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刻石

十三經刻石

十三經刻石,現存於北京孔廟,亦稱“乾隆石經”。十三經是儒家的13部經典著作,全部共63萬字。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十三經碑刻是歷史儒家經典刻碑中最完整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三經刻石
  • 別名:乾隆石經
  • 包含內容:儒家十三部經典著作
  • 石碑數量:190座
  • 總字數:63萬字
  • 現存地點:北京孔廟
  • 形成時間:乾隆年間
十三經刻石簡介,十三經刻石的來歷,十三經刻石的用途,十三經刻石的內容,

十三經刻石簡介

經書由蔣衡花費十二年的時間書寫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為主劉墉為副安排考訂蔣衡所書的經書並動工刻石。這部十三經刻石成於乾隆年間,故又被稱為“乾隆石經”。
十三經刻石十三經刻石

十三經刻石的來歷

國子監內有十三經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於東西六堂,現位於國子監孔廟的夾道之內。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共63萬餘字。經書由蔣衡花費十二年的時間書寫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為主劉墉為副安排考訂蔣衡所書的經書並動工刻石。這部十三經刻石成於乾隆年間,故又被稱為“乾隆石經”。

十三經刻石的用途

十三經刻石原置於國子監六堂之前,以為師生學習研討之用,後因國子監翻修改陳於國子監與孔廟之間的夾道內。國子監內有十三經刻石碑共190座,國子監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學家許衡,當時有學生200餘人。在這裡學習的學生叫“監生”,大致有三種來源:一是從全國各地秀才中選拔的正途監生,到此作進一步深造;二是外國留學生,大致來自高麗、逞邏、交趾、俄羅斯等;三是“捐監”,掛名監生,只要交足銀子,就能領取“監照”,算是監生。
許衡許衡

十三經刻石的內容

周易》,十三經之首,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最初為占卜之書,後世對其不斷的闡述說明,逐漸演變成一部無所不包的哲理性典籍。
尚書》是中國歷史典籍中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關於夏商周三代。
詩經》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共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105篇,多為貴族文人所作的正樂;頌,40篇,是王侯祭祀宗廟時用的午樂。
周禮》記載的是官制體系。
儀禮》以“士”的日常禮儀為主,反映了古代貴族生活中吉禮凶禮賓禮、嘉禮四個方面的各種禮儀規範
禮記》是對《儀禮》的補充。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春秋》三傳之一,是我國編年史的初祖,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3年中,周朝和各諸侯之間的大事。
《春秋-公羊傳》不講歷史,而是對《春秋》所記史實進行褒貶評論。
春秋-榖梁傳》也是一部對《春秋》所述史實進行評價的著作。
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
孟子》主張的核心是“仁政”。
孝經儒家倫理思想。
爾雅》對古代文獻中的詞語做出解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