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金水河村

北金水河村隸屬鋼城區黃莊鎮,位於鎮政府駐地東1.5公里處,汶河上游。東與嶺子村接壤,西與黃莊三村相連,北靠胡家橋,南與南金水河村隔河相望,人口1142人,耕地面積1204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金水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鋼城區黃莊鎮
  • 電話區號:0634
  • 人口:1142人
據載:北金水河村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桃月,由直隸冀州遷此定居,因村近河岸名近水河。清朝有人在河中淘金,遂更名為金水河。1957年與南金水河村分治,以方位叫北金水河。17個姓氏,以桑、張兩姓為主。
據清《蒙陰縣誌》載:北金水河村解放前屬蒙陰縣北一區黃莊鄉西舜聖社;1945年5月黃莊區劃歸沂源縣,屬黃莊區;1993年歸萊蕪市鋼城區黃莊鎮管轄。
現村中有一古槐,傳說是建村時栽,現已有400多年,至今枝繁葉茂。村西南有洪廟一座,建築年代不詳,現廟跡無存。
樹往南10米左右,有一口古井,相傳也是建村時所挖,至今井水清澈甘甜。
村西平地矗立著一數丈高的自然奇石,極像美麗的少女,所以叫姑子石。旁邊有3米多高的雕龍碑一座(皆毀於“文革”),使路人無不駐足觀賞。村東有一奇特的山嶺,叫摩天嶺。從村西至村東有石拱橋三座,因此,村里流傳著“一里路三空橋,姑子石萬丈高,達不到摩天嶺的半路腰”的順口溜。
北金水河村1938年成立了地下黨組織。在1947年“大動參”時,該村為解放戰爭充實兵員,參軍人數30人,支前人數80餘人。
該村非常重視教育。1985年校舍改造時,該村被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單位,村支書孫棟被評為臨沂地區尊師重教先進個人。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1年北金水河村考人大中專學生37人。
北金水河村在20世紀60年代前,村前一條大河常年水流不息,岸邊灘地曾種過水稻,並連年豐收;面積達百餘畝,池塘魚游蛙鳴,荷花盛開,曾稱之為“荷花村”。
70年代後,隨著各廠礦建設的大量用砂,過量抽取地下水,使該村水位連年下降,水渠乾涸、荷花凋落。村支部自1973年至1978年投人工80000餘個,搬運土石方60000餘方,建起石砌河壩2400多米、寬6米的河堤路。
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不斷鞏固和完善原有工程設施的基礎上,村人又把眼光放到了興修水利、調整種植結構、加快經濟建設上來,大力發展林果業。為達到規模大、易管理的目的,從1986年冬季開始,把分布零散的地劃為經濟田和口糧田兩部分。除每人分得少量口糧田外,其餘土地經分等定級,每戶一片,統一建成果園。土地調整後,村兩委與上級林業主管部門一道,與省三級配套,3年完成。首先把水引上了山,保證了村東片的澆水;村西大口井配套後,又相繼完成了兩處二級電灌,並於1998年在村北山頭建起1000立方米的水池一座。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水利部門的幫助支持下,地下管道,引水明渠,已初步形成網路,約計埋設地下管道3800多米,架設高低壓線路1600米,建明渠500米,建小型水池10個,使80%的土地得到了灌溉。
為了徹底改變過去交通不便的現象,村里非常重視道路建設。從1997年以來,在村東、村西和村前改修公路,加寬路面1000多米。並建起果品批發市場一處,有力地促進了全村林果業的發展。
綜合治理,著眼長遠。在統一規劃的同時,首先劃出各條機耕路,從1987年到1996年中,修築營林路12華里,機動車輛環山行駛,暢通無阻。從1987年到2002年期間,先後在村東、村西各打大口井一眼,擴大了水澆面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