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汝河(長江支流淮河支流沙穎河支流)

北汝河(長江支流淮河支流沙穎河支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汝河,民間俗稱“汝河”,為與河南省南部的洪河支流汝河區別,一般稱“北汝河”。淮河支流潁河支流沙河的支流,流域全部在河南省境內,發源於河南省嵩縣車村鎮栗樹街村北分水嶺摞摞溝,流經汝陽縣汝州市郟縣寶豐縣襄城縣葉縣六個縣市,在襄城縣丁營鄉匯入沙河。全長250公里,流域總面積6080平方公里。

北汝河歷史悠久,為古汝水北段演變而來。流域為淮河流域的暴雨中心,洪澇災害較多,歷史上多有治理。其實中下游的汝陽、汝州、襄城等為流域內工農業經濟發達地區,境內有傳說鬼谷子修行的雲夢山等風景名勝,有梅花玉汝瓷等物產。

河道變遷,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嵩縣境,汝陽縣境,寶豐縣境,襄城縣境,葉縣境,水利工程,河道整治,北汝河大陳閘,穎汝灌區,南水北調工程,水電開發,玉馬水庫,流域文化,風景名勝,物產,地理地貌,

河道變遷

在古濟水潁水間,原為鴻溝航道系統,為戰國時開鑿。引黃河水自今滎陽北,東經中牟北、開封北折而南,經尉氏東、太康西至淮陽分兩支,南支入潁河,東支為沙(蔡)水通淮河,元代蔡河湮塞。鴻溝在開封向東分出一支,稱為汴水(汴渠),南宋時湮廢。賈魯河上游及其索、須河源流,原屬濟水流域,唐代以後,濟水消失,擴大了淮河流域面積。沙河原是古汝水支流滍水,汝水在元代至元年間(公元1335年)因其泛濫從舞陽斷流,將上段及支流滍、澧等水改道入潁河,從此分為南、北兩條汝河,分別流入沙河洪河
北汝河襄城縣大陳閘北汝河襄城縣大陳閘

幹流概況

北汝河發源於河南省嵩縣跑馬嶺(一說天息山)車村鎮栗樹街村的(也作“摞摞石溝”),流經汝陽、汝州市、郟縣,在襄城縣丁營鄉崔莊南(一說簡城)匯入沙河,全長250公里,流域面積6080平方公里。襄城縣以上河長215公里,河床比降1/2800,其下至沙河匯口,河床比降為1/4000。北汝河河床寬淺,主流不定,兩岸匯入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8條。
北汝河嵩縣車村鎮兩河口村段北汝河嵩縣車村鎮兩河口村段
嵩縣境,汝河幹流自源地流出後沿伏牛山與外方山之間自西南向東北經車村、木植街、黃莊3鄉鎮63個村,至黃莊鄉樓子溝村出境。嵩縣段全長70公里,河床從海拔2129米下降到370米,平均寬度300米左右,流域面積986平方公里。
汝陽縣境,汝河自竹園鄉上莊村婁子溝入境,曲折東流,經竹園、柏樹、上店、城關、小店5個鄉鎮,至小店鄉黃屯村東北入汝州市境。流經汝陽縣境35.4公里,流域面積1158.97平方公里,是汝陽最大的河流。河道坡降1/200~300。以上店鄉西莊村為界,以上為山地性河川,呈“V”型河谷;以下具平原型河道特色,除武灣附近有一公里長的峽谷外,大部分河段擺動在平崗谷地之間,河道寬60~100米,前坪以上平均流量20立方米/秒。
北汝河汝州市段北汝河汝州市段
汝州市(原臨汝縣)境內,北汝河自西向東南穿境而過,境內全長45公里,寬500--1500米,有大支流9條,向南北山呈魚翅狀分布。河灘總面積約10.1萬畝。
寶豐縣境內,北汝河為寶豐、郟縣之界河,於趙莊鄉魔冢營村北入境,東南流入石橋鄉,至呂寨村入郟縣。境內全長25公里,河床平均寬2000米,流域面積603平方公里,為常年河。汛期最大流量曾達5920立方米/秒。該河徑流不集中,在乾旱與汛澇時期水量差異較大,故史無船運記載。建國後,縣政府汲取歷代引汝灌田經驗,確定沿河的趙莊、石橋二鄉為引汝灌區,修建提灌站,築渠引水,發展灌溉事業;多次疏浚河道,修築加固堤防,不斷提高河流的防洪抗災能力。在寶豐呂寨村東北建有北妝河大橋。
北汝河寶豐至郟縣段北汝河寶豐至郟縣段
郟縣境內,北汝河幹流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境內段長48公里,境內流域總面積98平方公里,常年流量300~500立方米/秒。
襄城縣境內,北汝河在十里舖鄉魯渡村西北入襄城縣境,流經十里舖、孫祠堂、城關、山頭店、茨溝、丁營6個鄉鎮,在丁營鄉崔莊南注人沙河。過境河長46.9公里,一般河寬250米,流域面積241平方公里。流經縣境長46.9公里,流域面積241平方公里,西北-東南流向,屬常流河。新中國成立前河槽深、水量大,是溝通全縣物資交流的一條運輸線。北汝河汛期汝水漫溢,淹農田、塌房屋,屢給沿岸民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疏通河道,修築堤防,提高了防洪能力。
北汝河 襄城縣北汝河 襄城縣
葉縣境內,北汝河幹流位於葉縣東北部邊界上,為葉、襄界河。界河段長8.5公里,南岸葉縣堤防工程6.37公里,護岸砌體工程0.2公里,境內汝河最大洪峰流38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洪峰流量1643立方米/秒,但河道的實際泄洪能力僅2600立方米/秒,汛期防洪任務十分艱巨。

水文特徵

北汝河流域是淮河流域的暴雨中心區之一,1982年和1943年曾分別發生超過7000及1萬秒立方米的特大洪水,給下游造成了極大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嵩縣段常年平均流量每秒5立方米~10立方米,最小流量每秒0.5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6280立方米(1982年7月30日)。正常年景,汝河每年12月到次年1月結冰,冰層2厘米左右。
汝陽縣境紫邏口水文站觀測平均流量為16.6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流量7050立方米/秒(1982年7月30日),每年枯水季節的流量不超過2.5立方米/秒。當保證率為7%時月平均流量2.24立方米/秒;保證率為50%時月平均流量4.25立方米/秒。流量小於1立方米/秒的枯水期平均二年一遇。

主要支流

嵩縣境

嵩縣段一級支流47條,其中較大的有:核桃坪河、龍池曼河、黃柏河、運糧溝河、水磨河、火神廟河、泗水河、古彌庵溝河、獅子溝河、季家溝河、小豆溝河、綢子溝河、鹿鳴溝河、竹元溝河、禪堂溝河、張槐溝河、道回溝河、紅崖溝河、養育溝河、遼溝河、沙溝河、付溝河、南溝河、樓子溝河等。汝河支流樓子溝、傅溝、小木溝、棉花溝、張槐溝、寨溝、北溝、小豆溝、崗上、龐家莊、劉家莊、餃溝等處建有小型水庫14座。

汝陽縣境

在汝陽境內,汝河共有支流20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7條,分別是:
馬藍河,《水經注》中稱“三屯谷水”。發源於王坪鄉兩河村南,向北流經王坪、三屯、城關3個鄉鎮,至城關鎮鬼峪村北匯入汝河。幹流長61.5公里,流域面積229.4平方公里,是汝陽第.二大河。河道平均坡降1/100~1/200。平均徑流深309毫米,徑流量7089萬立方米。
北汝河支流馬藍河汝陽段北汝河支流馬藍河汝陽段
靳村河,發源於嵩縣三道崗南,自付店鄉牌路村入境,北流至靳村鄉後陰村東出境。入嵩縣後與斜紋河匯流注入汝河。在汝陽境內幹流長44.5公里,流域面積215.7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100左右。水量充沛,落差較大。平均徑流深350毫米,徑流量7549萬立方米。
斜紋河,源出付店鄉石柱村南山中,北流至十八盤鄉劉坑村西入嵩縣境,與靳村河合流後注入汝河。在汝陽境內全長35公里,流域面積151.8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100~1/200。平均徑流深350毫米,徑流量5314萬立方米。
牛家河,《水經注》中稱“廣成澤水”,《金史》中稱“廣潤河”,源出蔡店鄉草營村,東流經陶營、內埠二鄉,至陶營鄉魏村東人汝州市境,匯入汝河。在汝陽縣境內幹流長22公里,流域面積91.03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170毫米,徑流量1548萬立方米。
板棚河,發原於峴山北麓劉店鄉古石溝,東北流至小店鄉聖王台村出境,在汝州市匯入汝河。在縣境內全長21.5公里,流域面積54.1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210毫米,徑流量11萬立方米。
渾椿河,源出清涼寨山北麓,北流經三屯、十八盤、竹園3鄉,至竹園、柏樹、上店3鄉交界處匯入汝河,幹流長17公里,流域面積46.55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100~1/200。平均徑流深270毫米,徑流量1257萬立方米。
柏樹河,源出伊川縣九皋山,自柏樹鄉龍脖村西入汝陽縣境、東流至柏樹村東南匯入汝河,在汝陽縣境內全長12公里,流域面積34.93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210毫米,徑流量734萬立方米。
猴套河,發源於三屯鄉花果村西南,北流至上店鄉下店村北匯入汝河,幹流長1公里,流域面積34.5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250毫米,徑流量863萬立方米。
關帝河,源出劉店鄉花廟溝,北流至小店鄉關帝村入汝河,全長9公里,流域面積26.9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200毫米,徑流量538萬立方米。
圪塔河,源出十八盤鄉木莊村南老莊溝,北流至上店鄉曹家村匯入汝河,全長14公里,流域面積25.95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20毫米,徑流量623萬立方米。
洛峪河,源出城關鎮郜園村北王家溝,南流至洛峪村南入汝河,幹流長8公里,流域面積24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185毫米,徑流量444萬立方米。
澗溝河,發源於城關鎮洪澗村西北,東南流至古嚴莊西匯入汝河,全長10.5公里,流域面積21.7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185毫米,徑流量402萬立方米。
漫流河,發源於柏樹鄉西北隅核桃樹凹,南流至漫流村南入汝河,全長10.5公里。流域面積19.1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200毫米,徑流量382萬立方米。
羅溝河,發源於城關鎮張河村西北,南流至羅溝村南入汝河,全長7公里,流域面積14.7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200毫米,徑流量294萬立方米。
沙溝河,源出小店鄉徐家溝,東北流至西車坊人汝州市境,匯入汝河。在汝陽縣境內全長6.5公里,流域面積13.7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185毫米,徑流量254萬立方米。
練溪寺溝河,源出小店鄉虎寨溝,南流至紫邏口入汝河,全長6.3公里,流域面積10.5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185毫米,徑流量194萬立方米。
桂柳河,發源於上店鄉桂柳村南,北流至汝南村(竹園頭)西匯入汝河,全長6.5里,流域面積10.2平方公里,平均徑流深235毫米,徑流量240萬立方米。

寶豐縣境

石河,發源於汝州市(原臨汝縣)境,有二源:南源在臨汝縣境五垛山東麓,又名“空乾河”;北源在臨妝縣境分水嶺下,為“石板河”。二源曲折東流入縣境,至觀音堂鄉高店村相匯。後經前營鄉、商酒務鄉、趙莊鄉、石橋鄉,至鬧店鄉雙口村與淨腸河交匯,折而東北,流至石橋鄉呂寨村東注入北汝河。縣境內流程長63.5公里,河床平均寬20米,流域面積417平方公里,為常年河,最大流量858立方米/秒。明清以來,中下游曾多次開渠引水,但因管理不善,常泛濫成害。1957年始,對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境內建成龍興寺中型水庫和8座小型水庫,控制了汛期河水暴漲。
淨腸河,該河橫貫縣境中部,古稱桓水、柏水。據傳,東漢膠東侯賈復與王莽將王陵於城東北交戰,復受重創,腹破腸出,在城東北隅用河水洗腸,並納腸入腹,躍馬再戰,終斬陵首。後人仰慕其忠勇,遂稱之為淨腸河。河有二支:南支稱桓水,發源於觀音堂鄉桃園溝村西,流經大營鎮、張八橋鄉入肖旗鄉;北支名“小泥河”,源於大營鎮古垛村附近,納細流向東,經前營、商酒務入肖旗鄉。
玉帶河,發源於大營鎮白石坡、齋公莊一帶,由數條小溪匯流而成,經平頂山市西區復入縣境,向東流經張八橋、小店鄉,至縣城西,北折而入淨腸河。清乾隆《寶豐縣誌》載:“玉帶河,乃酈注之柏、滶耳。前,明孝宗時黃令泰,改滶水由西城下折而北與柏水合,以其環抱邑城,名曰玉帶”。總長21公里,河床平均寬8米,流域面積47平方公里,為常年河。1959年,上游建成河陳水庫,使洪災得以控制。
馬溝河,位於縣境北部,為常年河。據傳,古時河灘中水草繁茂,因眾多牧馬人在此放牧而得名。發源於臨汝縣南虎狼爬嶺上,於趙莊鄉魔冢營村南入境,在石橋鄉鎮海寺村北注入北汝河,境內河段長1公里,平均河寬1米。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解放後,進行兩次綜合治理,提高了河道排澇能力,解除了沿岸洪澇災害。

襄城縣境

柳河,發源於孫祠堂鄉紫雲山北麓柳樹溝村,屬淺山區泄洪河道。由南向北流經馬澗溝、張莊、劉樓、雪樓、寧莊等行政村,至黃柳村注入北汝河。長13公里,流域面積7平方公里。
北汝河襄城縣段北汝河襄城縣段
馬黃河,發源於禹縣小呂鄉,流經縣境王洛、十里舖鄉,境內長約15公里,流域面25平方公里。在十里舖鄉鄭莊村注入北汝河。系排澇河道,平時乾涸,汛期常泛濫成災。1964年按照“三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進行治理。河槽兩岸築有堤防,主河槽底寬6米,深3米,相繼完成了除澇配套工程。
葦子河,發源於郟縣冢頭鄉,在坡張村流入縣境,由河西姚村注人馬黃河。長4公里,流域面積29平方公里,系季節性排澇河道,汛期洪水橫流。1964年,按“三年一遇”的除澇標準進行治理,修築堤防,疏浚河道,沿河修有涵洞和水閘,基本上解除了多雨季節的泛濫災害。

葉縣境

葉縣境內,湛河,位縣東北邊境,發源於平頂山市郊區薛莊鄉馬跑泉,在侯堂以西稱烏江河,以東稱湛河,自遵化店鄉祁營村人境,經韓莊、蒲樓、桑樹賈、曹李、石玉、堪河董、麥劉、唐馬村,至鍊石店注人汝河,長15公里,流域面積87平方公里,泄洪能力575立方米/秒。

水利工程

河道整治

北汝河嵩縣境內,河床狹窄,水勢猛,夏、秋兩季常泛濫成災。1986年,汝河乾支流共建成樓子溝、傅溝、小木溝、棉花溝、張槐溝、寨溝等14座小型水庫,沿河修築防洪工程16處。改灘造地667公頃。1989年修建紅堂河堤,長1000米,高7米,寬3米。全部漿砌石護砌,保護70人、2.7公頃耕地。1992年修建呂屯河堤,長1200米,高2.5米,寬1.5米。灌漿護砌,保護150人、13公頃耕地。1996年修建南棗園河堤,長600米,高3米,寬2米。漿砌石護砌,保護110人、耕地6.7公頃。1998年建成黃莊村河東大堤,全長2000米,高4米,寬6.5米。漿砌石護砌,保護耕地6.7公頃;同年建成小木溝河堤800米,造地2公頃。2000年投資120萬元,完成木植街村移民護街堤1000米,全部水泥灌漿。
北汝河汝陽縣境內,歷史上由於治理不善,每遇暴雨,河水猛漲,沖毀莊稼,淹沒房舍,對沿河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民國年間,上店豪紳申汝瑛為保護自己的房地財產,向當地農民攤派糧款在上店北河灘築建長400米的河壩1條,保地400餘畝。地霸袁金相在竹園頭村(汝南村)北河灘建河壩300米。之後,城關、小店沿河地帶也相繼自發組織建壩。當時河壩均為單一的泥鰍式壩型,除上店北河灘和小店馬老五壩採用白灰漿砌石勾縫、黑礬抹面外,其餘多為乾砌石或白灰勾面,河水稍漲即被衝垮,防洪效率甚低。建國初期,縣政府組織上店、城關、小店地區的民眾投工54600個,築壩2970米,造地4160畝。1962年,全縣新建修復、加固病壞工程7555米,保護30個自然村,13638人和6704畝耕地,並改造灘地2219畝。1964年治河中全縣共完成砌石13.49萬立方米,堤坡封沙14.05萬立方米,設定鐵絲籠7172方,營造防護林13萬株,新建並加固河壩107條。1975年汝河洪水暴發,沖毀堤防8550米,老岸地870畝,河灘地3950畝。當年冬,在上級支持下進行全面治理,歷經三年時間,完成漿砌石26萬立方米,壩後堆沙卵石120萬立方米,新修堤壩29公里,新增灘地7000畝,恢復老灘地8000畝,1981年,建立汝河河道管理所,並在城關、上店、小店3個鄉(鎮)設專業河道管理人員14名,1982年7月,汝河出現特大洪峰,流量達8400立方米/秒,除縣城大橋和紫邏口重要堤段外,兩岸堤防多被衝垮。1983年,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改單一壩型為漿砌護坡式、重力壩式、泥鰍式3種壩體,加固堤防77處,總長23630米,投工43.55萬個,完成工程量26.64萬立方米,全部工程總投資32萬元(國家撥款27萬元,民眾自籌5萬元),保護24個村,14100人和15050畝耕地。1984年後,利用冬春組織勞力逐年對汝河河壩進行修復加固,對險工險段築建新壩堤。到1988年底,全縣共建堤防144.27公里,其中汝河幹流23.8公里,各支流120.45公里,堤防綠化37.3公里。這些堤防工程可保護耕地57960畝,居民66630人。
北汝河葉縣境內,長7公里。建國前,堤防僅有1.7公里,堤高1米,頂寬0.5米,洪水常常漫堤,泛濫成災。建國後,沿岸民眾曾於1966年、1976年和1978年,三次培堤加寬縣境內汝河堤防。修理後的河道堤防完整,已達到省要求的“五化”標準。此外,還新修了王灣村350米、王莊村200米的石護岸和王莊北涵閘工程。1952年,國家投資22萬元,新修和加固圍莊堤工程18處,長40公里,並建避水台工程10處。
襄城縣境汝河上游蝗蚧潭是歷史上有名的險區,長期為害。明天順五年(1461年)築有堤防,清康熙年間知縣劉子章繼修,後漸廢。雍正十一年(1733年)縣令方鴻重修堤防,方窯村瀕河無堤,新增築河堤數里。為防止堤西之水無所泄,並壘石為涵洞,可隨時啟閉。明萬曆年間知縣諸允修在縣城西南隅臨河部分建築石堤,以防水護城,俗稱“諸公堤”。民國21年(1932年)河工招修事務所修第三段土石工程,襄境有汝河土堤工程16處,新築、培修月堤長5218米。縣城南門外河岸修築石堤兩段,分別長32米和18米;魁門外河岸修石壩兩處,三里溝河岸修石壩1處,共長34米;南門外修人字形壩1處,共用石690立方米。縣城西南隅瀕臨汝河,城牆距河床僅3米。魁門附近河水折向南流,形成回水漩渦。汛期水勢洶湧,城基常受漩水浸蝕,年深日久形成深潭,俗稱“二郎潭”。民國28年(1939年)夏末,河水猛漲,城牆陷落,縣城受到嚴重威脅。遂經勘察,擬定修補方案;動員全城居民搶險。拆除大街青石牌坊6座投入陷坑,上填雜石黃土行夯加固城基,補築紅石城牆,以防水患。新中國建立後,從1950-1959年,先後在汝河流域興修蓄水滯洪工程,增加地面覆蓋,控制水土流失;並在汝河兩岸修建長達120公里的堤防;對城關、三里溝、茨溝、霍堰等易沖塌岸地方,分別採用木樁、石料和水泥修砌護坡加固;對城廂二郎廟坑險區,作加餞導濾工程。1962年春,對汝河沿岸作了大量培堤和其它度汛工程,加固和新築月堤17處,石護岸工程2處。1963年春修復汝河險工及歲修工程6處,築堤長3.05公里,石護岸1處。1964年完成汝河復堤工程10處。1965年進行汝河全段堤防加固工程。1976年3-8月完成汝河歲修培堤5處,長14.1公里。1976年完成中游店南張汝河故道攔河壩工程,截斷故道水源。1978年完成上游城關至魯渡段堤防培修加固工程。1980年5月培修加固大陳閘至南關大橋段左岸堤防,由原堤頂寬S米加寬為7米。同時對汝河中游城關南門至山頭店公社魏莊石護岸工程開始備料興修,1981年6月竣工。1983年元至8月以承包形式完成1982年洪水造成的水毀工程,修月堤、培堤7處,長5公里,新修石護岸4處,長755米,整修6處。經過治理,增強了抗禦洪水災害的能力。

北汝河大陳閘

北汝河大陳攔河水閘,是許昌地區南水北調的樞紐工程。位於北汝河下游,縣城東南10公里山頭店鄉大陳村東北隅。1959年破土動工,後因經費拮据一暫停。1970年10月再次動工,1972年9月澆築第一塊閘底板,因未列人省基建計畫復停。1973年10月經省水利廳認可,對工程提出新的技術設計和要求,第三次動工興建。1974年春大
北汝河大陳閘北汝河大陳閘
閘主體工程開始施工。施工中不斷革新技術,改平閘底板為反拱閘底板,節省原料,加快進度。同時,組織4萬餘民工開挖引河,修建配套工程。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劉建勛曾親臨大閘工地視察指導工作。1975年7月1日落成,省革委會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李慶偉剪彩通水。全部工程共做土方270萬立方米,砌石3.9萬立方米,澆築混凝土1.46萬立方米,投工310萬個,國家投資529萬元。大閘主體工程系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修建,設計流量3700立方米/秒,閘總寬139.8米,12孔,孔寬10米、墩高10.55米,閘底板高程m.s米(與河底平),門頂高程79f米,閘門面積8x10平方米,系平板式鋼門。閘上有公路橋,寬6米,載重汽車13噸。橋墩高程82.05米,面高程83.05米。啟閉機梁面高程92.45米,房頂高程96.7米。閘身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閘兩端分別各建3層樓房i所,緊連啟閉機房。
汝河大陳閘與穎河化行閘、汝河武灣的南北對口閘、方窯東一分乾渠的引水閘和茨溝攔河壩,共同組成許昌地區穎汝灌區南水北調樞紐。控制汝河上、中游流域面積5960平方公里,本身蓄水1400萬立方米,河道蓄水面積5600畝,可發展自流灌溉面積20多萬畝,提灌15萬畝,1975年7月1日,穎汝灌區萬畝工程配套試點放水,1976年10月至1977年,先後完成穎汝灌區總乾渠的主要建築及面上的配套工程。
1978年6月14日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糧農組織考察團往襄城,參觀考察了汝河大陳閘的大閘啟閉機房、自動控制室和各種儀器設備,以及堤防管理和灌溉配套工程。對此綜合水利工程給予高度評價,並贈給穎汝灌區管理局一枚帶有聯合國糧農組織標誌的“紀念章”。

穎汝灌區

一乾渠位於襄城縣境東南部,西起汝河大陳閘上游,東繞茨溝村,沿汝河向南延伸到丁營鄉苗府轉向東南至姜莊鄉軍張村,橫貫丁營、姜莊兩鄉,全長9.6公里,渠底寬2.5米,設計流量5-10立方米/秒。乾渠流域開挖支渠三條,分流東下:一支渠西起乾渠上游茨溝村南,橫貫茨溝鄉東部和麥嶺、姜莊兩鄉北部,東迄臨穎縣界,渠長12.05公里,渠底寬1-2米,設計流量4.58立方米/秒;二支渠西起乾渠中游茨溝鄉鐵劉村北,橫貫麥嶺鄉中部,東迄姜莊鄉中部溝通南涅河,渠長3.1公里,渠底寬1米,設計流量1立方米/秒;三支渠西起丁營鄉橫樑渡,沿北部東伸,橫貫麥嶺、姜莊兩鄉南部,東至哪城縣界,渠長7公里,渠底寬1.1米,設計流量2.06立方米/秒。三條支渠沿岸均開挖斗渠、農渠通向農田。全渠工程,於1974年勘測設計,1975年動工興修,1979年配套工程完成。
穎汝灌區的渡槽(襄城一帶)穎汝灌區的渡槽(襄城一帶)
二乾渠西起茨溝鄉北部賈莊文化河連結穎汝灌區總乾渠,橫貫茨溝、范湖兩鄉,東至運糧河下游范湖鄉軍張,溝通穎汝灌區總乾渠、文化河、運糧河三條水系,全長11.2公里,渠底寬4-6米。轄支渠四條:一支渠長11.24公里,底寬1.8米,設計流量2.97立方米/秒;二支渠長14.72公里,底寬1.7米,設計流量2.74立方米/秒;三支渠長18.85公里,底寬1-2.4米,設計流量3.67立方米/秒;四支渠長11.76公里,底寬1.5米,設計流量2.69立方米/秒。渠道工程1974年勘測設計,1975年全線施工,1979年配套完成。全縣乾渠總長331公里,支渠281公里,斗渠410公里。至1987年,每年灌溉面積在6-10萬畝之間。

南水北調工程

國家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沙河南—黃河南段,在北汝河幹流上,有北汝河渠道倒虹吸工程,位於河南省寶豐縣東北大邊莊與郟縣渣園鄉朱莊村之間的北汝河上。該標段總長1482米,由明渠段、檢修閘、渠道倒虹吸、節制閘和退水閘幾部分組成。由中國水電七局成都工程公司承建。工程自2009年12月30日開工。
北汝河渠道倒虹吸工程北汝河渠道倒虹吸工程

水電開發

嵩縣境內北汝河流域面積209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3.3%,落差450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6萬千瓦,可開發量10468千瓦。在汝河幹流上(嵩縣境內)以升坪水庫為龍頭設四級電站進行開發,總裝機6260千瓦,設計年發電量2187.3萬千瓦時,其梯級開發分別是:升坪電站(裝機1600千瓦,規劃),木植街電站(裝機1800千瓦,規劃),楊灣電站(裝機1260千瓦,規劃),柳林電站(裝機1600千瓦,規劃)。汝河支流南河上有雪堂寺電站(裝機1000千瓦,在建),設計年發電量320千瓦時。

玉馬水庫

玉馬水庫位於支流馬藍河中游、峴山西麓汝陽縣境內,庫壩系粘土斜牆風化料堆石壩,底部長127米,頂部長254米,高50米,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發電、防洪、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平方公里,總庫容6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570萬立方米。
玉馬水庫大壩玉馬水庫大壩
灌區灌區包括南至馬藍河出山口,東至板棚,西至圪塔河,北至汝河的廣大地區,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13公里,地跨三屯、劉店、上店、城關、小店5個鄉鎮,42個行政村,總乾渠長3.2公里,流量10立方米/秒,東、西兩乾渠全長14.9公里,灌溉面積7.76萬畝。全灌區共建水閘2座,隧洞30座,長7817米,涵洞14座,長49米,暗渠5道,長657米,渡槽38座,長1765米。最大的玉馬山口渡槽長220米,可通過流量4立方米/秒。建有玉馬電站,1982年投人使用,初建時共裝機3組,總容量2175千瓦,年發電量308萬度

流域文化

風景名勝

紫邏闕,在汝陽縣城東汝河中中游,因兩山相對如同城闕,故此地也稱“紫邏闕”。也叫紫邏口。舊時,紫邏口山上設有烽燧,戰亂年代用來報警,紫邏口也成為汝陽與外界聯繫的咽喉要道。現代社會紫邏口依舊是通往縣城的必經之道。
雲夢山,在汝陽縣境內汝河的南岸,傳說中的鬼谷子隱居之地。地址在鬼谷村(也稱馬藍村、鬼峪村)。位於 於馬藍河向北匯入汝河處。相傳鬼谷子王詡生於鬼谷村,後在此教書授徒,興學育人。雲夢山有“雲夢洞”,是傳說中鬼谷子隱居講學之地。雲夢洞也叫馬藍洞,《廣輿記》載:“鬼谷子嘗隱此,俗傳蘇秦、張儀授書處。”。自戰國時期始,古代各時期曾有人在此洞居住。雲夢洞內,近年出土一批古代文物20餘件。經鑑定,其中有時間較早的東周青銅戈,有漢代陶罐和宋代瓷器,還有鐵斧等,洞內還出土有供奉鬼谷先生的石碑一通。這些文物的出土,證明此洞從戰國開始,歷經漢、宋、元、明、清等時代,一直有人使用。除了雲夢洞外,山上還有孫臏墓,孫臏、龐涓演武的石八陣,蘇秦、張儀比試的說淚井,以及鬼谷墓、試劍石、鎮奸石、演兵場、傳書洞等20多處古蹟。
漫流河,北汝河上游柏樹鄉境內有一條支流,叫漫流河,漫流河邊有一個600多戶人家的大村叫漫流村。漫流村的地名,據說就與孫臏和龐涓有關。齊人孫臏、魏人龐涓一同到雲夢山鬼谷村,拜鬼谷先生為師,學習兵法。轉眼三年已過,龐涓想下山求富貴。鬼谷先生早知其意,但愛惜龐涓之才,就點化挽留。鬼谷先生讓孫臏、龐涓二人到二十里開外的汝河上游,在一日之內砍回“百擔余柴”。孫臏深知老師的意思,在山裡讀書一整天,到了晚上,才砍了一棵小柏樹做成扁擔,又砍了兩捆榆枝,回去交差。這“柏擔榆柴”正合老師的心意,也是柏樹鄉名字的由來。龐涓從早上一直砍到日落西山,才湊夠木柴,集中到河邊放木排往下運。誰知水流湍急,不少柴捆被衝散。龐涓氣急敗壞,大聲呼叫:“慢流啊,慢流!”這就是漫流村和漫流河名字的由來。
汝陽有八大景,其中三處與汝河有關,分別是“汝水拖藍”、“紫邏石潭”和“龍崖夜雨”。“紫邏石潭”指的就是紫邏口下汝河中形成的一處水潭。“汝水拖藍”則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汝河和馬藍河交匯處,由於河水密度不同,馬藍在下,汝水在上,宛如汝河在拖著馬藍河流動;另一種說法是“汝水朝瀾”,說的是日出之前,一層濃霧覆蓋在汝河之上,像水上的波瀾,這種景象後來已經很難看到。但據在河邊生活的人說,進入21世紀後,由於周邊山上的植被恢復,在天氣合適的時候,這種景象有時又會出現。
北汝河邊的汝陽縣是恐龍之鄉,2006年,地質科學家在汝陽發現90多個恐龍化石點,已在10多處挖掘出大量大型恐龍化石。地質專家認為,劉店這一帶是恐龍化石密集掩埋區,是多種恐龍共同生存、頻繁活動的地區,是在同一地區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亞洲最大的“汝陽黃河巨龍”和截止21國中國唯一發現的大型結節龍類甲龍“洛陽中原龍”都集中在這裡。

物產

汝河流域物產豐富。“汝水出七寶”。除了魚類,上店附近汝河岸邊出產梅花玉,也稱“汝玉”。該玉質底黑色,硬度如高碳鋼,其中含銅礦脈,因此上有五顏六色的落花、碎雲似的圖案,故而得名“梅花玉”。史載,漢光武帝劉秀曾封此玉為“國寶”。
汝河下游的汝州和寶豐境內,出產中華瓷器的至寶——汝瓷。據說,汝官窯出的瓷器之所以被北宋王朝定為宮廷用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燒制時,瓷料中含有汝河流域出產的瑪瑙,所以才能呈現“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瑰麗色澤。

地理地貌

北汝河洛陽市境內的嵩縣、汝陽段屬於上游,幹流總長度102公里,總流域面積2092平方公里。這一段河流的特點是穿越高山峽谷,水清勢急。唐代詩人歐陽詹在《汝州行》中這樣描寫:“湛湛清流九曲彎,浮沉澈底似拖藍。”汝陽縣原稱伊陽縣,古屬汝州管轄。《汝陽縣誌》也記載:“汝河環繞伊城流,天光雲影共沉浮。
北汝河源頭摞摞溝,怪石成堆,森林茂密,這裡因有獨特的摞摞石而得名。沿山谷曲折左拐,河水在林間石縫中流過,專家稱此為“百里汝水第一汪”。
進入汝陽縣境內,然後蜿蜒八公里至掛龍角處,這裡石壁如削,崖上有一直立石柱,高約丈余,傳為龍角懸掛之處,故稱掛龍角。
水過掛龍角後進入沖積小盆地,下行七公里便是汝陽縣城,汝水穿城而過,把城區一分為二。左城區坐落於古柏茂密的鳳凰山下。北汝河出境後依次進入平頂山市和許昌市,境內基本為平原,最後匯入沙潁河。
(名片圖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