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通醫學

匯通醫學

匯通醫學(Huitong medicine)是以振興中國醫學為目的,全面吸收現代醫學和現代科學,匯通現代醫學與中國醫學,融合成一門新醫學的科學,不同於中西醫結合,也不同於中西醫學匯通。"匯通醫學”是匯通現代醫學與中國醫學,融合成一門新醫學的科學。所謂中、西醫,或中西結合,只是一個人為的錯誤概念。匯通醫學拋掉所謂“西醫”的有色眼睛,以人為“類對象”,把中醫基礎理論可分為四個層次。陰陽為第一層次,衛氣營血為第二層次,五行、經絡、臟腑為第三層次。疾病、症狀為第四層次。把生理學、病理學等現代基礎醫學引入中醫基礎理論,建立新的“匯通醫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匯通醫學
  • 外文名:Huitong medicine
  • 目的:振興中國醫學
  • 方法:全面吸收現代醫學和現代科學
西醫,中西結合醫學,中醫匯通派,匯通醫學,重新開創醫學匯通,

西醫

所謂西醫,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我們一般所說的西醫,實際上是指近代和現代醫學,是傳統中醫人對現代醫學的稱謂。在過去的中國被稱為新醫,與舊醫(中醫)相對立。
相對於中醫和西醫的概念,歷史上還有一個中西醫匯通與匯通派。中西醫匯通的概念提出很早。歷史上的中西醫匯通派是一些思想上受到改良主義影響,學術上接受了西方醫學和其他科學,以振興發揚中國醫學為目的,主張引進西方醫學中先進的理論、技術與中醫匯通的學術派別。因時代和當時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當時的中西醫匯通派的匯通成就,大體上以任應秋“匯而未通”之評為定論。多數學者認為,匯通派因中西結合的出現而終結。
當代活躍在基礎、臨床、科研各個領域的所謂中西醫結合,實際上也起源於中西醫匯通。換句話說,中西匯通是中西結合的鼻祖。

中西結合醫學

所謂中西結合醫學,是將傳統的中醫中藥知識和方法與現代醫學西藥的知識和方法結合起來,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基礎上,闡明機理進而獲得新的醫學認識的一種途徑。中西醫結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長期實行的方針。中西醫結合是中、現代醫學學的交叉領域,也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項工作方針。
中西醫結合發軫於臨床實踐,以後逐漸演進為有明確發展目標和獨特方法論的學術體系。中西醫結合,不存在什麼學術之爭、領域之爭,只是治療、康復過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所以,目前的中西結合,是一種沒有體系,沒有目標的大雜燴。同樣,中西醫結合也沒有歸宿。如果有歸宿,那只能是一個,要么歸於中,要么歸功於西,即西同化中,或者中同化西,或者兩者共同形成一門新的醫學。
大量的中西結合實踐發現,在許多場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中西無法結合,或者,結而不合。所謂中西醫結合醫學,在很多情況下,中西結合的結果是“結而合於西”。大多數情況下矛盾重重,以教科書與醫學手冊這類的問題最多。研究生使用的教材,更是錯誤百出。
更有一些非醫學專業人員的言論,認為中、西醫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不可能結合,更不可能匯通。

中醫匯通派

最早明確提出中西醫匯通思想的人則是洋務派李鴻章。1890年李鴻章在為《萬國藥方》作序時提出,“倘學者合中西之說而會其通,以造於至精極微之境,與醫學豈曰小補!”,他明確提出“合中西之說而會其通”的主張。
西洋醫學在我國廣泛傳播,引起了中醫界的普遍重視。一些中醫界的人士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的思想和學派,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目前認為,中西醫匯通派的匯通成就,大體上以“匯而未通”之評為定論,大致有以下幾種認識。
有人認為,中西醫匯通派在近代“一度代表著中醫學發展的主要潮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大部分的著名中醫學家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了中西醫匯通這一行列,而這一現象說明,中西匯通為中國醫學之主流。中西醫匯通的思想在近代中醫界貫穿始終,否定匯通派,就是否定近代中醫。從臨床上看,代表中醫學的主流依然是中西醫匯通派。
中西醫匯通派對近代中醫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許多學者認為,中西醫匯通是當代中西醫結合的繼承;或者把中西醫匯通可以看成中西醫結合的前期階段。中西醫匯通的經驗、教訓為當前中醫學術的開拓、中西醫結合和多學科研究中醫提供了必要的借鑑和思路。

匯通醫學

所謂“匯通醫學”,是現代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的匯通,是一門現代專門學科。他拋棄了所謂“西醫”的概念,所以,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中西醫匯通”。中“西”醫匯通的概念只存在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中“西”醫匯通是部分中醫人的看法,而且只是一個歷史名詞。

重新開創醫學匯通

中西醫匯通派在世紀之交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他們的發展因中西結合的興起而消亡,也有其歷史必然性。但中國醫學的發展決不會停留。但新的環境下,以現代科學為背景的中國醫學,決不能一直徘徊在“因土生木,脾屬土,肝屬木,所以治療肝病,要補脾土以養肝木”這樣的極簡單的“取類比象”中。
自從現代醫學慢慢走進中國,有多少志士仁人,嘔心瀝血,研究探討,試圖接納現代醫學的一些理論,對古老的中醫學進行改良,實現“中西醫匯通”,可是從明代到現在,歷經數百年,中西匯通沒有實現,倒是出現了中醫從主流走向消亡。就現時整個社會和醫療體制而言,作為學派,已經沒有“純中醫”。純中醫只存在於江湖郎中之中(見文章:簡易中醫派別辨別法)。在社會中,已經沒有純中醫的生存環境。
中醫的權威專家們一方面大力倡導僅使用古人用過的名詞和概念,一方面又極力反對使用新名詞,許多具有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細胞學意義的現代名詞,仍勢不可擋地在中醫學中擴散開來。
中醫藥大學教材的中醫內科學中“炎症”“腫瘤”“感染”等名詞或概念到處都是,“激素”、“代謝”、“聽診”、“CT”充斥所有中醫教科書,中醫大學本科不得不花費學時的30%,來學習現代醫學生理、生化、微生物、病理等課程。雖然其現代醫學水平僅相當於全日制中專,但對於受傳統勢力控制極深的中醫系統來說,已經是極大的進步了。
當代中醫人,如果只是熟讀中醫經典,只是掌握溫病和六經辨證等古典醫學知識,不認識“腦膜炎”、“肝炎”、“傳染病”,“癌”就根本進不了臨床,也無法行醫(祥見中醫革命之一: 中醫危機)。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都是匯通的結果,只不過因匯而全通,匯而後通,匯於無形,不被大家認識,或者不被大家承認罷了。
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由陰陽學說、精氣學說、衛氣營血學說、經絡學說、藏象五行學說、證候理論等組成。這些理論構成了整箇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如何使這些理論與現代科學接軌,是中醫現代化的關鍵的環節。這些學說是與現代科學和現代醫學最難相容的醫學理論,也是現代西方醫學研究者們難以理解的理論問題。如何發展這些理論,使之不被現代社會和現代醫學淘汰,在現代醫學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國醫學生死存亡的首要問題。
面向對象的計算機軟體沒計思想和人工智慧興起後,我們以它為工具,對中醫學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發現,古老的中醫學中,含有面向對象和人工智慧的思想。以面向對象的觀點來分析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對我們認識中醫有極大幫助,以人為“類對象”,可把中醫理論分為四個等級,或者叫四個認識水平或層次。第一級為陰陽,第二級為衛氣營血,第三級為經絡、臟腑,第四級為症狀、疾病。第四級的認識,與現代醫學的認識基本相同。四個認識水平的劃分,為我們統一中醫學和現代醫學找到了一個立足點。
基於這樣一種認識、體驗和社會現實,經過多年的醫學院校和中醫院校的教學與臨床實踐,為中國醫學的一席之地,羅文新提出當代“匯通醫學”的概念,即把古舊的“中西醫匯通”變為現代醫學與中國醫學匯通,把中西初步的匯通實踐變為匯通理論體系與實踐全面的“匯通醫學”。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匯通醫學”,並逐淅發展出匯通醫學基礎理論,匯通生理學,匯通病理學,匯通診斷學,匯通證候學,匯通內科學,匯通外科學,匯通骨科學,匯通兒科學,匯通婦科學,匯通康復醫學、匯通老年病學、匯通營養學、匯通養生學等各個匯通醫學分支。完成了中國傳統醫學到現代醫學的整體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