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人性理論

十二人性理論是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徵兵教授首先提出的,最早見於他發表在《科技導報》2003(10)的文章“人性探論”。他認為:人性有十二種,即善良、權欲、賭博、貪財、好色、食慾、情感、愛美、好奇、逍遙、嫉妒和樂於被稱讚。人性決定著人的動機,而動機又決定著人的行為。了解了人性,便可順應規律對人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二人性理論
  • 類別:理論
  • 相關文獻:《科技導報》
  • 國家:中國
簡介,構成,說明,

簡介

人性,是人的本質特徵,也是人的本能和本性。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人性如同人心臟和血液一樣與人的生命同生共死(精神病患者除外)。只要人的生命倘存,人性便會身不由己地表現出來,儘管由於外在因素的影響,時而強烈,時而舒緩,但它恆久地、永不消失地在人體內躍動,而且總有一種淋瀝盡致展現自己的欲望。人性並存,且相互交織,互相影響。個性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是諸多人性綜合的結果。人性無論好壞,總是頑強地潛伏在人心靈的深處,遇到適合的條件,便會突然勃發。在通常情況下,只有一部分人性會展示出來,而另一部分人性由於受環境、道德和法律的約束會潛藏起來。但只要是人性,永遠不可能消失。

構成

一、善良
善良,是人的一種同情、慈愛、友善之心以及欲對別人進行幫助、與人和睦相處的願望。在沒有其它因素影響的條件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不會輕易地去傷害周圍的人或物,而且會盡其所能地提供幫助和愛撫。當我們涉足那些民風純樸的偏遠山區,這些遠離物慾橫流的商品經濟的人們,對外來陌生人的熱情、好客和友善,仿佛使人感到置身於另一個世界。在大都市有時連問路都無人願意給你指說(受外在因素影響),而這裡貧困的山民卻樂於免費為你提供食宿,使我們感受到人原始的、本能的善良。人們愛獸、鳥、魚、蟲及花、木、草、藤,並常自覺地予以保護和飼養,說明人們不僅對人類自身是善良的,而且對所有的生命體都是善良的,甚至包括無生命的物體。人只有在自身的生存或利益受到危脅或影響時,才會傷及他人或他物。
人善良的本性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當遇到乞丐時,人都有施捨的本能;當得知他人受災時,有無償捐贈錢物的自願;當看到別人遭遇不幸時,常禁不住留下同情的淚水。正常條件下,人都願意與別人友好相處,不願輕易傷害別人,這是由善良的本性決定的。現實中的衝突,一般是由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誤會;二是善的本性與另一本性發生矛盾,且另一本性占勝了善的本性。
二、權欲
權欲就是想獲得權力的一種欲望。而權力是對人或事的一種支配資格,支配是主動和自主的行為,而被支配總是被動的。在人的潛意識中,總是渴望支配別人,而不希望被人支配。所以權欲是人的一種天性。某些權力所能帶來的名利,更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權力的貪慾。官場的爾虞我詐,古代皇權的血雨腥風,便是權欲的生動寫照。有些人為了權力,不惜用金錢去買官、甚至失去人格與尊嚴去求官,並把權力作為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權力的運用本來需要一定的組織和決斷能力,但強烈的權欲,已使人們很少顧及個人的能力,而一味地追求權力。人們對權力的嗜好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個小學生在班裡被任命為班長,甚至一個小組長,孩子一定會高興地向家長匯報,並且好幾天精神興奮。再比如夫妻之間,經常難免要爭吵,雖然更多的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但互不相讓,甚至拳腳相加,其實質是權力之爭,都想按自己的意圖去辦。我們知道西方國家許多官員收入並不高,而且基本上無灰色收入,但許多人仍趨之若駑,主要就是喜歡處於支配地位的那種感受。無疑,權欲是人的又一本性。
三、賭博
賭博是人的又一天性。賭博的誘人之處在於能以小利獲取大利,儘管獲大利的機率很小,但總有希望,有希望總比沒有希望要好,所以人們不妨一試再試。誘使人們好賭的還有別的幾個比較重要的因素:一是利用賭博發財所需的時間短,儘管發財的途徑很多,但賭博是速度最快的途徑之一;二是賭博的方法簡單易學,儘管獲取財富的方法很多,但賭博是最簡單易學的方法;三是賭博的公平性,其它獲取財富的方法受人為因素影響太大,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因素。目前全國城鄉到處都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在玩麻將、撲克等進行賭博,所以有人諷趣地說“十億人民九億賭”。雖有誇張,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賭博成風。美國的拉斯維佳斯原是一片沙漠,後因法律允許在此賭博,便吸引了眾多的賭徒來此賭博,從而使其發展為一個現代化的都市。在我國賭博是被禁止的,但許多人仍冒著被法律制裁的風險,屢屢賭博,足見賭博誘惑力之大。
四、貪財
人常說:“人為財死,它鳥為食亡”。它精練地勾勒出人聚斂財富的本性。財富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無窮的欲望面對有限的財富,就難免不貪婪。人們起初謀求財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活,但當生活基本滿足後,累積的巨額財富會帶來社會地位,而且財富的多少與社會地位的高低息息相關,所以當改善生活的斂財動力剛剛減緩、尚未熄滅之時,謀求地位的斂財動力便已啟動,而且此動力將人對財富的欲望推向無窮,從而使人將短暫的一生投置於無休止的財富追求之中。商品經濟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物質和服務享受,從而也強化了人們已有的物質欲望;同時商品經濟社會使人們更加感受到巨額財富的魅力和地位,也更增強了人們謀求巨富的貪慾。所以,商品經濟是人類對財富貪慾的強化器。這樣,就不難理解許多老闆有了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資產,但仍對財富不懈地追求。清朝著名的貪官和紳,其受賄的銀兩最後竟是國庫的九倍,但其貪慾仍未停止。近年來,我國政府挖出的一系列貪官,其聚斂的財富動輒百萬、千萬,然而沒有一個因為已有了巨額的錢財,而縮回其貪婪之手。事實一次次說明“高新不能養廉”,只有規範有效的制度才能構建廉潔的政府和官員。
五、好色
好色,乃人之天性。雖然從目前的道德標準判斷,它是一種不好的人性。其實,好色是符合人的心理規律的。人們總希望自己所找的配偶能集異性的一切優點於一身,但現實中沒有這樣的異性,我們所見到異性總是只有某一部分優點,所以當一個男性沉迷於某一女性婀娜的身材時,他常常又會被另一女性漂亮的臉蛋所吸引,而第三位女性甜潤的嗓音同樣會使他留連往返……儘管生活中沒有完美,但是我們渴望完善。所以自己配偶身上不具備的優點,就冀希在別的異性身上得到體驗。在眾多的離婚者中,毫無疑問,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好色的本能而導致離異的,儘管離異的表面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我們的法律和道德允許和默認了這樣的好色。而那些怕傷害對方和孩子,或者畏懼於離婚的麻煩和不良的社會影響,在維持既有家庭的情況下,去追求另外的異性,往往遭到道德的遣責,乃至法律的干預。然而無論道德與法律是否允許,好色的本能亦然存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早就指出:一夫一妻制是以通姦和賣淫作為補充的婚姻形式。封建社會的皇帝,其妻妾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有的甚至多達數百、甚至上千。這裡面很難說均是愛情是然,更多的是單方面滿足皇帝好色的本能。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中,幾乎代代皇帝都是如此。可見皇帝確有這樣的內在需要。除了皇帝之外,那些豪紳貴族,也是三妻四妾,而且權勢越高,財產愈多,往往妻妾更多。新中國雖然實行一夫一妻制,但近年來色情場所和服務的聚增,以及“包二奶”現象的廣泛存在,無不再次說明人好色的本性。甚至有人冒著坐牢、甚至殺頭的危險去強姦她人,足見本能力量的強大。
六、食慾
食慾,既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本性。人一出生,就知道吃,便會吃。顯然,吃是人的天性。凡是天性,都是難以違背和扼制的。若人的食慾不能得到滿足,則願冒殺頭之危險去搶食、奪食。這便是古代歷次農民起義的根源之一。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淋瀝盡致地刻畫了人食的本性。
人的食慾和人體內的需要密切相關。如果某個人體內缺少某些化學成分,他就會對那種食物元素有特別的嗜好或產生部分的飢餓感覺。由於食物愈來愈豐富,我們真正能夠感受到的飢餓已及為罕見。當一個說“我餓了”,實際上他感受到的不是飢餓而是食慾。對食慾的滿足既是人體機能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同時也越來越成為生活中的一種享受。食物的豐富不是食慾的終結,而是給食慾附加上了食文化、食品味,從而擴展了食慾的範圍,享受意義上的食慾更為強烈。
七、情感
情感,是對人或事的一種感受。追求美好的情感是人本能的需要,也是人的本性。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之一就是人的社會性,而社會性最顯著的表現特徵就是群體在物質和語言交流基礎上產生的感情。某些動物雖然也有低級的情感,但人的情感更加廣泛、更加複雜,也更加深刻和強烈。情感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情感是人生命中的精神支撐。生活中常見到有人自殺,自殺者之中絕大部分不是由於物質的缺乏,而是情感需要得不到較好的滿足。情感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如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等等。每個人都希望與他人友好相處,情樂共融。誰也不願與世隔絕,或與他人感情僵化。有人認為,情感需要是生理需要得到較好滿足以後的產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去過許多還在生存線掙扎、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地區,那裡人與人的感情更加濃厚,相反,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其人情味反而要淡得多,也許是由於物質的過於貧乏,反而使人們需要更多的情感來慰藉。所以,我們觀察到那些沉街乞討的乞丐並非沒有感情需要,而是每天在做著發財夢的同時,非常注重現實的情感交流。他們有自己的朋友,而且很重情份。儘管經濟能力極為有限,他們還是會竭盡所能地幫助親人和朋友。情感是與人生命同在的一種需要。古今中外許多殉情者以及眾多為朋友兩脅插刀的俠義之士,他們用鮮血、甚至生命證明人對情感的強烈渴求。
八、愛美
人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直截了當地道出人愛美的本性。正因為愛美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人都喜歡欣賞美,人人都希望自己美。
凡是旅遊過的人都知道,其實旅遊是一件既花錢又勞累的事情,然而,成千上萬的人一批又一批地奔赴眾多的旅遊景點。“誘惑”他們不遠千里前去旅遊的內在動機,就是人愛美的本性。
不管你去過還是沒去過那些星級飯店,但你一定知道星級飯店的價格與普通飯店的價格是天地之別,然而,仍有許多人日復一日地前往消費。他們之所以取貴舍賤,是因為星級飯店優美的環境和良好的服務,愛美之心使人願舍財而求之。
如果說旅遊和住星級飯店主要是多花點錢,那么女性割雙眼皮、隆胸、減肥,不僅僅是花點錢,而且要忍受許多痛苦,一不小心甚至付出血的乃至生命的代價。然而一批批的女士前赴後繼,促使她們“勇往直前”的動力,是人愛美的本性。
不用置疑,愛美確實是人的又一本性。
九、好奇
好奇是人的又一本性。周圍有許多事情是與我們自己毫無關係的,特別是別人的隱私,但人們往往按捺不住探尋的欲望。
筆者曾做了一個關於人們好奇的測試。讓四五個人圍蹲在繁華馬路的一邊,似乎在觀看地上的某一樣東西。三分鐘後,二十餘人跑過來圍觀,其實地上什麼也沒有。足見人確實是有好奇心的。
許多人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探險,以睹他人不能見到的奇觀,說明好奇心之強烈。
異性之間強大的吸引力,不僅是由於性與情的需要,而且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好奇心。由於對對方許多的不清楚,不了解,便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探求欲望。如果雙方了解得過於清楚,往往就會缺乏吸引力,從而導致分手。異性的引力來自既知又不知的朦朧之中。
探求未知的好奇心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原動力,而改善生活則是其外在壓力。正是人類的這種好奇心,促進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
十、逍遙
逍遙,就是如天上之浮雲,水中之游舟,任意飄遙。自由自在,溶於自然。
人的本性是不願受約束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受約束,整個社會將變得不可想像。所以人們要制定許多規範來約束人的行為自由,以防止某個人的自由傷害了另一個無辜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和睦共處,規則是不可少的。但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條件下,應給予儘可能多的自由,以滿足人逍遙的本性。
關於乾隆微服私訪之事,文學家已著墨很多,在此不再細論曲直,但很想探究一下乾隆多次出訪的原因。筆者認為,其原因有兩個:一是暗訪民情,二是為了擺脫宮廳繁鎖的事務和禮節,過一種逍遙的生活。前者是責任的需要,後者則是本能的需要。
特別是當人比較繁忙的時候,往往更覺逍遙的可貴,也更增添了對逍遙的嚮往。筆者每年都要抽出十天左右的時間去外地漫遊。沒有目標,任意飄遊。為了避免打擾,傳呼、手機等通訊工具一律不帶。自由地享受融於自然的愜意。這是一種非常美好的享受。
不管你曾經是否享受過這種逍遙,但你內心一定有享受逍遙的衝動和想往,因為逍遙是人的本性。凡是本性總會頑強地存在著。
十一、嫉妒
嫉妒,就是因為別人比自己好而憎恨別人。別人之所以比自己好,一般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別人因能力高於自己而比自己好;二是別人能力不如自己,但由於機遇好,或採取不正當手段而比自己好。由於前者而產生的嫉妒比較少,而由後者產生的嫉妒比較多,也比較普遍。我們渴望公平和公正,而且人類一直在為公平和公正而奮鬥。然而,由於社會的複雜性,真正的、完全的公平和公正仍距離我們相當遙遠。由於不公平現象的普遍存在,就使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才能和素質較低者獲得了比才能和素質較高者更好的成就、地位或其它境域。這樣,才能和素質較高的人就很難避免產生嫉妒。雖然由於每個人修養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嫉妒程度和方式有很大差異,甚至在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任何嫉妒的痕跡,但在每一個人心靈的深處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嫉妒,甚至是不滿。因為人人都期望公平和公正,面對命運的不公,我們不可能熟視無睹。所以嫉妒成了人人都有的共性。
十二、樂於被人稱讚
不論一個人職位高低,貧富貴賤,成就大小,外貌美醜,都愛聽別人對自己的讚美之辭,民間很早就流傳這樣一句話:“二尺五是個假的,人人都愛戴”,意思是稱讚的話也許不符其實,但人人都愛聽。雖然古人云“忠言逆耳利於行”,但現實中又有幾人樂於聽逆耳之言?!歷朝諸多天子之所以常常身不由已地近小人,遠賢巨,就是因為太愛聽那些小人的獻媚之言,不知不覺間喜歡上這些小人,重用上這些小人。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的和珅,就是一個不斷得到皇上重用的這樣一個小人,而富有治國謀略的劉羅鍋因少說了許多恭維和稱讚之言,竟數次被貶。筆者從國小到博士,求學二十二年。在這二十二年中,觀察到一個現象:學習好的學生一直學習好,學習不好的一直不好。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習好的學生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滿足了其樂於這被稱讚的本性,進一步激發了其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學習更好,也更自覺;而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這種批評使其更不愛學習,從而學習更差,也更被動。

說明

1.人性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有可能被抑制、消弱,但絕不可能消失,它會頑強與人的生命共存。只要遇到適合的條件,人性就會自然而然地盡情舒展。人性就如同火山下面的熔岩,隨時都有可能噴發。
2.人性並不都是好的。人性的好壞是根據當時的社會道德規範來劃分的,而不同時期的道德規範又各不相同,所以某一時期被認為是好的人性,在另一時期可能成為壞的人性。人性的好壞隨標準的變化而變化。
3.人性是並存的。人性作為人的本質特徵,同時並存於人體之中。它們沒有先後次序之分,沒有重要程度之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人的本質,而且這些人性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一會兒這一人性呈主導地位,過一會可能另一人性居於主導地位。人與人之間外在的行為之所以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是因為每個人內部各種人性強弱力量不同,因而綜合表現出來的特徵也就不同。
4.人性是受環境影響的。每個人的人生歷程都是不同的,而這種不同的生存環境影響了每一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從而也影響到人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新生與消失,而僅僅是強弱的變化。比如一個人生活在金錢至上的社會,這種環境會強化他貪財的本性,過份的貪婪可能會使他去偷、去搶,這時貪財的人性就遠遠超過了善良的人性,但並不是說善良的人性就消失了,而是被弱化了。善亦然存在。所以說,既是是殺人犯,仍有被感化的可能。
5.人性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因為人性有好壞之分,所以人們總想通過法律和道德來約束壞的人性,弘揚好的人性。當然,隨著判別人性的好壞標準的變化,法律和道德也將做相應的調整。
6.人性是可以利用的。人性往往決定人的動機,而動機又決定著人的行為,了解了人性的規律,就可以順應規律對人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提高經營管理的效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