002年6月嘉興船文化節、2004年10月嘉善農民藝術節上亮相,取得多個獎項。
如今,《旗傘舞》不僅成為丁柵民間文藝的一個保留節目,陶莊鎮丁家村也組建了一支民間舞蹈《旗傘舞》表演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