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淤滯症

十二指腸淤滯症(duodenal stasis)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腸阻塞,以致十二指腸阻塞部位的近端擴張、食糜壅積而產生的臨床綜合徵。

基本介紹

  • 別稱:十二指腸淤滯,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徵
  • 英文名稱:duodenal stasis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普通外科,腹部外科
  • 多發群體:瘦長體型的中、青年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腹部
疾病簡介,疾病分類,發病原因,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鑑別,疾病治療,併發症,

疾病簡介

疾病名稱:十二指腸淤滯症
其他名稱:十二指腸淤滯,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徵
疾病編碼:ICD-9:536.808 ICD-10:K31.503
所屬部位:腹部,
所屬科室:消化內科,普通外科,腹部外科
十二指腸淤滯症(duodenal stasis)主要是由於Treitz韌帶短,十二指腸位置較高,腸系膜上動脈根部淋巴結腫大,或腸系膜纖維組織增生肥厚粘連,或內臟下垂牽拉腸系膜所引起的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橫部造成十二指腸梗阻,故又稱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徵。多發生於瘦長體型的中、青年女性。

疾病分類

消化系統疾病 ->十二指腸淤滯症

發病原因

十二指腸、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三者的解剖特點與本病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在正常情況下十二指腸位於腹主動脈及其向前的分枝有-腸系膜上動脈的夾角之中,十二指腸的前方為斜行的腸系膜上動脈,其後為腹腔動脈和脊柱,通過血管造影正常人夾角為47~60°,當腸系膜過長過短,內臟下垂,脊柱前傾以及腸系膜上動脈本身的變異等均可造成。腸系膜向下牽拉,使夾角變小,常<6~25°而壓迫十二指腸的水平部,形成腸管的狹窄,而出現十二指腸梗阻症狀。

病理生理

引起本症原因很多,以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形成壅積者居多(占50%),該情況也稱為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徵(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其他原因有①先天異常:如先天性腹膜束帶壓迫牽拉而阻斷十二指腸;十二指腸遠端先天性狹窄或閉塞,環狀胰腺壓迫十二指腸降段;十二指腸發育不良產生的巨十二指腸,以及十二指腸因先天性變異而嚴重下垂,可摺拗十二指腸空腸角而使之關閉,從而產生壅積症。②腫瘤:十二指腸良、惡性腫瘤;腹膜後腫瘤如腎臟腫瘤胰腺癌淋巴瘤;十二指腸的轉移癌,鄰近腫大的淋巴結(癌轉移)、腸系膜囊腫或腹主動脈瘤壓迫十二指腸。③十二指腸遠端或近端空腸浸潤性疾病和炎症;如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Crohn病以及憩室炎性粘連或壓迫引起縮窄等。④膽囊和胃手術後發生粘連牽拉十二指腸;胃空腸吻合術後粘連、潰瘍、狹窄或輸入袢綜合徵。⑤其他先天性畸形:十二指腸倒位、膽囊十二指腸結腸索帶所致十二指腸梗阻;十二指腸前門靜脈;法特氏壺腹位置異常(膽總管開口於十二指腸第三部)。
發病機理
十二指腸橫段位於腹膜後,從右至左橫跨第三腰椎和腹主動脈,其前方被腸系膜根部內的腸系膜上血管神經束所橫跨,見圖1。若兩者之間的角度過小,可使十二指腸受壓。腸系膜上動脈一般在第一腰椎水平處分出,與主動脈呈30°~42°角。此外,下列5個因素也是引起機械性梗阻的原因:①腸系膜上動脈過長、過短;②腸系膜上動脈變異,從腹主動脈分出的部位過低或分出時角度狹窄;③異常粗大的靜脈橫壓在十二指腸前方;④脊柱前凸畸形使十二指腸占有的空隙減少;⑤瘦長型或內臟下垂者腸管重量牽引腸系膜根部。

臨床表現

根據間歇性進食後腹脹,噁心嘔吐,症狀與體位有關,仰臥位時加重,俯臥位、側臥位時減輕,和X線造影顯示十二指腸水平段有壓迫徵象,B型超聲或血管造影檢查顯示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縮小時一般可做出診斷。
1.症狀和體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長時臥床者多見。呈慢性間歇性發病,持續數天后可自行緩解,也偶見急性發病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十二指腸梗阻的表現,進食後上腹部飽脹、疼痛,隨後出現噁心嘔吐,嘔吐量較大,類似於幽門梗阻,本病突出的特點為症狀與體位有關,仰臥位時由於向後壓迫症狀加重,而俯臥位,膝胸位,左側位時可使症狀緩解。梗阻嚴重時可伴有脫水和電解質失衡。反覆發作患者可有消瘦、貧血等營養不良表現。還有一部分出現神經官能症表現。

診斷鑑別

醫技檢查
1.腸道X線造影:在緩解期多無異常發現,在發作期可見十二指腸壓迫徵象,於第三段的(水平端)中心處呈縱形刀樣阻斷或呈瀑布狀下落,鋇劑通過緩慢,可在十二指腸停留6小時以上,近端有腸管擴張,並與體位改變有關,20%可伴有胃擴張。
2.B型超聲檢查:有人認為定時超聲顯像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並提出了對本病的診斷標準:①飲水後腸系膜上動脈和主動脈間夾角內,十二指腸橫段腸管在蠕動時的最大寬度30mm。③B型超聲顯示“斗形”或“葫蘆形”圖像。④主動脈與腸系膜上動脈夾角<13°。
四、診斷依據
1.病程較長,周期性反覆發作,臨床表現與幽門梗阻相似,但嘔吐物中含有膽汁。
2.改變體位(俯臥、胸膝位)可使症狀減輕或緩解,有時可觸及擴張的十二指腸。
3.X線鋇餐檢查見胃和十二指腸第一、第二段擴張,鋇劑在十二指腸內徘徊,改變體位,鋇劑即能進入空腸。

疾病治療

症狀輕微者應控制飲食、臥床休息,最好採用俯臥位、側臥位,噁心嘔吐明顯者靜脈補充液體及電解質,經對症處理多數患者可逐漸緩解症狀。經內科治療無效和時可行十二指腸空腸側側吻合術或Treitz韌帶松解術,療效滿意。

併發症

容易並發腸狹窄,腸梗阻,十二指腸梗阻,營養不良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