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軍服1882式

北洋水師軍服1882式

由時任北洋水師統領丁汝昌組織人員,分成官弁、洋槍隊、水手夫役等三大類。在參考英國海軍軍服的基礎上擬定起草,並經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批准,頒行了中國第一部海軍服裝規範《北洋水師號衣圖說》,而這可能也是中國第一部近代化的軍服規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洋水師軍服1882式
  • 類型:軍服
  • 時代:清
  • 隸屬:海軍
中國海軍的簡介,國外海軍對中國的影響,北洋海軍的來由,北洋水師號衣圖,官弁著裝,裝樣式中國化,軍官與士兵的區別,洋槍隊,水手夫役,軍服典範,

中國海軍的簡介

作為一個擁有長達2.1萬餘公里漫長海岸線的瀕海大國,中國的海上武裝力量有著悠久的傳統史,早在五霸爭強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史籍中就開始有了關於水戰、海戰的記載。然而由於國家政策和戰爭實際需要的局限,當時一般被稱為舟師、水師、水軍的中國古代海上力量,大都活動在內水和近海,武器裝備的進化也很緩慢,主要用於國內的平叛、內戰,一直到清朝末年,仍然只是作為陸軍的附庸而存在。
北洋水師軍服1882式

國外海軍對中國的影響

1840、1860年,新興的歐洲強國接連對中國發動了兩次從海上而來的戰爭,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戰術思想,都停留在古代狀態的中國舊式水師,面對歷經工業革命成長起來的歐洲近代化海軍,顯得弱勢和不堪一擊。本著懲前毖後,鞏固海防的目的,清政府逐漸開始了建設近代化海軍的計畫,中國的海軍史也從此時由古代向近代跨越。從1866年在福州創建福建船政局,到1875年設立南北洋大臣,加速近代化艦隊的建設,通過一系列的造船購艦,以及開設學堂培訓海軍專業軍官的活動,至1880年代,西方的報紙上就已經開始關注遠東這支新興的海上力量,將中國列入新興的海軍強國之列。此時的中國的近代化海上力量主要由廣東水師、福建船政水師、南洋水師、北洋水師四支,這其中最具代表性,成效最為突出也最受各方關注的,則是北洋大臣李鴻章一手創建,後來成為當時中國唯一一支國家海軍的北洋海軍。

北洋海軍的來由

北洋海軍在正式成軍之前,稱為北洋水師,包括軍服在內的各項規章制度,與其他的3支近代化艦隊略同,大都採用勇營的號衣。但是隨著與西方海軍的交流漸多,以及實際作業訓練中的感受體會,這支效法英國海軍,以蒸汽化艦船作為主要裝備的艦隊,在服裝制度上,也一改中國上千年以來延續的“號衣”樣式,開始向近代化方向過渡。
1882年夏,為了辨等級、壯觀瞻,與列強海軍接軌。由時任北洋水師統領丁汝昌組織人員,在參考英國海軍軍服的基礎上擬定起草,並經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批准,頒行了中國第一部海軍服裝規範《北洋水師號衣圖說》,而這可能也是中國第一部近代化的軍服規範。

北洋水師號衣圖

這部圖說中詳細規定了北洋水師官兵的軍服樣式和著裝制度,將軍服分成官弁、洋槍隊、水手夫役等三大類,每類又分為春秋冬季制服,和夏季制服兩種,對於軍官還另有關於禮服的規定。整體來看,各種設計思想、服飾制度,與英國海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具體的表現形式上,卻又有著濃濃的中華文化特色,體現了當時中國文化居於強勢地位時,對於外來文化的一種包容消化。
北洋水師號衣圖北洋水師號衣圖
北洋水師號衣圖北洋水師號衣圖

官弁著裝

即軍官、士官的著裝。仿照英國海軍的制度,北洋水師的軍官制服在顏色上採用了海軍藍,當時稱為石青色,這種色彩在當時中國的軍隊中是絕無僅有的。軍服上衣和軍褲的顏色面料保持一致,春秋兩季使用線絨,夏季採用穿著舒適的寶紗,冬天使用厚重禦寒的呢子。軍靴則採用的是傳統的薄底戰靴。
身著1882式軍服的劉步蟾(歷史照片上彩)身著1882式軍服的劉步蟾(歷史照片上彩)

裝樣式中國化

儘管顏色上參考了西式的制度,但服裝樣式卻是完全中國化的。軍服上衣為傳統的中式馬褂,袖口寬6寸,腰擺緊小,袖口、領口、衣襟、下擺都裝飾有傳統的鑲邊和雲頭圖案,夏季用黑色綢緞製成,其他季節用黑絨布。配合這套制服,著裝時軍官還必須腰束皮帶,攜帶指揮刀。
饒有趣味的是,在使用西洋顏色制度、中式服裝樣式和裁剪的制服上,還有一處極為有特色的細節設計。制服的每邊袖口裝飾的3個空心雲頭圖案內,引入了類似西方軍銜符號的標識設計。但是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近代化的軍銜制度,因而在參考西方海軍的制度進行設計時加以了變通,改成了艦上的職務符號,分為統領、船主、駕駛、管輪、槍炮、帆纜、軍醫、文案等多個崗位部門。和參考西式顏色,引用中式樣式的制服一樣,參照西式軍銜制度,卻設計出了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識別圖案。統領官即艦隊司令,袖口的每個空心雲頭內用金線繡制3個古體的“壽”字,中央為長型,2側為圓形,每袖3個雲頭內,共9個古“壽”字。艦長、大副、二副等航海軍官的識別符號為長型的古“壽”字,區別在於數量的多少,例如艦長每袖7個古“壽”字(中央的雲頭內3個,兩側的各2個),而大副的只有6個(中央雲頭內比艦長減少1個)。管輪部門的軍官則形象化地用圓形的古“壽”字識別,同樣以“壽”字數量的多少來區別大管輪、二管輪等職務的高低。由此也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寓意,艦隊司令的軍銜上同時具有航海部門的長型“壽”字和輪機部門的圓形“壽”字,意在統領全局,知識全面。
北洋水師號衣圖說北洋水師號衣圖說
航海和管輪軍官之外,其他具體技術軍官的識別符號更為形象化。例如槍炮官的符號是方天畫戟和紅纓槍,醫官的符號是靈芝壽桃和蝙蝠圖案,帆纜官的符號則為中國結,文案的符號乾脆是毛筆、宣紙,同樣也是通過數量多少和圖案的豐富程度不同,來區別職位高低。即使今天看來,這些設計的理念也相當精彩,看著極具民族特色的軍銜標識,會心一笑之餘,也能引來關於文化傳統底蘊的思索。
和很多影視作品表現的不同,北洋海軍的軍帽在清末的官吏軍隊行列中,也是獨樹一幟的。考慮到艦上艙房狹小、機器眾多,為了方便起見,北洋海軍軍官春秋冬級在艦上配發的軍帽實際是一種小帽,這種帽子又稱為便帽,民間則形象稱為瓜皮帽,與當時官員使用的斗笠狀的涼帽和船形的暖帽相比,更適合艦上活動。海軍軍官的小帽為黑色氈制,帽邊鑲嵌一圈黑邊,帽頂則根據官員的品級,鑲嵌頂戴珠子。軍官的夏季軍帽則完全學習西方,採用進口的圓頂草帽,帽檐寬約5寸,帽子上釘一道黑飄帶,文字為英文的“大清帝國海軍”。以往有研究者認為頭戴草帽,是北洋海軍落伍於時代的表現,實際是一個極大的誤會,因為艦上夏季服務至為艱苦,由英國海軍倡首,海軍夏季均使用能夠遮擋烈日的草帽,當時因為草帽帽檐容易遮擋視線,官兵們都習慣將帽檐向上折起,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現代西方國家海軍水兵使用的盆形水兵帽。因而頭戴進口的草帽,非但不是落伍的象徵,反而證明了這支海軍已經非常西洋化。
考慮到與傳統官場接軌,擔心過於西洋化的裝束難以被接收,不夠“壯觀”。北洋水師的軍官另有禮服規範,主要區別在於軍帽樣式的不同,即遇到重大慶典活動時,會改用經過改良的傳統官帽。清朝官員的傳統官帽主要分涼帽和暖帽。涼帽為斗笠狀,帽頂裝飾紅纓絡和頂戴,還可加裝象徵地位榮譽的翎羽,一般為春夏季節使用,但是這種帽子容易遮擋視線,且在艦上使用望遠鏡、操作火炮機器時都極為不便,因而沒有被北洋水師採用。北洋水師使用的是經過改良的暖帽,暖帽原本是清朝官員秋冬季節的官帽,類似船形,帽檐向上,帽頂同樣可以裝飾頂戴翎羽,北洋水師“鎮海”號炮艦管帶曾別出心裁到帽鋪定製過一頂“其邊沿陡起,較時樣稍窄,翎亦短小”的暖帽,經過試用非常便利,於是被丁汝昌採納到了圖說之中,成為海軍遇到禮節活動時的軍帽,不分季節一律使用。

軍官與士兵的區別

北洋水師的隊伍中,有一支人數眾多,界乎與官兵之間的士官隊伍。士官的軍服類似軍官,只是袖口雲頭內和軍校學員一樣,沒有識別標誌,而改為使用臂章。另外軍帽上,春秋冬季採用和水兵一樣的黑布包頭巾,夏季使用和水兵一樣的方頂草帽。
軍官與士兵的區別軍官與士兵的區別

洋槍隊

洋槍隊即西方海軍中的神槍手、海軍陸戰隊,平時在艦上維持紀律,戰時或在桅頂狙擊敵方艙面人員,或手持步槍砍刀長矛,準備跳幫廝殺,必要時更可以登入作戰,充當快速部屬兵力。這一在西方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海上兵種,在中國卻是徹底的新生事物,參照英國海軍的模式,北洋水師也引入了海軍陸戰隊的編制,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戰中,中國海軍“經遠”號軍艦上的陸戰隊就幾乎發起過一次跳幫作戰。
海軍陸戰隊由於直接受各艦的艦長領導,因而只有士兵的制服設計。陸戰隊士兵的制服樣式和士官制服相似,既顯示了艦上執法者的特殊地位,也區分了官兵的差別。同時軍服的顏色改成了英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紅色兵種色。

北洋水師號衣圖說北洋水師號衣圖說
北洋水師號衣圖說北洋水師號衣圖說

水手夫役

水手夫役是北洋水師中的基層水兵群體,人數眾多,上衣和軍褲的顏色質料一致,面臨為棉布,春秋冬三季的顏色是海軍藍,夏季則是一身白色軍服,因為一年中很長時間穿著的都是藍色軍服,艦隊中的洋員教習習慣把水兵稱為blue jacket。水兵軍服上衣的樣式和軍官服相近,也是中式的號衣模樣,只是少了很多軍官服上的華麗裝飾,黑色鑲邊的圖案相對簡單,範圍只有胸口、袖口、肩頭三處。
水兵制服上較有特點的部位有兩處。一是在軍服的領子上,左右各用金線繡有所在軍艦的名稱。另一處是水兵服的臂章,與軍官服參考西方的軍銜符號制度一樣,水兵府也參考了西方的類似制度,配有區別水兵職務高低和工作崗位的“花”,即臂章,這可能也是中國軍隊使用這種軍銜識別形式的開始。
水兵佩戴的臂章為方形,底色、質料和軍服保持一致,臂章上用金線繡出各種識別符號。主要分為航海和作戰部門的水手頭(水手長)、練勇(練兵)、水手(正式水兵),輪機部門的升火、管油、管汽、鍋爐匠,信號部門的管等、管旗、號手,其他技術部門的魚雷匠(魚雷士官)、木匠、鐵匠、銅匠、皮匠、帆匠、電匠等。圖案的形式也充滿民族特色,極為形象直觀,例如魚雷士官的符號是鯉魚,鐵匠的是鐵砧,升火的是煤鍬等。
水兵的軍帽春秋冬用黑色頭巾裹頭,顯示了和淮系勇營軍隊的淵源。而夏季則和軍官一樣,頭戴草帽,不同的是水兵的草帽是方頂,草帽上也釘有黑色飄帶。由於工作崗位的特殊,水兵夏季在艦上一般都是赤腳,天冷時才穿上戰靴。
與水兵近似,北洋水師中另有一些幫助做工的夫役,制服的樣式和水兵一樣,不同的是兩臂沒有臂章。另外北洋水師還編制有軍樂隊,大都由14、5歲的少年組成,稱為樂童,平時負責演奏國樂、軍歌,戰時則派到各個炮位幫助運送彈藥。根據丁汝昌留下的信稿顯示,這批樂童有經過專門設計的制服,可能由於樂童並不在北洋水師經制內,因而在相關的軍服制度中尚未發現有此類設計,樂童制服至今仍是一個迷題。

軍服典範

從存世的一些照片分析,1882年頒行的這套著裝制度,很有可能在北洋水師組建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陸續有所採用,最終在1882年以規章形式予以確定化。隨著在北洋水師中的全面施行,其他的3支近代化艦隊也紛紛借用使用,實際成了當時中國近代化海防的軍服典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