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渡大渡河

強渡大渡河

強渡大渡河(Force dadu river)是指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省越西縣(今屬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的戰鬥,也是長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戰鬥。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征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闢了一條通道。

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基本介紹

  • 名稱:強渡大渡河
  • 地點:四川省越西縣(今屬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地區
  • 時間:1935年5月24日-25日
  • 參戰方國民黨(川軍)、共產黨(中央紅軍)
  • 結果:紅軍慘勝,渡河成功
  • 主要指揮官:劉伯承、聶榮臻、孫繼先、熊尚林
歷史背景,戰鬥經過,歷史真相,楊得志撰文回憶,劉伯承回憶歷史,軍委擴大會上,楊得志言之鑿鑿,事件意義,英雄壯舉,光榮使命,勝利前奏,飛舟強渡,

歷史背景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地。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企圖憑藉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鐘戰鬥,擊潰川軍2個連,占領丁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l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追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衝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衝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戰鬥經過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準備渡過大渡河。24日晚,先頭部隊趕到安順場,占領了該地。
現貌現貌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一師第一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二十四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一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二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一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鐘戰鬥,擊潰川軍2個連,占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安順場一帶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聳立。在紅軍到達之前,川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搶占了這一地區,正在構築工事,憑險防守。情況對紅軍十分不利。
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從第二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戰前,先遣隊首長親自向領導領導交代任務,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關係全軍成敗,一定要戰勝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為全軍打開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分成兩批,熊尚林帶領第一批8人先渡河,孫繼先帶領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勇士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衝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八名勇士戰勝了驚濤駭浪,衝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於登上了對岸。敵人見紅軍衝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智慧型雙全的勇士們,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階死角作掩護,沿台階向上猛烈衝殺。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紀念石像紀念石像

歷史真相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征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闢了一條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然而,在孫繼先晚年,在澄清大渡河戰鬥史實的問題上,卻陷入兩難的尷尬處境:他既不願意把自己說成是勇士,又不願意違背歷史事實,屈從被誤解的歷史結論。他的老首長楊得志上將言之鑿鑿,揭開了塵封已久的歷史謎團。
孫繼先將軍孫繼先將軍

楊得志撰文回憶

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有著許多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的事跡。在20世紀50年代,青年們迫切要求熟悉中國革命的歷史,從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去投身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建設事業。1957年5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紅旗飄飄》叢書,正是順應時代的呼喚,開革命回憶錄寫作之先河。《紅旗飄飄》剛一發行,即在廣大青年和人民民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在1957年7月出版的《紅旗飄飄》第二集中,收錄了一篇楊得志的力作——《大渡河畔英雄多》。楊得志的文章分為“光榮的使命”“勝利的前奏”“天亮以後”“我一定要去!”“莊嚴的時刻”五個小節。其中在“我一定要去!”和“莊嚴的時刻”中,楊得志寫道:
楊得志將軍(正面)楊得志將軍(正面)
十八個勇士(連孫繼先同志在內)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機關槍(衝鋒鎗)、一支短槍,每人帶五六個手榴彈,並且帶著工作器具,以二連長熊尚林同志為隊長。
大渡河邊還是像方才一樣,只有河水衝擊咆哮,我用望遠鏡看看對岸,敵人像是很安靜。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臨時決定十七人分兩批渡過。在連長熊尚林帶領下,一班的八個同志跨上了小船。
莊嚴的時刻到了,熊尚林帶領八個同志跳上了渡船。
……
過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來了。八個勇士在營長孫繼先同志的帶領下,又登上了渡船。
……
此刻,我們兩批登入的勇士接上了,十八個勇士一起衝上去,十八顆手榴彈一齊扔出去,十八挺花機關槍一齊打過去,十八把大刀一齊在敵群中飛舞。號稱“雙槍將”的川軍被殺得敗不成軍,拚命向北邊山後面逃。我們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在崇尚英雄的年代裡,楊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1959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根據楊得志原作,出版了連環畫《大渡河畔英雄多》。1963年,《大渡河畔英雄多》被編進全國國中語文課本。大渡河十八勇士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

劉伯承回憶歷史

這裡特別提及的是,《星火燎原》第三卷的首篇文章《回顧長征》,是由劉伯承撰寫的。在寫到強渡大渡河的經歷時,他明確寫道:“十八勇士一過河去,就將敵人打垮,占領了渡口。”

軍委擴大會上

十八勇士遭質疑
據當年編輯部的老同志回憶,《星火燎原》第一卷在1958年已經完稿。書剛印刷完還沒有發行,恰逢廬山會議召開。《星火燎原》編輯部也無法避免當時的政治風暴。因為有“美化”彭德懷的文章,編輯部被責令檢查整頓,幾位骨幹編輯不同程度地受到衝擊。
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一次軍委擴大會上,有人突然提出:關於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的宣傳有些混亂,到底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應當查清楚,即便是十八人一起渡河,孫繼先作為指揮員,也不應當算作勇士。
據說,提意見的是一名空軍中將。這名中將並不是強渡大渡河現場的目擊者。在長征中,他曾任紅一師直屬隊總支書記,大多數時間隨黃永勝任團長的紅三團行動。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之後,他被調到紅三團任總支書記。日後,他在回憶錄中寫道:紅軍強渡大渡河時,“我們三團仍是走在全師的後面。這一段,我們只是跟著走,沒有執行什麼任務,也沒有什麼掉隊落伍的。當我們來到安順場渡口時,一團、師部、二團都已經順利渡過了河,只有兩條渡船在等待我們”。
孫繼先也參加了這次軍委擴大會。坐在孫繼先身邊的一位老同志,聽了那名空軍中將的發言後,憤憤不平,就用胳膊肘輕輕碰了孫繼先一下,說:“孫司令員,你也應該出來說說話,以正視聽!”
孫繼先小聲回答說:“我能說什麼?能說自己是勇士嗎?”
會後,軍委責成總政治部負責查實強渡大渡河究竟是十八勇士,還是十七勇士。有關部門查閱了檔案資料,以當年紅軍《戰士》報第一八六期上記載的十七勇士的名單為原始依據,並以一名沒有親臨大渡河現場的紅軍幹部的日記為佐證,最終確認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是十七勇士,並以總政治部的名義正式發文:要求各個單位在宣傳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事跡時,一律按照“十七勇士”的口徑。這就是為什麼長期以來,在正式通行的黨史、軍史中,一律採用“十七勇士一船渡河”說法的緣由。
中央紅軍長征時,《戰士》報是紅一軍團政治部的機關報,是一份不足16開版的油印小報。在第一八六期《戰士》報上,關於渡河的過程只有一句:“牲(我)部一個猛衝和十七個紅色英雄冒險渡河,即將河兩岸敵人全部擊潰。”在戰爭的緊急情況下,報紙及時報導戰況,出現一些疏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979年,《星火燎原》叢書再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出版發行,全套十卷,1982年8月出齊。在1980年出版的《星火燎原(選編之三)》上,還是《強渡大渡河》的標題,選用的卻是楊得志的文章。書中關於勇士們渡河一段的關鍵內容是這樣描述的:
莊嚴的時刻到了,熊上(尚)林帶領著十七名同志跳上了渡船。
“同志們!千萬紅軍的希望,就在你們身上。堅決地渡過去,消滅對岸的敵人!”
渡船在熱烈的鼓動聲中離開了南岸。
……
在我猛烈火力掩護下,渡船靠岸了。十七勇士飛一樣跳上岸去,一排手榴彈,一陣衝鋒鎗,把衝下來的敵人打垮了。勇士們占領了渡口的工事。
楊得志原文中的十八勇士分兩次渡河,變成了十七勇士一次渡河。甚至劉伯承撰寫的《回顧長征》一文,“十八勇士一過河去”,也改成“十七勇士一過河去”。

楊得志言之鑿鑿

強渡大渡河的應該是十八勇士
1980年版的《星火燎原》發行不久,孫繼先看到有關強渡大渡河的戰鬥敘述後,感到很憋屈:自己可以不當勇士,但對戰鬥過程的敘述應該符合史實。他曾直言不諱地對老團長、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楊得志說:“咱們紅一團強渡大渡河的情況,你最清楚,怎么能這么寫呢?”
強渡大渡河(繪畫)強渡大渡河(繪畫)
翻開新版《星火燎原》,看了由自己署名的《強渡大渡河》一文,楊得志很奇怪,也很惱火。他對孫繼先說:“這篇回憶文章,沒有經過我審查就修改了。當時,我正在國外訪問,有關部門也沒有徵求我的意見,就把我原文中的‘十八勇士’,改成了‘十七勇士’,其中一些戰鬥過程也不符合史實。”楊得志寬解孫繼先說:“鑒於新版書已經出版發行,已無法挽回,我一定在今後的回憶錄中把它重新糾正過來。”
1985年,楊得志撰寫了長篇回憶錄《橫戈馬上》(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楊得志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也與廣大讀者見面。有關強渡大渡河部分,楊得志都進行了認真校正,澄清了大渡河戰鬥的史實。他特別寫道:“由於船太小,一次容不下十七位同志,我們決定分兩次強渡。第一船由熊尚林同志帶領。為加強領導,第二船派營長孫繼先同志掌握。”
1990年4月13日,孫繼先在濟南病逝。在治喪期間,他的小兒子孫東寧從濟南回到北京,去解放軍三○一醫院看望正在住院的楊得志。躺在病床上輸液的楊得志一見孫東寧臂上戴著黑紗,情緒立刻激動起來,哽咽著說:“你爸爸是我最好的戰友,他是個好同志,優點很多,打仗很勇敢,會武術,能耍大刀……”
在講到長征時,楊得志說:“你爸爸是長征中的英雄,強渡大渡河時,第一船九人,熊尚林帶著;第二船九人,你爸爸帶領。九加九是十八,應該是十八勇士,你爸爸應該算勇士。”
楊得志又說:“我還可以找到幾位見證人。當時的二營營長叫陳正湘,他現在是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還有一位是武漢軍區政委蕭思明,當時是紅一團偵察參謀。那天,勇士們渡河的渡口距離誓師出發地還有幾百米的路程,我只帶了幾個人送他們出發,現場的情況別人不清楚。偵察參謀蕭思明就在我身邊,他可以證明!”
正在這時,濟南軍區老幹部局楊局長來電話,徵求楊得志對《孫繼先同志生平》的意見,特別是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奪取並控制了渡口陣地,掩護後續部隊渡過了大渡河,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評語是否準確。
楊得志回答道:“這樣寫很好,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渡河,這個情況是真實的,這樣寫,比寫他是十八勇士評價還要高!”
隨後,楊得志又深情地回憶起與孫繼先一起戰鬥、工作的往事,從二萬五千里長征,講到在南京軍事學院,又講到在濟南軍區。他說:“‘文革’中,有人批判我,你爸爸出來說話保我,別人又去抓他。我說不要去抓孫繼先,批我好了!”
孫東寧臨別前,楊得志緊緊握住他的手說:“你爸爸在北京住院時,我去看他,我動員他,不要一個人在濟南,趕緊回到北京來。他出院後,又到我家來看我,我們倆的手握在一起,很長很長時間。他的年齡比我小一點,身體原來比我好,沒想到走得這么快……”說到這兒,楊得志已經泣不成聲。由於病重住院,楊得志不能去濟南參加孫繼先的遺體告別儀式。他特委派兒子楊建華代表他前往濟南,向老戰友作最後的告別。
孫繼先臨終前,曾囑咐家人:待他身後,把一部分骨灰撒在大渡河裡,他要伴著大渡河的驚濤駭浪,向後人講述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裡創造的驚世傳奇!
前些天,孫東寧為筆者找到一本1957年版《紅旗飄飄》第二集。筆者驚奇地發現,在《大渡河畔英雄多》一文的結尾,楊得志請執筆人張重天清晰地寫上了一段附記:
十八勇士一度被認為十七勇士,楊得志同志認為正確地說應該是十八勇士(其中包括營長孫繼先同志)。文中敘述經過,由於寫時離開事情發生時間較長,故雖然竭力回憶,恐個別地方仍有錯誤,請熟悉當時情況的同志指正。
手捧陳舊泛黃、印跡斑斑的原版圖書,細讀《大渡河畔英雄多》,一種崇敬之情在筆者心中油然而生——楊得志襟懷坦蕩,他唯真唯實的崇高品質令人肅然起敬!

事件意義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作戰的重要意義,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地圖地圖

英雄壯舉

堅信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使作戰部隊全軍上下對這次作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勇士們正是憑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忠誠,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對岸衝去,並成功地為後續部隊打開了一條通道。紅軍部隊成功地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在作戰中的英雄壯舉,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連環畫連環畫

光榮使命

楊得志將軍回憶:
一九三五年五月,我們工農紅軍渡過金沙江,經會理、德昌、瀘沽,來到冕寧。我們紅一軍團一師一團,擔負了光榮的先遣任務。軍委為了加強領導,充實力量,特派劉伯承聶榮臻兩同志分別擔任先遣司令和政委,並把軍團的工兵連、炮兵連配屬一團指揮。當時,我在一團當團長。
古船古船

勝利前奏

戰士們從夢中被叫醒,冒著毛毛細雨,摸黑繼續前進了。
根據分工,黎政委帶領二營至安順場渡口下游佯攻,以便吸引那個團的主力;我帶一營先奪取安順場,然後強渡;三營擔任後衛,留在原地掩護指揮機關。
天明、雨停,瓦藍的天空綴著朵朵白雲,被雨水沖洗過的懸崖峭壁顯得格外高大。大渡河水還在一股勁地咆電翻騰。此刻,通過望遠鏡可以清楚地看到遠處的一切:對岸離接口一里許,是個四、五戶人家的小村莊,周圍築有半人高的圍牆;渡口附近有幾個碉堡,四周都是的黑的岩石。估計敵人的主力隱蔽在小村免企圖等我渡河部隊接近渡口時,來個反衝鋒,迫我下水。

飛舟強渡

十八個勇士(連孫繼先同志在內)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機關槍(衝鋒鎗)、一支短槍,每人帶五六個手榴彈,並且帶著工作器具,以二連長熊尚林同志為隊長。
大渡河邊還是像方才一樣,只有河水衝擊咆哮,我用望遠鏡看看對岸,敵人像是很安靜。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臨時決定十七人分兩批渡過。在連長熊尚林帶領下,一班的八個同志跨上了小船。
莊嚴的時刻到了,熊尚林帶領八個同志跳上了渡船。
……
過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來了。八個勇士在營長孫繼先同志的帶領下,又登上了渡船。
……
此刻,我們兩批登入的勇士接上了,十八個勇士一起衝上去,十八顆手榴彈一齊扔出去,十八挺花機關槍一齊打過去,十八把大刀一齊在敵群中飛舞。號稱“雙槍將”的川軍被殺得敗不成軍,拚命向北邊山後面逃。我們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