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防空識別區

北美防空識別區

北美防空識別區是世界上第一個防空識別區,是美國4個防空識別區之一。20世紀50年代,來自蘇聯的戰略轟炸機對北美大陸的威脅與日俱增。於是,美國和加拿大圍繞北美大陸創立了由4個分區組成的北美防空識別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美防空識別區
  • 榮譽:世界上第一個防空識別區
  • 地點:北美大陸
  • 對象:美國
區域詳情,制度意義,發展歷史,

區域詳情

美國根據《聯邦航空條例》,劃設了4個防空識別區,即北美防空識別區、阿拉斯加防空識別區、關島防空識別區和夏威夷防空識別區。北美防空識別區又細分為太平洋沿岸防空識別區、南部邊界防空識別區、墨西哥灣沿岸防空識別區和大西洋沿岸防空識別區等4個分區。
美國防空識別區主要是根據地理位置的特點進行劃定的,同時還充分考慮了不明飛機接近美國領空的機率,向需要重點監控的方向適當延伸。如北美防空識別區東、西兩側寬,南側窄,其中與墨西哥灣陸地邊界處最窄,而北側與加拿大接壤處則未設防空識別區。阿拉斯加、關島、夏威夷三個防空識別區均向俄羅斯、中國、朝鮮等所謂“特別關注”國家方向有所延伸。

制度意義

防空識別區制度始於美國和加拿大。自1950年起,美國頒布法規,宣布在其領海以外數百公里的若干點連線之內建立“防空識別區”,“一切飛往美國的外國航空器,在進入防空識別區時,須提出飛行計畫並隨時不斷報告所處的位置”。美國現在已經擁有北美防空識別區、阿拉斯加防空識別區、夏威夷防空識別區、半島防空識別區和在“9·11”襲擊後建立的華盛頓特區防空識別區。加拿大於1951年設立的“防空識別區”與美國的規定有所不同,它明確規定:該規則適用於一切航空器,只要其飛行路線朝向加拿大,不管其最終目的是否是加拿大,如果違反有關原則,將受到空中攔截。

發展歷史

最初防空識別區主要關注來自蘇聯方向的飛機,但是1971年10月26日,一架古巴飛機在完全未被察覺的情況下飛越美國領空降落在紐奧良。於是在重壓之下,美國空軍建立了東南防空段並且公布了一個沿著海灣海岸的雷達網路。後來,由於洲際飛彈的異軍突起以及蘇聯解體,北美防空識別區的地位顯著降低,但隨著“9·11”事件的出現,防空識別區在近十年再次獲得了重視。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的北美防空識別區是一片環繞北美大陸大部分(也就是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的空域,由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的航空管制部門和軍方在北美防空司令部的支持下共同管理,在這個空域內對大陸或者海洋上空的民用飛機進行預先識別、定位和控制。通常,任何未被授權在這些區域上空飛行的航空器都可以被識別為威脅,並作為敵方飛行器處置,並可能由戰鬥機進行攔截。按照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說法,進入防空識別區的飛行器必須用無線電向航空管制員通報其飛行計畫、目的等飛行細節。同時,這架飛行器也必須裝備有應答裝置。不過,美國海軍指揮官的手冊上認為防空識別區只適用於打算進入美國領空的商用飛機。在實際操作中,美國並不打算讓穿越其識別區但無意進入其領土的國外軍用飛機服從其管理。加拿大防空識別區法規定不但要求打算進入加拿大的飛機報告此類信息,而且要求途中經過其防空識別區但飛往其他地方的飛機也報告此類信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