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勇士

十七勇士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率先強渡大渡河的17名突擊隊員。他們是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第1師第1團第2連連長熊尚林,第2排排長羅會明,第3班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表克,戰士張桂成、蕭漢堯、王華亭、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第4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士蕭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七勇士
  • 名單:2連連長熊尚林2排排長羅會明等
  • 發生時間:長征中的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
  • 紀年:建立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
基本介紹,十七勇士名單,同樣渡江,十七還是十八,紅軍是勇士,十七勇士故事,紀念,

基本介紹

1935年5月,長征中的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由四川會理附近地區繼續北進。蔣介石指揮10餘萬國民黨軍南攻北堵,企圖利用彝漢民族矛盾和大渡河天險屏障,圍殲中央紅軍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地區。為挫敗國民黨軍的陰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中央紅軍迅速北進,強渡天險大渡河。以劉伯承為司令員、聶榮臻為政委的紅軍先遣隊,順利通過彝民區,直逼國民黨軍防守大渡河的薄弱地帶。24日晚,第1軍團先遣隊第1師第1團急行軍80公里,先期抵達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隱蔽於附近山頭。當晚,該團第1營出其不意攻占安順場渡口。時值洪水暴漲,大渡河水深流急,渡口水面寬約300米,對岸有四川軍閥部隊防守。該團決定由第2連組織突擊隊,實施強渡。
1935年5月上旬,長征途中紅軍準備強渡大渡河。25日上午,紅一團第一營第2連連長熊尚林率領渡河突擊隊,在當地船工的配合下,乘著僅剩的一隻木船,冒著密集火力,頂著急流險浪駛向對岸。木船被沖向下游數百米處靠岸,17名紅軍官兵登岸後,搶占沿河工事,控制渡口。又同第2船登岸的官兵一起,擊潰安靖壩守軍,為後續部隊渡河打開了道路。

十七勇士名單

第2連連長熊尚林,第2排排長羅會明,第3班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表克,戰鬥員張桂成、蕭漢堯、王華亭、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第4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鬥員蕭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

同樣渡江

紅1團1營長的孫繼先

十七還是十八

強渡大渡河時,兩船分渡過去18人。
1935年5月24日上午9時,渡河戰鬥打響。
在不少出版的強渡大渡河的讀物中,描述渡河戰鬥的情景時,都說十七勇士全部登上木船,在幾名船工的幫助下,冒著敵人炮火,向對岸衝鋒,並成功登岸。而事實是,十七勇士是分兩次強渡的。原本計畫是讓十七勇士乘第一船渡河,但由於流急灘險,一條小船難以承載全部勇士一次渡完,根據船工的建議,才臨時決定小船往返分兩次運載。
作為強渡大渡河的一線指揮員,孫繼先早在1957年《星火燎原》第三集發表的《強渡大渡河》的回憶文章中,就明確說明勇士們是分兩次渡河的。紅1團團長楊得志在回憶錄中也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一段歷史:"我們挑選了17名同志組成奮勇隊,分兩次強渡,第一船由連長熊上林帶隊,過9人,第二船由營長孫繼先同志帶隊,我在第三船上。" "孫繼先確實是隨奮勇隊一起過的河,但他作為營級指揮員,還擔負著指揮其他戰鬥員掩護奮勇隊過江的任務,並不是奮勇隊隊員。"《世界軍事》執行總編輯陳虎推斷,"當時的情況極有可能是當第一船返航後,孫營長就在河邊,並根據戰場態勢作出了新的判斷,臨時決定上了第二條船,帶領剩下的8名隊員過了河"。

紅軍是勇士

"紅軍戰士人人都是英雄,個個都是勇士" 由此看來,"十七勇士說"和"十八勇士說"的分歧點在於算不算時任紅1團1營長的孫繼先。 作為重要當事人的楊得志,曾在1982年發表《強渡大渡河的紅軍勇士是多少個?》的文章。文章在回顧了渡河情況後提到:"我們可以把奮勇隊17位同志稱為勇士,若把當時的營長孫繼先同志算進去,稱18勇士也沒有錯。" "長期以來,我們通行的正式黨史軍史中,都採用了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說法,其基本依據就是第186期《戰士報》的原始檔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研處處長姜廷玉說,在這期報紙上,有"十七個紅色英雄冒險渡河,即將河兩岸敵人全部擊潰"的記載,並刊登了十七勇士的名單。從此,十七勇士的威名廣為傳誦。
1936年9月,十七勇士的大部分成員還接受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採訪,他們的英雄事跡被寫入了《西行漫記》。新中國成立後,十七勇士的英名也被收入了《中國大百科全書》。
十七勇士後來大都在革命戰爭中犧牲,除了奮勇隊隊長熊上林,其他人最後的蹤跡在哪裡都不為人知。姜廷玉說,熊尚林是江西高安縣人,全程走完長征,參加了平型關大捷,1942年6月犧牲在河北崇禮縣與日寇的作戰中。
作為當年強渡大渡河一線指揮員的孫繼先,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我軍第一個飛彈試驗基地的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0年因病逝世。
對於究竟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的爭論,孫繼先生前的回答,也許能幫助人們從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 據孫繼先的兒子孫東生回憶,父親在世時,他們也多次問起此事,父親總是這樣回答:"強渡大渡河的戰鬥經過,我的回憶錄中已經闡述清楚,至於自己算不算勇士,沒有必要爭論。革命戰爭中無數先烈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有些同志犧牲後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我們這些倖存者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應該說在長征路上英勇戰鬥的紅軍戰士人人都是英雄,個個都是勇士。"
孫繼先逝世時,新華社播發了《向孫繼先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濟南舉行》一文,文中提到:"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他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為長征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十七勇士故事

天明、雨停,瓦藍的天空綴著朵朵白雲,被雨水沖洗過的懸崖峭壁顯得格外高大。大渡河水還在一股勁地咆電翻騰。此刻,通過望遠鏡可以清楚地看到遠處的一切:對岸離接口一里許,是個四、五戶人家的小村莊,周圍築有半人高的圍牆;渡口附近有幾個碉堡,四周都是的黑的岩石。估計敵人的主力隱蔽在小村免企圖等我渡河部隊接近渡口時,來個反衝鋒。
“先下手為強!”我默默地下定決心。隨即命令炮兵連的三門八二迫擊炮和數挺重機槍安放在有利陣地上,輕機槍和特等射手也進入河岸陣地。
火力布置好了,剩下的問題還是接河。一隻船裝不了多少人,必須組織一文堅強悍的渡河奮勇隊。於是我把挑選渡河人員的任務交給了孫繼先同志。
戰士們知道組織奮勇隊的訊息後,一下子圍住了孫繼先同志爭著搶著要參加,弄得孫繼先同志怎么解釋都不行。
“怎么辦?”一營長問我。我又是高興又是焦急,高興的是我們的戰士個個勇敢,焦急的是這樣下去會拖延時間。因此我決定集中一個單位去。
孫繼先同志決定從二連里選派。二連集合在屋子外的場地上,靜聽著營長宣布被批准的名單:“連長熊尚林,二徘長曾令明,三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克表,四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土張桂成,肖漢堯……”十六個名字叫完了,十六個勇土跨出隊伍,排成新的佇列。一個個神情嚴肅,虎彪彪的,都是二連優秀的幹部和戰士。
突然,“哇”地一聲,一個戰士從隊伍里沖了出來。他一邊哭,一邊嚷著:“我也去!我一定要去!”奔向營長。我仔細一看,原來是二連的通信員。孫營長激動地看看況我也被眼前的場面所感動。多好的戰士啊!我向孫營長點了點頭表示同意讓他參加。孫營長說了聲:“去吧!”通信員破涕為笑,趕忙飛也似地跑到十六個人排成的佇列里。
一支英雄的渡河奮勇隊組成了:十七個勇士,每人一把大刀,一支衝鋒鎗,一支短槍、五、六個手榴彈,還有作業工具。熊尚林同志為隊長。

紀念

為紀念紅軍大渡河戰鬥,當地人民政府於1983年5月,在安順場大渡河畔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鄧小平題寫碑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